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125)
- 作品数:14 被引量:56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玉勤叶禹彤刘君殷雪许乙琦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自画像中的自我与他者
- 2013年
- 艺术家通过自画像这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同时在反思真正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他者的比照和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自画像中的自我与他者,找寻自画像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 刘君张玉勤
- 关键词:自画像自我他者
- 图像孔乙己的视觉意味分析
- 2013年
- 《孔乙己》发表后,艺术家们围绕其故事情节或孔乙己人物形象创作出了大量图像作品。这些图像作品构成了孔乙己形象塑造中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历代的孔乙己图像都是依据小说《孔乙己》进行的二度创作,这些艺术形式又超越了本身的符号属性,因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就孔乙己形象塑造而言,小说的语言与视觉的图像既有相辅相成、暗合互补的一面,又有各具优势、游离超越的一面,因而形成了孔乙己小说与图像间的多层次互文关系。
- 张玉勤许乙琦
- 关键词:孔乙己
- 论中国古代的“图像批评”被引量:13
- 2012年
-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品类繁多、形态各异,而图像批评则是用图像形式进行的文艺批评。中国古代"图文本"中的图像之所以构成"图像批评",主要缘于:图像选择体现出图像作者的"视点",图像转译体现出对语言文本的诠释,图像解读体现出对语言文本的"发挥",图像阐释体现出意义空间的敞开。中国古代"图像批评"的传统源远流长,以图入诗的"题画诗与诗意画"、以图入事的"小说插图"、以图入意的"戏曲插图"、以图入史的晚清画报和"绣像小说"无论就图像品质、图文表现还是时代影响,都堪称批评型态的典范。而以图入世的新文学封面和插图,甚至是如今大肆盛行的插图本、超文本等,都可视为这一传统的现代发展。而"化语成图"的直观表现、"驻足凝视"的审美驿站、"象外之象"的意蕴空间,则构成了图像批评"以象入意"的批评特性。
- 张玉勤
- 关键词:文艺批评图文本
- 《小时代》影视改编的多重互文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在新文化消费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商业电影,改编后的电影受众更为广泛,显得更加生动新颖,使受众能够从多重感官上获得审美愉悦感。而《小时代》系列作品所引起的关注和热议,让我们看到了它对"多重互文性"的典型呈现。本文从《小时代》电影改编过程中的语图互文以及改编后产生的多重互文关系进行分析,重视受众的"读者"视角,从而全方位地进行理论关照,以期推进影视改编研究的深入发展。
- 叶禹彤张玉勤
- 关键词:影视改编互文性
- 中国古代戏曲插图本的“语-图”互文现象——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视角被引量:5
- 2010年
- 中国古代戏曲著作中充斥着大量插图。对古代戏曲插图本而言,因文生图产生了皮尔斯所言及的"直接意义";而图中增文、图外生文、图像证史等形态,则较好地诠释了图像超越语词所衍生的"动力意义"。正是这两种意义的"接合"生成了"最后的意义"。对读者而言,其面对的依旧是语词和图像两个符号表征系统,其间,读者与作家、读者与画家、画家与作家、图像符号与语词符号之间,形成了多重的"视阈融合",从而为戏曲插图和戏曲插图本增添了诸多玄妙和无穷魅力。
- 张玉勤
- 关键词:古代戏曲符号学
- 明刊本《琵琶记》插图的“戏剧性”呈现
- 2013年
- 明刊本《琵琶记》插图以图像呈现的诙谐性、蕴藉性和冲突性,增强了插图的"戏剧性"。特别是曲作者、评点者与插图者之间由于思想、情感和观念的差异,导致他们在运用不同的艺术媒介进行艺术表现时手法与效果亦不尽相同。正是这种不同和差异,构成了意义和理解上的"戏剧性"艺术效果,也使得语言与图像之间不仅具有对应性的互文关系,同时亦产生某种戏剧性的"张力"。这种复杂多元的"语-图"互文现象以及其间所彰显出来的张力效应与戏剧化效果,既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内在追求,亦成为观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一种审美期待。
- 张玉勤
- 关键词:《琵琶记》互文性
- 国产动画片发展与儿童心理的相互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动画片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伙伴,电视对儿童起着看世界的作用。动画片以其逼真的形象,丰富的想象,妙趣横生的故事吸引着儿童,深受儿童的喜爱,也成为了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儿童的认知决定了他自身并不是被动地在看动画片,他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动画片发展和儿童心理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
- 刘君张玉勤
- 关键词:国产动画片儿童心理成长
- 论中国古代题画诗的“语-图”关系被引量:1
- 2013年
- 中国绘画独有的性格品质使其无论是在客观形制上,还是在精神内蕴上都与题画诗结下了不解情缘。无画不成诗,无诗不成画,二者缺一而不完满。作为语图关系的重要一脉,题画诗与画本体之间的关联因为审美主体观看行为的差异性而在"语-图"互文的大语境下呈现别样风味。首先,就画对诗的作用而言,作为图像符号的画因为"所指"的不确定性,而成为诱发不同风格题画诗创作的原发体。其次,其由画面"辐射"而出的"画外画"使得题画诗对画本体的摹仿演变成题者"在场"的一种"内摹仿"。第三,就诗对画的作用而言,题诗并非以再现画作本意为第一要务,其以强势的"我在说话"的"表现性"凌驾于图像之上,重构画本体的再生意义,同时导致诗画互仿、互文中"语—图"缝隙的产生。
- 殷雪张玉勤
- 关键词:题画诗
- 鲁迅作品封面的图像表达与叙事功能被引量:6
- 2012年
- 鲁迅对文学作品封面装帧设计的重视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何种风格的封面,都是经过鲁迅精心挑选、亲自设计或过目同意的,因而是鲁迅思想、精神、意志的体现,是"有意味的形式"。相对于文学作品的"正文本",鲁迅作品封面图像构成了"副文本",却又是整个文学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鲁迅作品封面虽然是无声的,却始终在以特殊的方式言说着,因而构成"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它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码,凝聚着中西文化之间的张力,行使着"证史"般的艺术功能。鲁迅作品的封面图像不仅具有形式之意、画面之意,更指向"境生象外"的画外之意。
- 张玉勤
- 关键词:叙事功能
- 明刊戏曲插图与明代绘画语汇的互文性关系被引量:3
- 2014年
- 作为研究"语-图"互文问题的典范文本之一,中国古代特别是明刊戏曲插图本包含着极为丰富的语图资源,蕴藏着极为复杂的"语-图"互文规律。事实上,戏曲插图一方面对戏曲语言文本有所依凭,另一方面又必然有所溢出。由于明代大量文人画家参与版画制作,戏曲插图有时便成为文人们遣意抒怀的艺术形式。此时,插画家就会超越戏曲文本的限制和约束,有时是"远取",即从传统和历史文本中吸取资源;有时则是"近譬",从当时的绘画艺术中寻找惯用的题材,或使用绘画中的艺术元素加以表现,因而形成了插图世界中特定的绘画语汇,同时使戏曲插图呈现出一定的文人情怀和文人画色彩。而此时的插图与绘画不仅是风格、取材等方面的相通相似,更在内在旨趣方面相勾连;此时的插图不只是戏曲文本的附属物,同时具有超越和溢出的独立艺术价值。绘画语汇与戏曲插图、戏曲文本的相互应和,形成了特殊形态的近距离互文,从而大大丰富了戏曲插图本"语-图"互文的基本型态。
- 张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