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259)

作品数:10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孙晓东汪枫桦王雯秋王泓姜媛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视网膜
  • 5篇网膜
  • 4篇血管
  • 4篇黄斑
  • 4篇光学相干
  • 3篇断层扫描
  • 3篇新生血管
  • 3篇视网膜脱离
  • 3篇年龄
  • 3篇年龄相关
  • 3篇年龄相关性
  • 3篇年龄相关性黄...
  • 3篇相关性黄斑变...
  • 3篇脉络膜
  • 3篇脉络膜新生血...
  • 3篇黄斑变性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9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西安市第四医...

作者

  • 9篇孙晓东
  • 7篇汪枫桦
  • 6篇王雯秋
  • 4篇王泓
  • 3篇姜媛
  • 3篇张皙
  • 3篇许迅
  • 2篇苏梦茹
  • 2篇俞素勤
  • 2篇张磊
  • 2篇莫亚南
  • 2篇刘海芸
  • 2篇许斐平
  • 2篇陈训劼
  • 2篇顾青
  • 1篇宋正宇
  • 1篇吴颖
  • 1篇宫媛媛
  • 1篇罗大卫
  • 1篇胡玮婷

传媒

  • 4篇中华实验眼科...
  • 2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Intern...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评价
2012年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RRD中PVD发生率以及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前置镜、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PVD,与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染色观察PVD进行比较。我院住院治疗RRD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术前行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超声和OCT检查玻璃体情况。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TA辅助玻璃体染色作观察PVD的金标准,比较各种术前玻璃体检查方法对于诊断PVD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各种诊断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术中TA染色中发现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0.0%;B超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76.7%.眼底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6.7%,OCT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3-3%,其中B超检查与术中发现的差异性最大。结论在RRD中完全性PVD发生率较低。现有各种术前检查方法有其局限性,而术中TA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玻璃体皮质残留。
汪枫桦王雯秋俞素勤莫亚南张磊姜媛刘海芸王泓张皙许迅孙晓东
关键词:玻璃体后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B型超声曲安奈德
相干光断层扫描中黄斑中心凹定位及其对视网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中,黄斑中心凹定位及其对视网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应用频域OCT的512×128区域扫描模式,测量50例正常人和50例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均纳入1只眼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黄斑中心凹位置根据常用的扫描中心(SC)、自动检测黄斑中心凹(AF)、手动检测黄斑中心凹(MF)3种模式确定。以MF为标准点,计算sc和AF至MF的距离偏差;分析黄斑中心凹定位对视网膜厚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对黄斑中心凹定位偏差和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偏差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结果(1)正常人组:黄斑中心凹定位可以通过频域OCT断面扫描特征确定。SC至MF距离为(35.04-23.0)μm,经过软件校正的AF至MF距离为(6.04-9.0)μm,偏差较小(t=-3.732,P〈0.05)。SC的视网膜厚度偏差为(7.44-10.4)μm;AF的视网膜厚度偏差范围为0~3μm,中位数为0,偏差较小(Z=-2.956,P〈0.05)。(2)黄斑水肿患者组:黄斑中心凹定位相对困难,SC至MF距离为(59.0±26.0)μm,AF至MF距离为(34.0±23.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5,P〈0.05)。SC的视网膜厚度偏差为(28.0±36.0)μm,AF的视网膜厚度偏差为(23.0±31.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05)。结论频域OCT检测中的黄斑中心凹定位能够影响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结果,通过软件校正的黄斑中心凹位置能够提高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准确性。(中华聪群杂志,2012,48:883—887)
汪枫桦许斐平罗大卫王雯秋王泓张皙许迅孙晓东
关键词:光学相干视网膜中央凹人体测量术
Activation of autophagy in photoreceptor necroptosis after experimental retinal detachment被引量:7
2014年
AIM:To investigate whether photoreceptor necroptosis induced by z-VAD-FMK(pan caspase inhibitor) was involved the activation of autophagy and whether Necrostatin-1, a specific necroptosis inhibitor, could inhibit this induction of autophagy after experimental retinal detachment.METHODS:Experimental retinal detachment models were created in Sprague-Dawley rats by subretinal injection of sodium hyaluronate and subretinal injections of z-VAD-FMK, vehicle or z-VAD-FMK plus Necrostatin-1.Three days after retinal detachment, morphologic changes were observ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n other animals, retinas were subjected to immunoprecipitation and Western Blotting, then probed with anti-RIP1, phosphoserine, LC-3II or caspase 8antibody.RESULTS:It was proved by immunoprecipitation and western blotting, that photoreceptor necroptosis was mediated by caspase-8 inhibition and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RIP1) phosphorylation activa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hotoreceptornecroptosis was involved the LC-3II and autophagosomes induction. We also discovered Necrostatin-1 could inhibit RIP1 phosphorylation and LC-3II induction.CONCLUSION:These data firstly indicate photoreceptor necroptosi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ation of autophagy. Necrostatin-1 protects photoreceptors from necroptosis and autophagy by down-regulation of RIP1 phosphorylation and LC-3II.
Kai DongZi-Cheng ZhuFeng-Hua WangGen-Jie KeZhang YuXun Xu
关键词:AUTOPHAGYNECROPTOSIS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13年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老年人群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临床标本来源困难,成为AMD研究的瓶颈,因此动物模型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针对AMD的各种病因或不同机制建立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AMD的发病机制、疾病转归奠定了基础。就近来用于干性AMD研究的基因修饰小鼠模型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其特点及利弊的分析,为相应AMD研究中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依据。
陈训劼孙晓东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小鼠模型转基因技术
CXCR4抑制剂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联合应用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联合注射CXCR4抑制剂AMD3100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8只棕色挪威(BN)大鼠随机分为AF564干预实验组(A组)、AMD3100干预实验组(B组)、联合干预实验组(c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D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左眼为实验眼。采用氪红激光光凝建立CNV模型。激光光凝后即刻玻璃体腔分别注射抗鼠VEGF抗体(AF564)、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抗鼠VEGF抗体及AMD3100、PBS各5μl。激光光凝后14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病理组织切片及脉络膜血管铺片检查。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荧光渗漏程度以及CNV相对厚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荧光渗漏评分分别为2.16±0.91、2.16±0.91、1.92±1.03、1.39±0.93。A、B、C组荧光渗漏较D组荧光渗漏明显受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91,P〈0.001);C组荧光渗漏程度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P〈O.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CNV相对厚度分别为1.82士0.11、1.90±0.22、1.12±0.12、2.82±0.29。A、B、C组相对CNV厚度与D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2,P〈O.001);C组CNV相对厚度明显变薄,与A、B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6,P〈0.05)。脉络膜血管铺片结果显示,A、B、C、D组CNV面积分别为(8204±122)、(9332±211)、(6533土101)、(13644±255)μm2。A、B、C组cNV面积较D组cNV面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7.50,P〈0.001);C组CNV面积与A、B组CM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0,P〈0.05)。结论CXCR4抑制剂及抗VEGF抗体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激光诱导的CNV形成。
汪枫桦姜媛王雯秋胡玮婷苏梦茹陈训劼顾青孙晓东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趋化因子CXCL12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早期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2011年
目的探讨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PP)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RD)中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2)、RD实验组(n=15)和抑制实验组(n=15)。RD实验组和抑制实验组大鼠分别经左眼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RD模型,其中抑制实验组大鼠建模后经腹腔注射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0.10 mg.kg-1.d-1)。建模后4 d,TUNEL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采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UPP的标志物视网膜细胞泛素(Ub)、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与RD实验组比较,抑制实验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Ub、UCH-L1 mRNA和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显示:RD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抑制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后早期UPP活性增高,在视网膜细胞凋亡发生中具有保护性调控作用。
徐珊王雯秋宫媛媛汪枫桦顾青孙晓东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细胞凋亡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RRD中PVD发生率以及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前置镜、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PVD,与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染色观察PVD进行比较。我院住院治疗RRD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术前行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超声和OCT检查玻璃体情况。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TA辅助玻璃体染色作观察PVD的金标准,比较各种术前玻璃体检查方法对于诊断PVD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各种诊断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术中TA染色中发现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0.0%;B超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76.7%,眼底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6.7%,OCT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3-3%,其中B超检查与术中发现的差异性最大。结论在RRD中完全性PVD发生率较低。现有各种术前检查方法有其局限性,而术中TA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玻璃体应质残留.
汪枫桦王雯秋俞素勤莫亚南张磊姜媛刘海芸王泓张皙许迅孙晓东
关键词:玻璃体后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B型超声曲安奈德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定量测量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眼部多种视力严重损伤疾病的病理改变之一。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可实现在眼部组织的连续观察、测量和分析。目的采用SD-OCT对激光诱导的大鼠CNV进行量化检测,评估SD-OCT对CNV进行活体定量检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摘取30只BN大鼠的左眼,采用532nm激光进行视网膜光凝的方法建立CNV模型,激光功率为200mw,光斑直径为100μm,曝光时间为50ms,以光凝后产生气泡或伴有轻度出血为击破Brunch膜和造模成功的标志。分别于光凝后3、7、14、21d采用荧光索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法判断造模成功与否并进行评分,同时采用SD-OCT对CNV形成过程进行活体实时测量,CNV膜厚度(CMT)为视网膜内界膜至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血管层之间的最大距离,结合光凝后14d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CNV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验证。BN大鼠的右眼作为对照眼。结果FFA检查结果表明,光凝后7d开始出现视网膜的盘状荧光素渗漏,14d渗漏区扩大。光凝后7、14、21d,CNV的渗漏评分分别为(1.6±0.4)、(2.5±0.6)、(2.4±0.5)分,3个时间点渗漏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1,P〈0.01);光凝后14d、21d,CNV渗漏评分明显高于光凝后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7、14、21d,SD-OCT测量的cMT分别为(76.33±10.09)、(102.03±14.21)、(98.03±13.76)μm,3个时间点C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5,P〈0.01);光凝后14d和21d,CMT与7d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OCT检查结果与FFA结果相比,随着时间的延长CNV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光凝后14d,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CNV形成,进一步证实上述改变。结论532nm激光能成功诱导BN大鼠形成CNV,具有模型稳定、成模率高的优点。
王雯秋汪枫桦王泓宋正宇吴颖孙晓东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动物模型生物测量
趋化因子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趋化因子是机体内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眼部的组织细胞及免疫活性细胞亦可分泌产生多种趋化因子。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在炎症反应、感染、创伤愈合、免疫调节、血管发生、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糖、缺氧、氧化应激等因素刺激眼部组织细胞上调CXC趋化因子、CC趋化因子的表达,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展。就趋化因子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以及其与常见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关系进行综述。
苏梦茹孙晓东
关键词:趋化因子脉络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内质网应激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内质网是哺乳动物细胞内蛋白质加工的重要细胞器,各种因素导致的内质网应激(ERS)过强均可能损伤细胞功能,甚至引起细胞死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多因素导致的常见致盲性疾病,研究证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脂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的ERS在AM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促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上调,进而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长入Bruch膜而形成CNV膜是干性AMD转变为湿性AMD的主要病理机制。就ERS的发生过程、发生机制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因素与ERS在AMD病变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许斐平汪枫桦孙晓东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