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51023)

作品数:14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黄健任传印赖彩慧于勇成徐旭敏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文化
  • 2篇新世纪文学
  • 2篇审美
  • 2篇宗教
  • 2篇文化转型
  • 2篇小说
  • 2篇国文
  • 1篇代文
  • 1篇电子媒介
  • 1篇电子媒介时代
  • 1篇新文化
  • 1篇叙事
  • 1篇艺术特征
  • 1篇意蕴
  • 1篇越文化
  • 1篇杂文
  • 1篇杂文创作
  • 1篇中国文化
  • 1篇人性

机构

  • 14篇浙江大学

作者

  • 9篇黄健
  • 2篇任传印
  • 1篇徐旭敏
  • 1篇赖彩慧
  • 1篇于勇成

传媒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长江学术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上海文化
  • 1篇武陵学刊
  • 1篇湖北工业职业...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世纪文学的人性书写被引量:1
2018年
人的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理念,对人性的追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永恒主题。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观念快速更新以及对新境况下文学理念的不断探索,新世纪文学普遍将写作落实于人性,以都市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为突破口,对人性进行描摹与反思,形成一幅新世纪文学人性的书写的宏伟画卷。
韩宇瑄
关键词:文学人性书写
《新青年》与民国文学新潮的兴起
2016年
《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转型发展的新标志,也是中国文学现代发展的新起点,是促成民国文学新潮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航程。五四新文化将文学作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使之充当了文化转型的历史先锋。《新青年》主张废弃文言文,倡导白话文,不仅仅是单纯地着眼于语言置换的问题,而是谋求建立一整套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的文学表意系统和话语方式,借以完成晚清以来"我手写我口"的夙愿,谱写中国文学现代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黄健徐旭敏
关键词:民国文学五四新文化
鲁迅对“老中国”形象的解构被引量:1
2012年
鲁迅分别从历史、现实、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关联和交互的三个维度,解构了"老中国"形象,即从纵向的维度,通过对传统文明的反省,展示对"老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从横向的维度,通过对"老中国"现实境况的执着批判,展现对现代文明的价值建构,同时从纵横交互的维度,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联和交错,三位一体地展现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现实状况与发展前景的深度思考。
黄健赖彩慧
关键词:解构
论民国武侠小说中的宗教人物形象被引量:2
2015年
佛道文化向来是武侠小说的重要资源,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语境中,武侠作家对宗教亦有借鉴,塑造出不少佛道人物形象。就审美意蕴而言,宗教人物形象传达了宗教思想,同时对儒家德性、民间伦理、现代观念等有所兼容;从艺术性来看,宗教人物形象除少数较有立体感外,其余多具有扁平化、符号化、模式化等特征。从文学史视角来看,该形象群总体多保守,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任传印
关键词:审美意蕴艺术特征
文化转型与意义重构:五四的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晚清以降,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传统意义的失落,一场蔓延全社会各阶层的意义危机悄然而生。如果说在文化转型时期,针对传统意义的失落进行价值的转换和意义的重构是这个时期重要的历史任务和文化现象,那么,对于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如何重构新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将是中国文化能否完成现代转型的关键。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围绕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共同探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发展和价值与意义重构的路径。
黄健
关键词:文化转型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被引量:1
2014年
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面对痛苦的文化冲突和意义危机,鲁迅对以儒道两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整个批判的重心还是落在对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文明的思考方面,其鲜明的思想认识特点是,不再是单纯地在传统文化的诸多概念和构架内去反复的论证,小心的推论,而是自觉地面对现代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架,探究在转型中的现代文化全部的逻辑结构和历史进程,从中发掘出能够迅速改变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机制,选择其所不拥有的新因子、新质料,以便在重新认识传统,改造传统当中,能够以新的面貌来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黄健
关键词:立人中国文化
儒家文化转型与东亚鲁迅研究
2014年
东亚地区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但近代以降,因受西方文化冲击,东亚地区儒家文化的发展面临着现代转型问题。鲁迅作为现代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对儒家文化进行了认真的反省、批判和选择,引起东亚学者的高度关注。东亚地区的鲁迅研究,分别在"质疑"、"反省"、"反抗"、"批判"、"探寻"和"建构"等多个维度,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立了东亚地区鲁迅研究的认识基点、审视维度,形成一定的思想共识,取得了一批富有学术新意的研究成果,拓展了鲁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并由此促成了东亚地区"鲁迅经典"的生成。
黄健于勇成
关键词:鲁迅研究儒家文化鲁迅经典
论新世纪文学中的“存在焦虑”书写被引量:1
2019年
"人的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理念,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旨归。新世纪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其旨归与现当代文学一致。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深刻变化,新世纪文学产生若干新质,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求索体现为对"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的"存在焦虑"的探讨,并体现于不同题材的作品中,产生了丰厚的创作实绩。中国新世纪文学作品对终极关怀的广泛关注,不仅反映出文学的发展与进步,更因其描摹世情、探索人性的品格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给人带来全新的期待。
韩宇瑄伊艺飞黄健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存在焦虑终极关怀
“老中国”形象的空间与场域展示——越文化空间中的鲁迅小说“场域设置”被引量:1
2013年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把握对"老中国"的认知和审视,由此确立批判国民性、重铸民族魂灵的思想路径,鲁迅的独特之处是:依据个人独特的心理体验,择取他"熟知"的越文化空间,设置颇具地域文化景观特点的场域,展示他对"老中国"的深刻认识。"S城""鲁镇""未庄"是鲁迅在越文化空间中设置的三个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则是紧密关联的空间场域。通过对它们内外结构的剖析,鲁迅揭示出蕴含其中的"老中国"错综复杂的意义关联,尤其是对其中的"固态""异化"和"衰败"空间意蕴进行了认真的阐释和形象的展示。
黄健
关键词:越文化场域国民性批判
无名氏小说的情感叙事与形象塑造——以《北极风情画》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在民国的小说创作中,无名氏善于用一种极喜极悲、极冷极热、极动极静的大起大落式的情感叙事,来叙述人间的悲欢离合,抒发生命的爱恨情感,塑造极富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从中展现生命在情感漩涡里久久激荡的情形,以形成一种极致的情感冲突之美,使小说产生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度和审美张力。
黄健
关键词:无名氏情感叙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