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项目
- 作品数:16 被引量:136H指数:6
- 相关作者:成林孔海江刘荣花吴胜安马志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淹涝胁迫对水稻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为定量模拟和评估水稻遭受淹涝后灾害损失,通过开展水稻淹涝胁迫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淹涝深度和持续时间对水稻植株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籼稻和粳稻植株在遭受淹涝胁迫后,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系数均会发生变化,叶片的干物质分配系数最大,其次是茎,而根部的分配系数减小,穗部的干物质分配系数减少最多,这种增减趋势随淹涝胁迫程度的增加而愈加显著。2)不同淹涝胁迫处理下水稻均减产。全淹胁迫致使水稻减产大于半淹,淹涝时间越长减产越严重,不同生育时期减产程度是开花期>拔节期>灌浆期>分蘖期。此外,籼稻比粳稻有更强的抗涝能力。本研究建立的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系数与相对淹涝深度和淹涝时间有较好的定量关系,相关系数高于0.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能够描述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随淹涝胁迫深度和时间增加后的变化。
- 成添胡继超林子静
- 关键词:淹涝胁迫水稻干物质分配
- 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年的划分被引量:4
- 2012年
- 利用1951—2007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6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6—7月降水标准差,确定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变率最大的站点,分别计算各站与这两个流域降水变率最大的站点相关系数,把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分别作为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代表站。利用两流域代表站的标准化降水指数确定了1951—2007年的旱涝年份:淮河流域的旱年为1952年、1959年、1961年等共10 a,涝年为1954年、1956年、1957年等共9 a;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旱年为1952年、1958年、1961年等共11 a,涝年为1954年、1969年、1980年等共10 a。结合水文资料进行修订后,确定了1951—2007年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梅雨季降水而导致的洪涝年份。
- 孔海江吴胜安
- 关键词:水文分析代表站淮河流域
- 河南省夏玉米花期连阴雨灾害风险区划被引量:41
- 2012年
- 花期连阴雨灾害直接影响夏玉米高产稳产,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可为开展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利用1961—2010年河南省夏玉米抽雄至吐丝期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夏玉米产量资料,统计了河南省夏玉米花期连阴雨平均发生频率与范围,构建了连阴雨天气风险强度序列,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通过期望产量提取了花期连阴雨灾损率序列,最终形成了花期连阴雨灾害风险区划指数,对全省夏玉米花期连阴雨开展区划。结果表明:黄河以北大部、豫中局部及南阳盆地东部等地区灾害风险指数在0.25以下,为低风险区,低风险区站点占全省的33.3%;而豫北北部、豫东和淮南大部风险指数在0.50以上,为高风险区,占全省的14.8%。
- 成林刘荣花
- 关键词:夏玉米连阴雨风险区划
- 豫西北一次持续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利用NECP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从天气形势演变、水汽、垂直运动等方面对2014年秋季发生在豫西北的持续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西风带长波系统的稳定少动是导致豫西北地区连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续降水是大尺度环流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天气尺度系统连续、重复出现造成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相对稳定使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长时间在华北南部和黄淮地区上空交汇,是导致豫西北地区长时间维持阴雨天气的原因。
- 张梦彤张珍宋自福
- 关键词:连阴雨副热带高压冷空气水汽
- 利用局地经向环流对河南一次连阴雨过程的定量诊断被引量:9
- 2014年
- 利用2.5°×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改进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模式,定量诊断了2011年9月5—19日河南省秋季连阴雨天气的形成机理,并利用局地经向环流的垂直分量与降水量滞后相关的分析,研究了这次连阴雨过程主要物理因子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潜热加热、平均经向温度平流、平均西风动量的纬向平流和平均纬向温度平流是导致2011年9月河南省秋季连阴雨天气形成的主要物理因子。(2)潜热加热和平均纬向温度平流是造成此次连阴雨发生的主要物理因子;平均纬向温度平流、平均经向温度平流和平均西风动量的纬向平流是造成此次连阴雨发展或持续的主要物理因子;潜热加热、平均西风动量的纬向平流和平均纬向温度平流是造成此次连阴雨结束的主要物理因子。
- 孔海江
- 关键词:秋季连阴雨物理因子
- 河南省旬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 2017年
-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事件增多、增强,基于河南省10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逐旬极端最高气温资料,采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旬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平均旬极端最高气温为25.1℃,旬极端最高气温累积离差总体上呈线性下降趋势;站间旬极端气温均方差约1.4℃;站间均方差的累积离差呈现二次函数的上升趋势;107个观测站旬极端最高气温的标度指数均小于0.5,且空间变异性较小。
- 程芳芳王纪军刘翠善李红卫余辉吴洁李风秀
- 关键词:时空变化特征
- 道路结冰的温度预报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20年
- 提高道路结冰的温度精细化预报能力一直是开展交通气象服务待解决的难点问题。首先综述了近年来道路地表温度预报方法的研究进展,其次对地表温度预报方法进行了分类,并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情况,最后分别评价地表温度预报方法的优缺点,为未来道路温度预报预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和方向。
- 胡继超林子静成添
- 基于旬尺度的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探讨被引量:3
- 2012年
- 探讨精细尺度上的干旱评估指标对于开展冬小麦干旱动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南省选择灌耕比相对较小的代表站点,利用1971-2008年10月上旬至次年6月上旬逐日气象资料、冬小麦产量资料,计算了基于全生育期及旬尺度的缺水指数,提取了产量变化率序列,结果发现,冬小麦全生育期及旬缺水指数与产量变化率呈极显著相关。根据二者的回归方程及农业上划分干旱的标准,确定了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全生育期,-1.5≤Hi<1为轻旱,-3.1≤Hi<-1.5为中旱,-4.6≤Hi<-3.1为重旱,Hi<-4.6为严重干旱;旬尺度上,0.8≤Hi<1为轻旱,-0.7≤Hi<0.8为中旱,-2.3≤Hi<-0.7为重旱,Hi<-2.3为严重干旱。
- 马志红成林
-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指标
- 河南省降水量主模态演变时空特征被引量:1
- 2018年
- 对河南省61个气象观测站1958—2013年的季降水量时间序列进行SEOF分析,研究河南省降水量主模态季节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重点分析了前4个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前3个模态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阶段性变化特征;第3模态为冬季旱(涝)-春季涝(旱)-夏季北部太行山涝(旱)、其他地区旱(涝)-秋季旱(涝)型,冬春两季模态为高度负相关关系,冬秋两季模态则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4模态年际变化相对较小,但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
- 陈罗成陈罗成程芳芳
- 关键词:降水量主模态
-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灌溉小麦的影响及对策初探被引量:15
- 2012年
- 灌溉是河南省冬小麦最重要的种植管理模式。在DSSAT-CERES小麦模型参数调试和区域适用性验证的基础上,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气候情景资料,量化分析了2021—2050年河南省灌溉条件下冬小麦产量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若不采取其他措施,未来A2,B2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平均减少5%左右,A2情景减产率略高于B2;随着产量降低,产量波动区间略有缩小,但25%~75%的稳产区间也相应缩小,且B2情景下更容易出现极端低产的年份;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相应降低。采取适当应对措施,如延迟播种期、减小种植密度等有利于提高产量或缓解减产趋势。
- 成林刘荣花王信理
-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气候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