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908)
- 作品数:8 被引量:77H指数:5
- 相关作者:沈珊珊邹晓平凌亭生吕瑛彭春艳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ABCG2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发生过程中ABCG2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并研究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的NF-κB信号通路。方法 54例CRC患者及35名正常人的血清,54例CRC患者癌组织及相应正常肠黏膜标本均取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2月到2013年8月)。相关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标本中抗氧化应激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DNA氧化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组织中ABCG2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C患者血清中SOD和GSH水平下降(P<0.01),MDA和8-OHdG增加(P<0.05);CRC患者组织中SOD水平下降(P<0.01),8-OHdG水平升高(P<0.05);CRC患者组织中NF-κB、炎性反应因子TNF-α及IL-8水平升高(P<0.05),ABCG2水平下降(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ABCG2、抗氧化应激标志物及氧化应激标志物、NF-κB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 ABCG2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使有毒物质、炎性反应因子等在肠黏膜累积,导致氧化应激,进而促进CRC发生。此外,NF-κ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CRC的氧化应激水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邵娜沈珊珊张斌黄淑玲邹晓平
- 关键词:结直肠癌ABCG2转运子氧化应激核因子-ΚB
- ABCG2和NF-κB在结直肠癌的表达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2(ABCG2)和核因子κB(NF-κ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1例结直肠癌组织(A组)及癌旁正常组织(B组)ABCG2和NF-κB蛋白的表达,分析ABCG2与NF-κB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A组ABCG2阳性表达率为66.7%,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神经浸润、远处转移之间无相关性。与B组比较,A组NF-κB高表达,但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A组ABCG2与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r=0.686,P<0.01)。结论 ABCG2和NF-κ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ABCG2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 张小彦沈珊珊邹晓平
- 关键词:核因子ΚB结直肠癌
- 术前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侵袭危险性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27
- 2015年
-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内镜检查术(EUS)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侵袭危险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我院EUS拟诊为胃间质瘤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评估术前EUS诊断胃间质瘤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的EUS特征。结果术前EUS诊断胃间质瘤和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7.7%(168/24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存在黏膜桥、内部回声不均匀以及病灶钙化与诊断符合率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内部回声不均匀(OR=2.53,95%CI:1.23~5.18,P=0.011)和病灶钙化(OR=2.25,95%CI:1.34~6.56,P=0.045)是影响EUS诊断符合率的独立因素。168例胃间质瘤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3例,低度侵袭危险性62例,中度侵袭危险性26例,高度侵袭危险性17例。侵袭危险性越高的胃问质瘤其溃疡、内部回声不均匀及钙化现象越常见。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直径(P〈0.0001)是预测胃间质瘤较高侵袭危险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EUS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侵袭危险性评估有一定作用,可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
- 彭春艳吕瑛徐桂芳凌亭生王雷余德才沈珊珊邹晓平张晓琦
- 关键词:间质瘤腔内超声检查
- 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联合经颈静脉肝活组织检查确诊肝血管肉瘤一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患者男,58岁,因反复腹胀2月余于2014年12月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月余因腹胀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外周血PLT计数60×109/L,余正常。ALT51U/L,AST81U/L,GGT175U/L,ALP270U/L·DBil 37.8μmol/L,IBil15.0μmol/L。AFP、凝血功能均未见异常。
- 沈珊珊诸葛宇征张明陈骏余慧萍邹晓平
- 关键词:肝活组织检查肝血管肉瘤颈静脉确诊PLT计数DBIL
- 原发性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处理及评价: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评价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143例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内镜治疗组,n=107)或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组,n=36)的原发性胃小间质瘤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对2组的效果指标(手术切除情况和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43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79.7%)无临床表现,病灶多位于胃底(53.8%),中位直径1.3cm,术前内镜超声均提示低度侵袭危险性,术后病理提示112例(78.3%)呈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4例(16.8%)呈低度侵袭危险性、4例(2.8%)呈中度侵袭危险性、3例(2.1%)呈高度侵袭危险性,且中度及高度侵袭危险性仅发生于直径〉1-2cm的患者中。(2)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病灶完整切除率相近(90.7%比100.0%),前者中位住院时间更短(5d比8d,P〈0.001)、术后感染发生率更低(0.9%比19.4%),术后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胃小间质瘤易发于胃底,患者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多呈极低或低度侵袭危险性,但术前内镜超声对其评估价值有限。在确保完整切除的前提下,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胃小间质瘤是安全和可行的。
- 吴龙云彭春艳吕瑛张晓琦凌亭生张以洋王雷余德才杨天沈珊珊邹晓平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超声检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26例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联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Medlme/Pubmed及OVID全文数据库,检索截止至2013年11月,结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诊治的1例患者,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15篇文献进入本系统综述,共纳入26例诊断明确的病例.系统评价结果显示(1)该病好发于69岁左右男性,临床表现以腰背痛、腹痛及肾盂积水为主;(2)血清IgG4升高多见;CT或MRI提示腹膜后肿块;(3)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软组织纤维化和IgG4+浆细胞聚集;(4)目前无标准化方案,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的首选方案.结论 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是一新的疾病亚型,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沈珊珊彭春艳杨天吕瑛邹晓平
- 关键词:IGG4腹膜后纤维化浆细胞
- 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26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5
- 2014年
- 目的观察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情况。方法共入组426例上消化道SMT患者,其中位于食管346例,胃79例,十二指肠1例。经超声内镜诊断SMT位于黏膜肌层284例,黏膜下层87例,固有肌层55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4~6cm,平均(0.90±0.03)cm。426例SMT中333例行黏膜切除术(EMR),37例行黏膜剥离术(ESD),47例行黏膜挖除术(ESE),9例行全层切除术(EFR)。结果 EMR组中314例完整切除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4.3%。ESD组、EFR组均完整切除病灶,完整切除率100.0%。ESE组44例病灶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93.6%(44/47),3例治疗失败转行外科手术。ESD组穿孔和出血各1例,发生率为2.7%;ESE组穿孔2例,出血2例,发生率为4.25%。EFR组为实现病灶完整切除,均将瘤体以及与之相连的固有肌层一并切除,实施主动穿孔,术后完全缝合胃壁缺损。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平滑肌瘤326例,间质瘤58例,异位胰腺、脂肪瘤、潴留囊肿、颗粒细胞瘤、血管机化、淋巴管瘤、血管瘤和神经鞘瘤共4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SMT安全、有效。
- 沈珊珊凌亭生
-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标本出现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15例ESD治疗的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ESD术后标本切缘病理特征及切缘阳性患者随访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明确ESD术后标本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结果315例病例中,切缘阴性290例、阳性25例,切缘阳性者包括单纯侧切缘阳性13例、单纯基底切缘阳性8例、基底和侧切缘均阳性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浸润深度(SM层浸润,P=0.048)是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标本基底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累及管周范围(≥3/4管周,P=0.014)、病变浸润深度(M3以深,P=0.007)是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标本侧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病灶大小及浸润深度与ESD术后标本是否发生切缘阳性有直接关系,术前充分评估病灶范围及深度是避免ESD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的关键。
- 彭春艳吴龙云吕瑛张晓琦张以洋徐桂芳凌亭生王雷沈珊珊邹晓平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切缘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