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104)
- 作品数:4 被引量:54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哲郭劲松蒋滔孙志禹陈永柏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三峡水库不同运行状态下支流澎溪河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初探被引量:32
- 2012年
- 水电是具有显著减排效益的清洁能源形式,但水库潜在的温室气体效应近年来备受关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水库清洁能源属性的认识.本研究分别于2010年8月水库低水位运行期及12月高水位运行期,对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澎溪河上游温泉至下游双江6个沿程断面进行水样的采集及温室气体通量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流纵向上,表层水体水温、pH逐渐沿程增加,而CO2分压(pCO2)和碱度(TA)则有相反趋势.在低水位的8月,开县以下断面CO2通量为负,且浮游植物可能是控制水体CO2通量及营养盐的关键因素之一.澎溪河回水区CO2通量相对天然河道背景断面(温泉)平均降低了3.26 mmol.(m2.h)-1,而CH4通量却大幅度增加了.在高水位运行的12月,澎溪河各断面均为CO2释放通量,CH4通量相比低水位则明显降低.相比较天然河道的温泉断面,澎溪河回水区在高水位运行状态下CO2与CH4通量分别增加了4.16mmol.(m2.h)-1和0.007 mmol.(m2.h)-1.初步的净通量分析发现,该水域较加拿大实验水库的净通量特征低.
- 蒋滔郭劲松李哲方芳白镭刘静
- 关键词:三峡水库沿程变化
- 高温炉渣水冷过程中过冷沸腾现象研究
- 2013年
- 以水为冷却工质,对高温炉渣冷却过程中的过冷沸腾现象进行了研究。从传热学和汽泡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汽泡在汽化核心处产生、成长直至脱离等一系列过程,并通过高温炉渣水冷实验,了解到实验条件下炉渣表面过热度、冷却水过冷度以及冷却接触面积对沸腾蒸发量影响的情况。研究表明:随着炉渣颗粒表面过热度的提高,沸腾蒸发量相应增加,并且增加的速率加快;冷却水过冷度与蒸发量变化规律可以较好地用指数关系表示,指数值为-(0.9±0.04);炉渣质量与冷却接触面积近似为1.8倍线性关系。
- 时雯何川李少华
- 关键词:过冷沸腾过冷度
- 三峡水库澎溪河流域高阳回水区夏季水体CO_2分压日变化特性被引量:14
- 2012年
- 水柱中CO2分压(pCO2)的时空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水中碳的环境地化特征.本研究在夏季分层期间对三峡水库澎溪河(小江)流域高阳回水区段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发现,恒定的温跃层中pCO2随水深增加而显著增大,表层0.5 m处pCO2均值为152±71μatm,而在水深10.0 m处pCO2均值为4568±1089μatm,同水温、pH及DO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认为水温等将影响微生物、浮游植物的代谢过程及水气界面对流传输,进而对pCO2分布产生影响.对水气界面CO2扩散通量的估算结果表明,夏季分层期间高阳水域总体上表现为CO2的汇,其对大气CO2的吸收量最大值于15:00左右,达到-0.33 mmol/(m2.h);最弱在次日凌晨3:00左右,吸收量仅为-0.17 mmol/(m2.h).
- 郭劲松蒋滔李哲陈永柏孙志禹
- 关键词:二氧化碳分压水温分层三峡水库
- 三峡水库156m蓄水前后澎溪河回水区藻类多样性变化特征被引量:12
- 2012年
- 为了解156 m蓄水前后三峡水库次级河流藻类多样性变化特征,对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澎溪河回水区的藻类种群结构的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基于三峡水库水位调度特点,将监测期划分为蓄水前、中、后三个时段,即7-9月、10月、11月至翌年1月,应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对藻类多样性进行评价,通过Connell中度扰动假说理论结合优势藻种探讨蓄水过程水动力变化及藻类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7-9月蓄水前H'均值为3.466±0.317,10月蓄水期则降为3.246±0.338,而11月蓄水后高水位阶段H'均值上升为3.431±0.352.蓄水前澎溪河回水区具有河流型特征,流量与降雨作为主要的物理扰动因子影响水体扰动强度,进而引起多样性变化.10月蓄水期间水位突升、流量骤降导致水体扰动强度加剧,较蓄水前藻类多样性下降.自11月蓄水后的高水位阶段,降雨较小、流量趋于稳定,水体扰动降低,多样性回升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 李哲王胜郭劲松孙志禹陈永柏龙曼
- 关键词:三峡水库蓄水藻类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