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4059)
- 作品数:22 被引量:133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辉高曙德王熠熙徐辉刘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编码源地电阻率观测试验被引量:1
- 2017年
- 地电阻率的高精度观测是实现地震预测预报的前提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电磁干扰,提出了基于编码源循环互相关辨识技术的地电阻率观测方法,其实质是将待测地质体视为待辨识系统,利用编码源信号激励供电电极A和B产生的电流信号作为系统输入信号,测量电极M与N之间的电压信号作为系统响应输出,将输入和输出信号严格同步采样为时间序列,分别与参考信号进行循环互相关运算并转换至频率域计算获得待探测地电阻率谱(幅度和相位).由于系统环境的干扰和随机噪声与编码源信号不相关,通过循环互相关运算可以达到抑制环境随机噪声和干扰的目的.这种地电阻率观测体系在环境干扰较大的甘肃省兰州观象台和陇南汉王地震台站利用现有的观测场地和线路进行了观测试验,测量结果显示,数据的一致性好、均方差小,说明该方法在强干扰环境下具有较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观测频带较以往直流电法测量有较大的扩展.该方法为现有地面地电阻率台站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可为地震预报与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
- 高曙德罗维斌苏永刚梁子斌李旭升韩英孙海洋
- 关键词:地电阻率观测抗干扰性
- 四川芦山M_S7.0和汶川M_S8.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研究被引量:20
- 2013年
-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汶川Ms8.0震中周围部分地电场观测台站的资料,主要利用地电场波形比较和极化方位变化两种方法,并结合观测台站的工作日志,对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芦山Ms7.0和汶川M8.0地震前部分台站地电场波形出现变异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日变波形的畸变(如盐源台和泸沽湖台)和相应时段地电场频谱特性出现变化,这些变异基本上出现在震前1~2个月内;利用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的日均值计算了部分观测台站的地电场极化方位,发现在震前地电场的极化方位出现了大幅变化,最大变化幅度达160°,最小变化幅度也有10°;初步研究还发现,两次地震前夕,震中周围部分台站极化方位的正向或反向延长线,相汇集的区域与地震的震中有一定联系;对于研究所得结果,从地震电信号的产生机制和震源特性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理论解释.
- 安张辉杜学彬谭大诚范莹莹刘君崔腾发
- 关键词:汶川地震
- 四川白玉M_s5.4地震前陇南中心地震台水化异常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2013年1月18日四川省白玉县发生M_S5.4地震,临震前4天左右甘肃陇南中心地震台钻孔倾斜、数字化气氡观测资料出现短临异常现象。钻孔倾斜异常形态趋势转折,持续时间1天;数字化气氡异常形态,加速下降后回升,持续时间3天。
- 狄国荣高曙德苏永刚
- 关键词:短临异常
- 利用多个震源机制解求祁连山西段平均应力场方向被引量:11
- 2013年
- 祁连山西段由于受到多个构造块体的共同约束,表现出复杂的地球物理特性和地质特性。本文利用14个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和2001-2012年66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区域应力场特征。结果显示,地震的震源性质以走滑和逆冲为主,印证了祁连山西段基本构造变形特征;三个区域应力张量的定量结果显示,最大主压应力σ1方向在NE向,水平挤压作用明显,且具有一定的分区特征,表明局部应力场受到局部构造的影响。
- 王熠熙张辉
- 关键词:应力张量祁连山西段应力场震源机制解
- ELF电磁仪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及编译的实现被引量:3
- 2016年
- "十五"建设的ELF台站均敷设ACF-4M型电磁仪,记录到多次地震前后的电磁异常变化,但该仪器没有实现自动化。本文介绍ELF仪器的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以及原始数据转换的研制方案。由于ELF记录仪无法接入因特网,要远程触发ELF仪器必须有中间设备,首先远端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控制局域网计算终端,通过局域网计算终端运行SM27.exe工作程序来触发并通过相应程序实现数据的传输;将ELF记录仪采集到的时间序列信号(*.SBF数据格式)、仪器本身的参数信息和采集状态信息依据其编码规则转换成通用的数据格式导出,将计算的功率谱、阻抗、阻抗相位文件以优势频率或任意频率形成时间序列文件进行分析,提高ELF观测资料的应用效率,加快观测电磁数据的使用效率。
- 高曙德狄国荣苏永刚高原张磊梅东林陈彦平
- 关键词:远程控制
-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7
- 2015年
- 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甘肃省平凉台、四川省成都台和云南省元谋台地电场观测资料进了分析研究.为增强对研究结果的说服力,还对平凉、成都和元谋地电场观测台站在正常时段变化情况,与地震发生前夕的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成都地电场观测台站在芦山Ms7.0和汶川Ms8.0地震前的变化情况也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①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能够对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有效处理,处理结果简单直观;②在芦山地震前1~2个月地电场时频图出现能量增强现象,出现变化的周期范围约为90~1400 h,能量最小变化幅度有3个数量级,最大变化幅度达到6个数量级;③通过上述三个地电场观测结果的对比,以及成都地电场观测结果的类比方式,大大提高了分析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讨论部分,对地电场观测中能够观测到震前异常变化的可能性,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
- 安张辉杜学彬范莹莹刘君谭大诚崔腾发陈军营王建军
- 关键词:希尔伯特-黄变换地电场
- 基于地震波反演的地震震源深度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1年2月23日迭部MS4.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然后利用深度震相sPg和参考震相Pg对震源深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迭部4.0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10°、倾角57°、滑动角23°,表现为带少量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震源深度为7 km。通过合作台上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记录的比较,确认了震源深度结果的可靠性。
- 张辉徐辉王熠熙
- 关键词:震源深度
- 深井地电观测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26
- 2016年
- 天水地震台井下地电观测与常规的地面观测相比,减少干扰、提高信噪比,在近三年的地电阻率观测中,观测精度无超过0.5%数据,数据的内在质量较好.2013年4月10日开始,NS、EW道井下(100 m)观测的地电阻率出现了波动变化,持续11天后距该台550 km的四川芦山发生了M_S7.0级地震,5月4号芦山地震余震相对减少后,地电阻率资料的波动变化也同步终止;2013年6月11日18时开始,天水台地电阻率再次出现异常波动变化,7月22日距该台156 km发生岷县-漳县M_S6.6级地震.采用天水地电台井下不同时段(凌晨2点和全天)和不同深度(6 m和100 m电极)观测的地电阻率数据对比分析这两次地震前后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深部记录到明显的异常变化;用小波(db4)分解发现在芦山M_S7.0和岷漳M_S6.6级地震前视电阻率的细节部分的形态是连续的振荡,尺度部分出现了趋势性似"漏斗"变化形态,与过去强震震例形态具有相似性、重复性.深井地电观测技术的应用,减小了地面离散电流影响,直接观测探测层介质的电性变化,是探索预报地震的新思路、新方法.
- 高曙德
- 关键词:小波分析
- 武都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通过对多年水位、应变观测数据分析发现,水位上升引起应变下降变化(压应力增加),两者变化同步。在水位大幅度变化时段求取应变响应灵敏度系数K,由K值可以定量剔除水位变化对应变测值的干扰。利用两两正交的4道应变测值可以求取2组面应变值,曲线形态相似则说明4道元件测值可靠性高。武都钻孔应变2组面应变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总体呈现波动下降(压性)变化。由2007年、2008年应变测值计算差异值η,其绝对值的平均值为0.21,数值较小,说明武都应变仪工作稳定,所测数据基本可靠。
- 蒲小武王康梅东林陈彦平
- 关键词:钻孔应变面应变可靠性
- 高台CZB-2A型垂直摆倾斜观测资料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高台CZB-2A型竖直摆倾斜仪自架设以来,运行稳定,资料连续可靠,分析2008—2012年2月资料发现,高台地震台以北1 200 km以内Ms 5.0以上部分地震有短临前兆异常出现。
- 刘鸿斌尹亮邹小波李东生王必显刘淑娟高曙德
- 关键词:短临异常潮汐因子漂移映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