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2178)
-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4
- 相关作者:肖军王洪叶王德水郭奉洁杨爽更多>>
-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补骨脂酚经蛋白激酶Cε拮抗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补骨脂酚(BAK)对血管内皮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SIR)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BAK(2,5,10μmol/L)预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24 h,接受模拟缺血再灌注(SIR)损伤(缺血45min,再灌注4 h),用CCK-8法和TUNEL法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率,酶活性测定法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细胞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DHE荧光探针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膜PKCε、细胞质PKCε、Bcl-2、Bax、cleaved caspase 3和gp91phox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PKCε特异性阻断剂εV1-2阻断该信号通路,进一步探究PKCε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结果 BAK预处理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内皮细胞SIR损伤,且10μmol/L剂量效果最佳。BAK预处理可明显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皮细胞活力,减少LDH释放,增强细胞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及gp91phox蛋白表达量,减少ROS的产生;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Bax的表达,降低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率;并且显著促进PKCε膜转位,而特异性阻断PKCε信号通路可逆转BAK的上述保护作用(均P<0.05)。结论 BAK通过激活PKCε信号通路,进而增强细胞抗氧化应激和抗凋亡能力,最终缓解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
- 王垒杜朝升肖军杨健
- 关键词:补骨脂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蛋白激酶CEPSILON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变化趋势与IABP球囊导管撤除时机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BNP)变化趋势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球囊导管撤除时机的关系。方法纳入8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行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根据IABP球囊导管撤除时患者所处的血BNP变化趋势,将患者分为BNP上升段组(n=35)及BNP下降段组(n=54),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好转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与BNP上升段组比较,BNP下降段组病情好转率高(92.6%vs.57.1%,P<0.01)、病死率低(3.7%vs.20%,P<0.01)、住院时间缩短[(14.5±5.7)dvs.(20.7±7.5)d,P<0.01]。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血BNP处于下降阶段时撤除球囊导管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更明显。
- 肖军王洪叶许红玲王德水季春燕郭惠张伟杨庭树
- 关键词:脑钠肽心肌梗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相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相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近交系Lewis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左心做功模型,受体大鼠存活2d后,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结扎移植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再灌注3h、6h、12h、24h、2d、4d及7d,每个时相点8只受体鼠;缺血后处理组:移植心脏缺血30 min,在再灌注前1 min给予再通10秒,阻断10秒,连续3个循环。每个时相点8只受体鼠;假手术组:穿线做套环,但不收紧结扎线。分别比较再灌注结束后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值、移植心脏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梗死范围。结果在再灌注时间3h、6h、12h、24h、2d、4d 6个时相点,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后处理组血清CK-MB均值对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CK-MB值(P均<0.05)。再灌注6h时,缺血后处理组CKMB峰值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34.73±8.83)U/L vs.(52.58±10.05)U/L,P<0.01]。在再灌注时间3h、6h、12h、24h、2d、4d、7d 7个时相点,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心肌梗死范围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在大鼠移植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3h^7d内能降低血清CK-MB峰值,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梗死范围。
- 肖军黎立姜振宇史迎昌郭奉洁杨爽王洪叶王德水张伟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移植
-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氧自由基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PCI)是否设置心肌梗死后处理方式,将10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缺血后处理组(46例)和常规PCI组(55例),比较两组术后4 h、8 h、12 h、16 h、20 h、24 h、36 h和48 h血清SOD及MDA动态变化,比较两组PCI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酶峰,术后10 d核素心肌显像计分以及30 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术后缺血后处理组血清SOD值明显升高(P<0.01),MDA值明显降低(P<0.001);SOD谷值明显增高(P<0.01),MDA峰值显著降低(P<0.001);TIMI血流3级和TMPG 3级患者均增多(P<0.05);血清CK-MB峰值明显降低(P<0.01);心肌显像计分降低(P<0.05)。术后30 d内缺血后处理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中,缺血后处理能升高PCI术后血清SOD浓度,减少MDA产生,改善心肌灌注,减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
- 肖军王洪叶陈小刚郭奉洁王德水许洪玲杨爽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后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 小檗胺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观察小檗胺(berbamine,BM)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并探求其分子机制。方法 32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小檗胺给药组(BM+IR)、小檗胺给药加抑制剂组(EX527+BM+IR)和单独加抑制剂组(EX527+IR)。离体心脏行Langendorff灌流,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左室发展压,观察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法观察心肌纤维形态学改变;检测冠状动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 isoenzyme,CK-MB)释放量,线粒体中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信息转录调控因子1(SIRT1)、乙酰化叉头转录因子1(Ac-foxo1)以及凋亡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BM预处理可显著改善I/RI后离体心脏心功能,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轻肌纤维断裂及紊乱程度(P<0.05);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流出液中LDH和CK-MB的释放量(P<0.05);明显下调凋亡及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升高线粒体中SDH、SOD、COX的活性,同时降低MDA的含量(P<0.05);明显上调SIRT1蛋白表达,下调foxo1的乙酰化水平。而给予SIRT1阻断剂EX527均可显著逆转BM的上述保护效果(P<0.05)。结论 BM可发挥抗氧化应激损伤与抗凋亡作用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改善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SIRT1分子并降低foxo1的乙酰化水平有关。
- 杨健肖杰肖军王垒
- 关键词:小檗胺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
-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损伤营救激酶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损伤营救激酶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 PTP)的影响。方法建立近交系Lewis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左心作功模型,120只受体大鼠存活2 d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植心脏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和假手术组,其中假手术组8只,其余两组分别为56只,每个时相点8只,在再灌注3、6、12、24 h及2、4、7 d分别检测移植心脏心肌细胞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蛋白表达、m PTP开放程度和心肌梗死范围。结果在再灌注的7个时相点,缺血后处理组与再灌注组心肌细胞p-AKT与p-ERK1/2蛋白表达及m PTP开放程度对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蛋白表达及m PTP开放程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范围显著小于再灌注组(P<0.05或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在大鼠移植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3 h至7 d内能有效升高心肌细胞p-AKT、p-ERK1/2蛋白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m PTP开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 肖军黎立姜振宇史迎昌孙佳增刘维全孙慧娜陶耀兵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影响及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术(PCI)设置心肌梗死后处理方式,将10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缺血后处理组(46例)和常规PCI组(55例),比较2组术后2 h、6 h、12 h、24 h、2 d、4 d及7 d血浆BNP值及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比较2组术后30 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浆BNP水平在术后2 d[(270.3±82.4)ng/L vs(315.4±90.6)ng/L,P<0.05]、4 d[(370.7±89.5)ng/L vs(419.5±94.1)ng/L,P<0.01]及7 d[(120.2±43.5)ng/L vs(178.6±54.8)ng/L,P<0.01]低,术后2周LVEF高[(50.6±4.2)%vs(47.5±5.3)%,P<0.01],LVESVI[(31.3±5.1)ml/m2 vs(35.7±7.2)ml/m2,P<0.01]、LVEDVI[(57.5±5.3)ml/m2vs(61.8±5.9)ml/m2,P<0.01]及RWMI[(1.51±0.46)vs(1.73±0.52),P<0.05]低。术后30 d内缺血后处理组心脏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2 d、4 d、7 d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和预后。
- 肖军王洪叶陈小刚季春燕王德水许洪玲杨爽杨庭树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脑钠肽
-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心肌热休克蛋白70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相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的影响.方法 建立近交系Lewis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左心作功模型,受体大鼠存活2d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①缺血再灌注组,结扎移植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再灌注3、6、12、24 h,2、4及7d,每个时相点8只受体鼠.②缺血后处理组,移植心脏缺血30 min,在再灌注前1 min给予再通10s,阻断10 s,连续3个循环.每个时相点8只受体鼠.③假手术组,穿线做套环,但不收紧结扎线.再灌注结束后检测大鼠移植心脏心肌HSP70表达和血清SOD及丙二醛值.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在再灌注时间3、6、12、24 h,2、4、7d等7个时相点,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心肌HSP70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清SOD值明显降低(P<0.05),丙二醛值明显升高[HSP70表达水平:(7.22±0.98)、(9.77±1.98)、(10.02 ±2.14)、(11.12 ±2.83)、(10.76±2.65)、(9.23±2.01)、(8.22±1.12)和(33.38±9.12)、(36.15±9.67)、(40.56±10.34)、(50.01 ±13.17)、(47.78±10.99)、(42.21 ±10.58)、(35.35 ±8.11)比(0.91 ±0.17),SOD值:(35±6)、(34±4)、(31 ±4)、(26±3)、(29±4)、(35±7)、(37±5)和(44±7)、(41±6)、(40±5)、(32±4)、(37±5)、(44±9)、(45±8)μg/L比(57±10) μg/L,丙二醛值:(0.53±0.06)、(0.57±0.06)、(0.71±0.11)、(1.34±0.25)、(0.77±0.11)、(0.68±0.09)、(0.49±0.05)和(0.47±0.05)、(0.50±0.06)、(0.60±0.08)、(1.08±0.19)、(0.62±0.11)、(0.59±0.07)、(0.43±0.05) mmol/L比(0.36±0.04) mmol/L](P<0.05);与相同灌注时间的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在7个时相点的心肌HSP70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清SOD值明显升高(P<0.05)、丙二醛值明�
- 肖军黎立韩勇郭奉洁姜振宇史迎昌孙慧娜陶耀兵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热休克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