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20070904)
-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万里徐华梓李士曾晗冰傅红兴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次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大鼠嗅神经鞘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单次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选取8~10周龄的成年SD大鼠,无菌条件下切取嗅球、剪碎,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后接种,采用18h单次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培养嗅鞘细胞,定期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嗅鞘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生长情况,并对其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抗体(NGFRp75)及碘化丙啶的免疫荧光鉴定,同时计算嗅鞘细胞的纯度。结果:通过18h单次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的嗅鞘细胞经NGFRp75免疫荧光鉴定后,纯度可达70%~80%,形态上以双极和三极细胞为主,伴有少许单极及多极细胞。结论:应用18h单次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嗅鞘细胞是一种简便、稳定、经济、快捷的方法。
- 李玉安徐华梓李万里
- 关键词:细胞培养技术嗅鞘细胞嗅球差速贴壁法
- 不同制备工艺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微球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评价不同制备工艺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缓释微球的影响及微球所包裹的GDNF生物学活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为包裹材料,采用复乳法(WI/O/W2)制备GDNF—PLGA微球,通过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研究PLGA中乳酸(LA)与羟基乙酸(GA)单体组成比例和复乳搅拌速度对GDNF微球的粒径、包封率、突释率和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并用PC-12细胞检测微球所释放的GDNF生物学活性,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结果PLGA的单体组成比例可影响微球的突释率(P〈0.05),对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随着GA比例的增加,微球中GDNF释放速度加快。复乳搅拌速度由1000r/min增加到3000r/min后,微球的粒径显著减小(P〈0.01),突释率显著增加(P〈0.01),体外释放更为快速。微球中的GDNF在37℃下活性有效期可达20d左右,较单独存放的GDNF活性有效期延长10d以上。结论复乳法可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和适宜体外释放时间的GDNF缓释微球,且活性有效期延长。
- 李士曾晗冰徐华梓李万里郑立程傅红兴
- 关键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微球体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 BSA-PLGA微球制备及不同添加剂对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添加剂及制备工艺对BSA-PLGA微球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考察BSA投入量、内水相聚乙二醇浓度及外水相氯化钠浓度对微球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通过正交设计,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包封率达到了(91.07±4.22)%,突释率为(10.54±3.84)%,可缓释28d左右。结论:通过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引入添加剂可以制得包封率高、突释率低的BSA-PLGA微球。
- 李士曾晗冰傅红兴徐华梓郑立程李万里
- 关键词:聚乙醇酸微球体
- 改良复乳法制备神经生长因子微球及其体外释药性能被引量:4
- 2009年
- 背景:已往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微球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有促进作用。然而,传统复乳法制备微球过程中诸多因素会严重影响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生物活性,如何改善制备工艺提高微球的缓释性能至关重要。目的:课题提出改良复乳法制备神经生长因子微球的方法,并考察和验证其一般性质和体外释药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细胞学实验,于2008-05/2009-05在温州医学院药学院及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美国R&D公司),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乳酸/聚羟基乙酸75/25,Mw=20000,黏度=0.025L/g)(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聚乙烯醇(日本可乐丽公司);聚乙二醇400(德国Appli Chem公司)。方法: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对传统复乳溶剂挥发法进行改进,采用全循环一体机装置制备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对缓释微球的物理表观性质进行检测,然后通过ELISA-Kit法和PC12细胞共培养法来检测微球中神经生长因子的活性。主要观察指标:以微球形态、粒径、包封率等为评价指标,并通过体外释放率和PC12细胞活性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质。结果:改良法和传统法制备的微球粒径分别为(22.61±3.94)μm和(21.32±4.82)μm,包封率分别为(92.08±4.39)%和(89.17±3.74)%。改良组的神经生长因子微球可以持续分泌有生物活性的神经生长因子长达7周,累积释放率为85.7%,而传统组的微球只能释放4周,累积释放率为60.8%,且第4周时释放的神经生长因子活性明显低于改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法制备的神经生长因子微球粒径适宜、包封率高,较传统复乳溶剂挥法制备的微球有更好的缓释性能。
- 曾晗冰徐华梓李万里李士
-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