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作品数:86 被引量:951H指数:19
相关作者:施晓晖徐祥德郭凤霞张义军陈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1篇天文地球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4篇降水
  • 12篇闪电
  • 11篇雷暴
  • 9篇数值模拟
  • 9篇雷暴云
  • 9篇值模拟
  • 8篇夏季
  • 8篇季风
  • 6篇地闪
  • 6篇亚洲季风
  • 6篇亚洲季风区
  • 6篇云物理
  • 6篇气候
  • 6篇微物理
  • 6篇季风区
  • 6篇风区
  • 5篇电荷结构
  • 5篇对流层
  • 5篇气象
  • 5篇青藏高原

机构

  • 6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7篇南京信息工程...
  • 21篇中国气象局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武汉大学
  • 2篇河北省人工影...
  • 2篇北京市人工影...
  • 2篇广东省防雷中...
  • 2篇四川省人工影...
  • 2篇江苏省气象台
  • 2篇河北省气象科...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作者

  • 18篇郭凤霞
  • 14篇施晓晖
  • 12篇徐祥德
  • 11篇张义军
  • 7篇郑栋
  • 7篇陈斌
  • 6篇孙京
  • 6篇王培娟
  • 5篇陶玥
  • 5篇张阳
  • 5篇赵俊芳
  • 4篇陈聪
  • 4篇张佳华
  • 4篇徐芬
  • 4篇秦正坤
  • 4篇吕伟涛
  • 3篇刘黎平
  • 3篇李宏宇
  • 3篇孙康远
  • 3篇田琨

传媒

  • 14篇高原气象
  • 11篇气象学报
  • 10篇应用气象学报
  • 6篇气象科技
  • 5篇大气科学
  • 4篇大气科学学报
  • 3篇气象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2篇第28届中国...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物理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3篇2023
  • 10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10篇2014
  • 10篇2013
  • 15篇2012
  • 14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登陆热带气旋的闪电活动特征
利用广东省电力闪电监测网获取的地闪定位资料和《热带气旋年鉴》提供的气旋位置和强度资料,分析了1999-2010年登陆我国的33个热带气旋的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并探讨了眼壁闪电对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变化...
张文娟张义军郑栋
关键词:闪电热带气旋登陆眼壁
文献传递
次生冰晶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与起电的影响的数值模拟
为了研究雷暴云中高温区次生冰晶浓度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和电过程的影响,本文根据模拟个例的地理位置更新了原有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中的初始冰晶核化公式;并在模式中的-5℃温度层上均匀播撒了4km*4km*0.5km...
江涛郭凤霞吴鑫梁梦雪
文献传递
台风莫拉菲(2009)登陆前后电荷结构演变的模拟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中尺度起电放电模式以及卫星和闪电定位等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台风莫拉菲(2009)在登陆前后以及衰亡阶段的电荷结构及形成。结果表明:莫拉菲在登陆前存在近海加强过程,加强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台风眼并伴随眼壁区闪电活动的多发。眼壁区对流在近海加强阶段呈现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主负电荷区位于-25℃—-10℃层,其上下各有一个正电荷区。而在台风达到最大强度后呈现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仅存在云中部的负电荷区和下部的正电荷区。眼壁区对流的电荷结构同台风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而不受登陆直接影响。在台风发展的不同阶段,外螺旋雨带对流主要表现为正的三极性或正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之前的研究一般认为外雨带对流只能呈现正的偶极性电结构。外雨带三极性电结构的形成可以类似于眼壁区三极性结构的形成,也存在其他形成机制,即在霰粒子与冰晶组成的正偶极性电荷结构下存在一个由雹粒子组成的正电荷区,从而形成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台风衰亡阶段对流主要表现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对流活动较弱,类似于陆地雷暴消散阶段的特性。不同类型的电荷结构所对应对流的相对强度也在文内进行了讨论。
徐良韬张义军张文娟王飞郑栋
关键词:登陆台风闪电特征电荷结构
基于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雷暴云粒子识别被引量:35
2014年
为了进一步认识雷暴云中影响起电的主要水成物类型,联合714XDP天气雷达观测到的偏振参量(Z_H、Z_(DR)、K_(DP)和p_(HV)),在利用模糊逻辑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温度(T),对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雷暴云中的水成物类型进行识别,将水成物分为11种。参考S和C波段及少量的X波段偏振雷达的粒子识别研究,得到11种粒子对应的各偏振参量阈值。分析了2007年7月24日的一次观测过程几个时刻的偏振参量、地面电场、放电频数及识别结果,并与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出来的粒子分布结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选取的偏振参量阈值基本合理,采用的模糊逻辑方法能有效、合理地识别出雷暴云内水成物的相态和分布,而且利用K_(DP)可以大致判断云内电荷区。
郭凤霞马学谦王涛陈聪
关键词:X雷暴云
埋地电缆雷电感应过电压观测和分析被引量:20
2010年
通过测量自然闪电条件下埋地电缆的雷电感应过电压,探讨了不同类型电缆屏蔽层对芯线上感应过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缆屏蔽层具有明显降低雷电感应过电压的作用;对同一次自然闪电,相对于电源电缆,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上感应电压脉冲波形峰峰值分别为65%和26%。在选取的起始脉冲时间段内,电缆感应过电压正、负峰值的绝对值同时增大或减小,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钢带屏蔽层能够有效抑制控制电缆感应过电压400 kHz^1 MHz的频率分量,铜编织带屏蔽层对信号电缆感应过电压50 kHz以下频率分量的削弱效果明显。总体来看,铜编织带比钢带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
于晖董万胜陈绍东王建国张义军张阳周蜜孙振德庆措姆
关键词:雷电电磁脉冲埋地电缆感应过电压屏蔽
典型强龙卷风暴中的地闪活动特征
2022年
闪电活动对于强龙卷天气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基于闪电定位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ECMWF再分析资料对两次典型强龙卷风暴中地闪的时空演变、雷电流强度及正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闪主要发生在组合反射率因子≥30 dBZ的区域内,龙卷发生期间,地闪活动减弱且较为分散。不同龙卷风暴的地闪频次差异较大,这与风暴中上升气流的强度有关;当地闪频次从峰值降至最小值期间,龙卷及地,两次过程中地闪频次峰值分别提前龙卷发生约33 min和28 min。同时,龙卷及地之前,地闪会出现连续多次闪电跃增;龙卷等级越强,正地闪表现越活跃,特征越明显,在江苏盐城阜宁龙卷发生期间,还出现了地闪极性从正地闪主导向负地闪主导的反转;两次龙卷风暴雷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但均小于历史平均值,地闪发生愈频繁的龙卷风暴,对应的雷电流强度值愈小。
刘岩徐芬郑媛媛张蕾杨美荣慕熙昱梅海霞
关键词:地闪正地闪雷电流
2008年1月南方一次冰冻天气中冻雨区的层结和云物理特征被引量:38
2012年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经历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天气。本文针对2008年1月25~29日的一次典型冻雨天气过程,在实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1月28日~29日的冻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冰冻天气形成的大气层结及云系冻雨区云的宏微观结构特征,初步分析了冻雨形成的云微物理过程及云物理成因。结果表明,深厚而稳定的逆温层和低空冷层的存在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直接原因。此次南方冰冻过程中,湖南和贵州两地冻雨形成的云物理机理不同,不同冻雨区上空为两种不同类型的云,对应两种不同的云微物理结构和大气层结结构。湖南冻雨区云层较厚,云顶温度较低,属于混合相云,云中高层存在丰富的冰相粒子(雪的比含水量最大)。湖南冻雨在"冷—暖—冷"层结下,通过"冰相融化过程"形成,即在锋面之上的对流层中层水汽辐合中心内形成的雪,从高空落入暖层,雪融化形成雨,再下落到冷层后,形成过冷雨滴,最后接触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或降落到地面上,迅速冻结形成冻雨。而贵州冻雨区云层较薄,云顶温度较高,属于暖云,中高层基本无冰相粒子,低层为云水和雨水(云水的比含水量最大)。贵州冻雨是在"暖—冷"层结下通过"过冷暖雨过程"形成的。即水汽沿锋面抬升,在对流层中低层的水汽辐合中心内,经过冷却凝结成云滴,通过碰并云滴增长的雨滴下落到低空冷层,形成的过冷却雨滴直接冻结形成冻雨。
陶玥史月琴刘卫国
关键词:冻雨云物理特征层结特征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关键区视热源特征与中国西南春旱的联系被引量:34
2012年
利用1955-2010年地面气象站积雪深度、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相关,异常指数与相关矢等计算方法,对2010年西南春旱区域性特征、青藏高原积雪视热源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西南春旱典型区域,获得了影响西南地区春季降水的青藏高原积雪视热源关键区。对高原积雪关键区积雪深度与该区域大气视热源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2月的视热源代表性最好。重点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2月大气视热源与后期西南严重春旱区降水的异常指数年际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积雪浅、整层大气视热源偏高,有利于西南地区春季出现干燥的偏北气流,导致我国西南地区春雨异常偏少。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视热源对我国西南春旱预测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过霁冰徐祥德施晓晖徐杰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深度视热源
CARSNET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结果分析
利用中国气溶胶遥感监测网(CARSNET)多年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基本光学特性,分析了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om波长指数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初步结果表...
车慧正张小曳夏祥鳌王亚强张晓春孙俊英
关键词:气溶胶光学厚度光学特性
文献传递
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法在雷声声源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互相关函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时延估计方法,但在低信噪比和闪电存在多分叉的情况下,该方法的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选取广州地区2009年8月24日19:08:04和2012年5月5日08:01:00的两次闪电过程的雷声记录,结合高速摄像资料,比较了互相关函数法和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法在雷声声源定位中的应用效果。首先,利用互相关函数法和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法计算声源点的方向信息,定位结果与高速摄像照片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定位方法的可靠性,对比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环境和多分叉闪电情况下,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法能够获得比互相关函数法更好的定位效果。最后给出了综合利用改进的互功率谱相位法计算得到的方向信息和声源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信息得到的雷声声源三维定位结果。
杨了吕伟涛张阳罗红艳刘华楠高彦张义军
关键词:信噪比雷声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