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SH021)
- 作品数:23 被引量:145H指数:7
- 相关作者:陈阿江蒋培吴金芳罗亚娟耿言虎更多>>
-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乡镇工业发展中的人情与利益关系互嵌及其效应——基于环保视角和浙江G镇照明产业的案例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人情与利益关系互嵌所形成的信任合作机制能帮助小城镇企业减少各类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推动地方政府对私营企业的政策支持,为当地企业与民众之间建立稳定的雇佣关系提供保障,促进企业在初期发展中的快速成长。同时,人情关系与经济利益关系互嵌的不断强化,逐渐形成一个稳固的经济社会共同体,企业经营者等地方精英利用这种人情和利益"互嵌"的关系模式,消解了政府的环境监管职能,遏制了居民的环境抗争意识与举动,最终导致乡镇工业陷入"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的怪圈。
- 蒋培
- 关键词:环境污染人情关系
- 旅游村餐厨垃圾的就近处置与利用被引量:1
- 2016年
-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不能简单用于农村。本文以南京城郊马村为例,探索农家乐餐厨垃圾就近处置与利用的适宜模式。村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可回收垃圾及其他垃圾经村保洁员收集,集中运送到镇中转站,最终进入市焚烧场或填埋场处置;餐厨垃圾则运送至村内的三格沤肥池处置,三格沤肥池通过发酵,最终产出沤肥,为附近鱼塘和蔬菜种植大户使用,成效显著。餐厨垃圾就近处置方式,既节约成本、规避环境风险,又避免了农田系统营养元素失衡的问题。此模式适合于旅游村、城郊农家乐及小集镇等场所。
- 陈阿江闫春华
- 关键词:餐厨垃圾环境社会学
- “撤乡变村”后的环境问题及其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撤乡并镇后,乡(镇)政府撤出后原集镇的建制降格为村,短时间内环境问题突出,环境管理呈现"城乡分治"的特点,"撤乡变村"后,原乡集镇的管理方式从城镇管理转向村级管理。但"驻地村"街区规模、人口结构、生活方式与纯粹的农村不同,由此产生环境管理问题。城乡一体化可望解决"驻地村"的环境问题,但城、乡环境管理仍应因地制宜,在"城乡一体化"中坚持适度的"城乡分治"策略。
- 陈阿江
-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环境污染环境管理
- 现代性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的调适与延续被引量:3
- 2015年
- 地方性知识与一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国家现代政策干预之下,很多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常常处于被压制状态,开始逐渐消失。而有些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在传承过程中能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等因素结合来实现自身的调适与延续。通过一个嘉绒藏区森林资源保护案例的研究,发现地方性知识具有一种较为稳定的"实质性传统",可以始终保持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内在合理性,在"形"变"质"不变的基础上成功实现自我调适与延续。这种延续过程,不仅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而且维护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持久稳定。
- 蒋培
- 关键词:社会变迁地方性知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 社会流动背景下农村用水秩序的演变——基于安徽蒋村的个案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当前农田用水问题日益突显,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状况各不相同,微观层面的用水问题非常复杂。选取巢湖流域蒋村,对其近一个世纪农田用水进行微观分析。传统时期,以"塘口"为用水单位,通过"大户领小户"式的合作,遵循"点香计时"规范分水。人民公社时期,村庄拥有了水塘—水库—电管站三级抗旱系统,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又基本恢复了传统的塘口用水方式。近十年来,村庄人口持续外流,精英缺失,代耕者挑战"熟人社会"规范,人—地关系弱化,蒋村原有的用水组织和用水规范难以为继。村庄日益"空心化"使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必然,土地规模经营将原来的户间合作用水转变为经营者的内部事务,有利于化解塘口用水问题,但要恢复村外的水库和电灌站用水,需要进一步优化产权和组织安排。
- 陈阿江吴金芳
- 关键词:村落农田用水
- 技术手段如何拓展环境社会学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对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时,通常会遭遇如何判别环境事实的困境。以水质检测仪使用为例,技术手段可以帮助研究者:明晰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但传统的方法难以发现的问题;与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结合使用,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研究主题。从学科史看,社会学正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方法的过程中诞生、发展和成熟的;"高科技"不断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现实与当代社会科学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使环境社会学研究采用适宜的技术手段成为可能和必然。
- 陈阿江
- 关键词:环境社会学研究方法水质检测仪社会科学
- 环境污染如何转化为社会问题被引量:10
- 2019年
- 环境污染的问题化是环境治理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深嵌到环境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中。科学地认识环境污染,并且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大众可了解的信息,是污染转化为社会问题的重要基础。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无论是外源污染即受苦圈与受益圈分离的理想类型,还是内生污染即受苦圈与受益圈重叠的理想类型,环境污染都难于正常的问题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社会转型过程中结构性矛盾的突出,环境受影响者主体的多元化、不同层级政府的多目标化、新媒体的日渐普及,涉环境问题主体间的竞争、冲突与顺应、合作的不断演化,加之宏观结构关系的转向,尽管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过度化的现象,环境污染的问题化整体步入常态。而当环境污染的问题化形成机制步入常态,常规的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培育应尽快提上日程。
- 陈阿江
- 关键词:环境污染问题化外源污染
- 我国城乡居民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生活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通过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整体上处于不良水平,近七成的居民在节能、回收等方面没有做过或"偶尔为之";近九成的居民把环境保护归责于政府及企业;六成居民表示了对环保的低支付意愿。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环保知识和环境价值观对环境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同时环境归责意识也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环保行为的发生。
- 张萍丁倩倩
- 关键词:环境行为支付意愿
- 从“自发”到“自觉”:农民生产行为的生态化被引量:1
- 2018年
- 针对当前农业污染不断加重的问题,提出生态农业的形成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生态嵌入发展的社会问题。对浙江省长兴县昌盛生态农业合作社调查分析认为:农民生产行为的转变是生态农业实现的关键内容,需要农民的生态意识由"自发"转向"自觉"。农民生产行为的转变则与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可适用农业技术、经济利益保障、农民自身认知等多方面相联系,需要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生产行为的生态化。
- 蒋培
- 关键词:农民生态化生态农业社会逻辑
- 创新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助推“美村建设”的策略探析——基于制度变迁视角
- 2015年
- 近几年,全国各村大力倡导的"美村建设",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遥相呼应。而将"美村建设"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也是势在必行。然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在面临各种难题的同时,其投入机制的创新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村级公益事业财政投入力度有待加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亟须提升,社会资源动员有待鼓励,农村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等等。创新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已刻不容缓。
- 周洪亮
- 关键词: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