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WW016)
-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7
- 相关作者:张军祝平张现红吴建兰周幼华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宗教母题及其社会功能被引量:10
- 2010年
- 美国犹太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拉默德的《店员》、贝娄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和辛格的《渎神者》三部小说中"坚守犹太教"、"淡忘犹太教"、"反对犹太教"三种宗教母题背后丰富的社会功能,进一步证明:美国犹太文学的宗教母题不但对犹太民族,而且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 张军周幼华
- 关键词:美国犹太文学犹太教母题社会功能
- 从“我要!我要!我要!”到“她要,他要,他们要”-丰裕社会中的“雨王汉德森”的精神指归被引量:9
- 2008年
-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汉德森在非洲获得的智慧使他精神上发生了从"我要!我要!我要!"到"她要,他要,他们要"及从"猪性"到"狮性"的巨大变化。他从精神沉睡、死亡意识以及自我的樊篱中走出,回归到现实世界,试图开始新的生活。这种转变表现了贝娄对所谓"异化"和"荒原"之说的反动,映射出贝娄的"认识自我,融入社会"的伦理主张。
- 祝平
- 关键词:《雨王汉德森》精神指归伦理
- 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及其社会功能研究——以索尔·贝娄的《勿失良辰》为例被引量:11
- 2011年
- "父与子"母题是美国犹太作家重点描写的文学母题之一。索尔·贝娄的著名小说《勿失良辰》中隐含着双重"父与子"关系:一是上帝(艾德勒医生)和基督(汤米)之间的"父与子"关系;二是精神之父(塔莫金医生)与儿子(汤米)之间的"父与子"关系。第一重"父与子"关系实现了贝娄既质疑上帝又不放弃上帝以及希望唤起美国主流社会对美国犹太民族关注的双重社会功能;第二重"父与子"关系围绕勿失良辰这根主线,实现了贝娄渴望犹太伦理回归的社会功能。"勿失良辰"不仅是犹太民族的出路,也是全人类的出路。
- 张军吴建兰
- 关键词:美国犹太文学《勿失良辰》社会功能
- 美国犹太文学研究述评被引量:11
- 2010年
- 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按照年代的顺序,从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研究中应关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对今后研究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从中体现了美国犹太文学研究与时俱进的精神。
- 张军
- 关键词:美国犹太文学
- 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的“亲社会”伦理观照被引量:7
- 2009年
- "挂起来"是贝娄小说主人公常见的生存状态,他们被社会异化,或自我异化,但他们并没有完全丧失行动的能力。他们往往在心灵上被放逐或自我放逐的过程中达到对人生的顿悟,既认识到自我的本质和价值,又深切感受到自己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因而试图在保存自我和融入社会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种"折中"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贝娄对"人"的深切关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世界对"个体"自主性极度张扬的反思,也是其"信仰自己,信仰邻人,信仰人类"犹太乐观主义肯定伦理思想的投射。
- 祝平
- 关键词: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伦理
- 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边缘人母题”及其社会功能研究——以《卢布林的魔术师》《魔桶》《勿失良辰》为例被引量:10
- 2010年
- 描写边缘人是美国犹太文学中的显著现象。本文聚焦于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马拉默德的《魔桶》、贝娄的《勿失良辰》,从"物质环境的边缘化""精神环境的边缘化"考察边缘人表征,进而探讨"边缘人母题"背后深刻的社会功能。研究表明,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边缘人母题"对犹太民族和欧美主流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张军张现红
- 关键词:美国犹太文学社会功能
- 新中国60年索尔·贝娄小说之考察与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建国后前30年索尔·贝娄作品被排斥在阅读和研究视野之外。后30年来,我国对索尔·贝娄小说研究经历了开创、发展和初步繁荣三个阶段,对贝娄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成果丰硕。其中,形式研究成为我国迥异于国外同期贝娄研究的中国特色,但我国的贝娄研究尚未能参与国际对话,成果的原创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祝平
- 关键词:小说研究历史考察
- “最好莫如作一个士兵”——索尔·贝娄《只争朝夕》的伦理指向被引量:4
- 2009年
- 贝娄的《只争朝夕》刻画了一个"倒霉鬼"形象,关注的是个体与自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指向一种"亲社会"伦理。贝娄使生活在虚幻之中的主人公威尔赫姆在物质精神双重破产后,获得一种人性和道德的复苏,重新认识自我,逐步走出自造的"受害者"幻觉,步入现实,并有可能承担应负的责任,成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 祝平
- 关键词:自我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