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5200701)

作品数:17 被引量:169H指数:9
相关作者:叶万辉曹洪麟沈浩徐志防韦霄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入侵
  • 6篇金钟藤
  • 4篇植物
  • 4篇薇甘菊
  • 3篇寄生
  • 2篇营养生长
  • 2篇杂草
  • 2篇入侵杂草
  • 2篇入侵种
  • 2篇生物入侵
  • 2篇田野
  • 2篇侵种
  • 2篇寄生植物
  • 1篇氮循环
  • 1篇旋花科
  • 1篇学成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华...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海南省林业局

作者

  • 14篇叶万辉
  • 13篇曹洪麟
  • 7篇沈浩
  • 5篇徐志防
  • 4篇韦霄
  • 4篇洪岚
  • 2篇练琚蕍
  • 2篇陈华
  • 2篇刘梦佼
  • 1篇穆宏平
  • 1篇吴萍
  • 1篇刘卫
  • 1篇高广春
  • 1篇胡晓颖
  • 1篇陈贻竹
  • 1篇牛红玉
  • 1篇李玲
  • 1篇李静
  • 1篇王志高
  • 1篇韩玉杰

传媒

  • 6篇广西植物
  • 3篇热带亚热带植...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广东林业科技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入侵种喜旱莲子草和莲子草的营养生长和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被引量:16
2006年
比较温度对入侵种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Mart.)Griseb.)和其本土近缘种莲子草(A.sessilis(L.)DC.)的营养生长、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实验将生长均衡的这两种植物放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的光照培养箱中处理28d。结果表明,喜旱莲子草营养生长的速率和对温度的响应明显不同于莲子草:前者主茎生长的有效积温明显低于后者,分别是11.6d℃和27.0d℃;而新叶萌发的有效积温高于后者,分别是12.1d℃和6.7d℃。入侵种主茎和叶的发育起点温度都比本土种低,分别是10.4℃、11.0℃和12.8℃、14.9℃,表明喜旱莲子草的发育对低温反应不及莲子草敏感。对两种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测定结果还表明:入侵种比本土种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尤其在25℃时;10-30℃的温度范围内喜旱莲子草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没有显著变化,而莲子草在10℃低温条件下Fv/Fm值显著降低。较快的主茎生长速率、较宽的温度适应范围以及较高的光合能力可能使喜旱莲子草比本地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在其入侵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张彩云刘卫徐志防曹洪麟叶万辉
关键词:入侵种莲子草有效积温光合速率
金钟藤叶绿素荧光特征初探被引量:12
2005年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初步观测了金钟藤在不同作用光下的光合生理特征,并对其离体叶片在低温、高温及脱水胁迫下的光能利用状况作了比较。结果显示,随着作用光强的增加,叶片Fv'/Fm'、qP和ΦPSⅡ呈下降趋势,qN和NPQ表现为上升。离体叶片在5℃处理6h后,其Fv'/Fm'、qP和ΦPSⅡ高于25℃和45℃处理的,而NPQ在5℃和45℃处理6h后明显低于对照(25℃),qN则略有降低。离体叶片脱水胁迫12h后,仍有一定的光能转化能力,但脱水24h和36h后,qP、ΦPSⅡ、qN、NPQ都明显下降。这表明金钟藤对于环境因子,如光强、温度及水分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可能是其在森林中能快速蔓延扩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练琚蕍徐志防叶万辉韩玉杰曹洪麟
关键词:金钟藤叶绿素荧光适应性
利用反应-扩散模型预测生物入侵被引量:5
2009年
生物入侵严重威胁着各国的生态环境,各国在生物入侵的预警、预防、预测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文章引介了当前入侵预测中主要采用的3种方法(即统计方法、生理方法和分析方法),对入侵模拟时所需考虑的影响因素及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变量进行了描述分析。以分析方法中的反应–扩散模型(简称R–D模型)为例探讨建模方法对生物入侵的预测,并基于一维反应–扩散模型的推导,阐述了R–D模型的模型特点及应用时的限制条件。R–D模型可将空间和种群过程融合进入侵速率的预测之中,且模型中连续参数的使用不受尺度限制,适用空间尺度较广。该模型以其简洁易表达的形式在生物入侵的研究中曾受到广泛应用,范围广至孢子、病毒,无脊椎农业害虫及麝鼠Ondatra zibethicus、水獭Enhydra lutris等脊椎生物。然而,随着入侵理论的不断完善,R–D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缺陷日益突出,它对空间现象模拟预测的无能为力、对生态过程相互作用模拟的失败,致使该模型应用受限、预测能力降低。目前,入侵预测倡导基于个体的空间模拟模型,并开始关注偶然发生却起着关键作用的长距离扩散的预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模型比R–D模型更接近真实,但R–D模型有助于理解现有的入侵格局,对生态入侵研究提供最基本的估测,可以加深对入侵过程的理解。过去,R–D模型对入侵生态理论的发展做出过的重要贡献,今后该模型仍为我们初步预测生物入侵提供一个简单便捷的工具。
张林艳叶万辉江洪
关键词:入侵预测生物入侵入侵管理生态环境
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的形态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扫描电镜及光镜观察田野菟丝子——薇甘菊茎的全寄生系统建立的过程。根据对吸器发生发育的观察,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接触反应、吸附作用、侵入生长及维管系统的建立。田野菟丝子的寄生吸器由吸器原基发育而来;当田野菟丝子成功吸附到可寄生寄主时,两者间的接触面会积累一些分泌物;吸器原基继续发育为内生原基,侵入寄主植物后单向生长并进一步分化出韧皮部和木质部"搜索菌丝体",木质部菌丝有明显的环纹次生壁加厚;两种"菌丝体"分别与寄主的韧皮部筛管和木质部导管相连通,有的甚至到达寄主植物的髓部,从而完成寄生过程。另外,如果吸器原基形成时未能成功接触到可寄生寄主,则会保持在内生原基阶段,停止发育,这个结构称之为假吸器。
黄东佳陈华韦霄沈浩叶万辉
关键词:菌丝体
金钟藤入侵危害的群落学特征初探被引量:14
2007年
对入侵广州市东北郊龙眼洞林场的金钟藤生长状况及其对三种不同森林群落的危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的无性繁殖能力极强,带根茎比例高,生存策略明确,目前未发现其天敌。金钟藤通过极强的攀附能力,盖幕危害附主植物,且对群落的入侵并无选择性,对群落中所有的乔木都具有危害性,尤其是对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的马占相思林危害相对最为严重。它可能还可以通过改变所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氮循环,间接影响群落中其他植物的生长。
练琚蕍曹洪麟王志高李静叶万辉粟娟
关键词:金钟藤外来种氮循环
金钟藤叶片的气体交换特性被引量:8
2006年
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Cor Ine.,USA)对广州林区新发现的入侵杂草金钟藤(Merremia boisiana)叶片的气体交换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曲线,中午金钟藤未出现光合作用抑制;最大光合速率可达20/μmol CO2·m^-2·s^-1左右,Pn日平均值为8.8土0.75μmol CO2·m^-2·s^-1。(2)金钟藤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较高,为1000~1200μmol photons·m^-2·s^-1,表现出比较典型的阳生植物的特性。结果表明,金钟藤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快速生长的特性可能与其较强和较稳定的光合能力有关。研究的初步结果对了解金钟藤迅速生长、具有高生产力和强大入侵力的原因提供了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思路和基础数据。
沈浩洪岚叶万辉曹洪麟徐志防韦霄
关键词:金钟藤入侵种气体交换
外来植物入侵的全境性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3
2010年
由于外来种入侵地一般都远离其自然分布区(原产地),如果只在其入侵地或者原产地进行研究,很难真正发现其入侵性形成和成功入侵的根本原因。目前,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倡导对入侵种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表现同时进行研究,即入侵种的全境性研究(whole-range studies),为入侵生物现有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和入侵机制等提供解释。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入侵植物全境性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分别针对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意义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目前已有的全境性研究主要是通过野外直接观测和同质种植园实验来比较入侵种在入侵地和原产地的生长、繁殖和生理生态等表型性状的差异,以及应用分子标记方法比较入侵地种群和原产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差异,进行入侵植物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从而有效检验生物入侵机制的理论和假说,深入阐明植物入侵的机制,为制定入侵植物的防控策略提供指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外来植物入侵的全境性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的方法和内容还不够完善,今后需要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
牛红玉沈浩叶万辉
关键词:生物入侵分子系统地理学
两种生境中薇甘菊种群的生物量生殖分配被引量:9
2010年
于2004年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生殖阶段的现蕾期至种子成熟期,从种群和构件水平上研究了两种生境(林窗和开阔地)中薇甘菊种群的生物量生殖分配。结果表明,在生殖生长过程中,两种生境中的种群用于营养生长的生物量分配均占有绝对优势,而生殖生长的波动相对较大。花序的生物量分配(RA)总体上均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在不同时期,林窗薇甘菊种群的营养枝生物量分配均小于开阔地,而除了种子形成期和种子成熟期以外的其它各个时期,林窗中生殖枝的生物量分配均大于开阔地,林窗中花序的生物量分配均显著大于开阔地。表明薇甘菊能有效权衡其在不同生境中的繁殖策略,开阔地中的薇甘菊种群的繁殖策略倾向于克隆繁殖,而林窗生境中薇甘菊种群则相对更倾向于有性生殖。
洪岚刘梦佼沈浩叶万辉曹洪麟
关键词:入侵植物营养生长生殖生长花序
薇甘菊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对田野菟丝子不同寄生密度的响应(英文)被引量:5
2011年
为探求利用寄生植物田野菟丝子对入侵杂草薇甘菊进行生物控制的有效措施,研究了薇甘菊对0、1、2、4和8棵田野菟丝子幼苗寄生在可溶性蛋白和一些抗氧化酶活性方面的响应。寄生后30 d,1棵田野菟丝子/株薇甘菊(以下简称棵/株)以上的寄生密度导致薇甘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和对照相比,在寄生密度为1棵/株时,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强;但随着寄生密度的加大而下降,而且在寄生密度为4棵/株时,SOD和POD分别等于和小于对照,在8棵/株时均显著小于对照。在各寄生密度下,寄主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小于对照,而SOD/CAT,SOD/POD和SOD/(CAT+POD)比率均大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田野菟丝子的寄生对薇甘菊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依赖于寄生密度,在野外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最理想寄生密度是4棵/株,从而可为野外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刘梦佼洪岚沈浩韦霄叶万辉曹洪麟
关键词:入侵杂草寄生植物抗氧化酶
金钟藤中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被引量:27
2006年
从金钟藤(Merremia boisiana(Gagnep.)V.Ooststr.)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酚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东莨菪内酯(1)、七叶内酯(2)、N-p-香豆酰酪胺(3)、3,5-二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4)、3,4-二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5)、3,4,5-三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6)、槲皮素(7)以及山奈酚-3-β-D-半乳糖甙(8)。这些化合物均是首次从鱼黄草属(Merremia)植物中发现。
高广春吴萍曹洪麟林立东魏孝义
关键词:金钟藤旋花科酚类化合物化学成分化感物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