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840011)

作品数:9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潘绥铭王文卿黄盈盈鲍雨姚星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社会学
  • 5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调查数据
  • 1篇性暴力
  • 1篇性别
  • 1篇性革命
  • 1篇性骚扰
  • 1篇性文化
  • 1篇认识论
  • 1篇骚扰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转型
  • 1篇求异
  • 1篇求异法
  • 1篇权力
  • 1篇权力关系
  • 1篇主义
  • 1篇文化
  • 1篇习性
  • 1篇现象学
  • 1篇理论化
  • 1篇理性化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潘绥铭
  • 3篇王文卿
  • 2篇鲍雨
  • 1篇侯荣庭
  • 1篇黄盈盈

传媒

  • 2篇太原学院学报...
  • 1篇学术界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社会学评论
  • 1篇社会工作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21世纪中国性骚扰:话语介入与主体建构之悖被引量:9
2013年
据21世纪三次"中国人的性"的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21世纪中国人的性骚扰情况突出表现为:实际发生的性骚扰在减少,但是人们对它的担心在增加;利用职权的性骚扰其实很少;相同性别之间的性骚扰也存在。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反对性骚扰的话语"已经强势介入日常生活,也反映出国民的主体建构与这种话语大相径庭。而双方的冲突归根结底来源于,中国社会中的权力、社会性别与性三者之间出现了新的相互关系结构。
黄盈盈潘绥铭
关键词:性骚扰性别话语
论“主体建构”的认识论来源及理论意义被引量:9
2015年
本文着力解决的是主体建构在社会科学诸多范式与取向中的合法性问题。主体建构是一种视角、一个解释工具,也是一种方法论取向,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认识论倾向。主体建构以现象学关于主体意向性与意义建构的论断为认识论基础,以理解社会学为理论源泉,试图理解关于同一社会现象在不同主体的视角下的不同的意义。主体建构的目的是对这些不同的意义进行差异性理解、过程性理解与情境性理解,并以此解构垄断意义与固化意义,寻求社会现象的多元意义。
潘绥铭鲍雨
关键词:现象学
社会转型中的习性重塑
2022年
习性是布尔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布尔迪厄过于强调习性整合新经验的能力,使其理论总体上更加适用于描绘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而难以回答习性在快速变迁的转型社会中将如何重塑的问题。安·斯威德勒、阿尔君·阿帕杜莱、乌尔里希·贝克等人的相关论述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资源,但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动荡、断裂或脱嵌也不应被过分夸大。适当强调即兴策略的创新和变革潜力,同时承认权力关系施加的结构约束,或许能够更好地描绘转型社会中的习性重塑过程。
王文卿
关键词:社会转型习性权力关系
性暴力的光谱:客观测量与主体建构之错位——基于21世纪四次全国调查数据的理论反思
2018年
性暴力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而我国对性暴力的研究尚存在明显限制。本文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自2000年以来开展的四次全国调查的数据,试图从四个方面丰富性暴力的研究。首先,本文提供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性暴力数据。其次,除了反映女性遭受的性暴力,本文还提供男性遭受的性暴力的数据,并比较性别差异。第三,本文反思既有的性暴力概念,指出在区分性暴力程度的基础上构造性暴力光谱的必要性,并通过调查数据揭示不同程度的性暴力的发生率。第四,本文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反思四次全国调查的数据,并反思主体建构取向与客观测定思路之间的错位。
王文卿潘绥铭
关键词:性暴力光谱
理性化视角下对“爱情定则”争论的再考察
2020年
发生于1923年的爱情定则争论可被视为爱情的理性化及其引发的反抗。科学理性和实用理性导致了爱情进而是婚姻的理性化和祛魅,对爱情和婚姻所承载的神圣意义构成了威胁,从而激起了浪漫之爱的信奉者和婚姻至上的拥护者的不满。但是,在应对威胁时,浪漫之爱的信奉者与婚姻至上的拥护者均没有推动爱情与婚姻的实质理性化,这与爱情的科学理性化与实用理性化的明显推进形成了反差。
王文卿
关键词:爱情理性化浪漫爱情
弥散与炫彩:后革命的性化时代被引量:8
2013年
当前中国的性文化出现了剧变,但是对于其现状与原因的既有解释均已失效。本文分析了性文化最新发展的运行机制:性制度中公权力局部有限地退缩为"隐身在场"的"表态化";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被不断地离散;人本身在代际传承与社会性别这两大方面被分化;性的外延出现了至少五个方面的扩散;就连性文化变革的阻力也出现了零散化。本文的理论总结是:由于"初级生活圈"已经被解构,这些变化已经不再是20世纪最后20年那样的阶级斗争式的性革命,而是性文化的弥散,造成了当前"后性革命时代"的"炫彩呈现"。
潘绥铭侯荣庭
关键词:性文化性革命建构主义
定性研究中的求异法及其理论依据被引量:8
2015年
求异法是呈现和解释社会现象内部异质性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求异法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起点,力求呈现社会现象内部的差异性,并将被研究者的主体建构作为差异性的来源,强调对被研究者主体建构的意义的理解。求异法的这些特征要求研究者呈现不同被研究者对同一现象的差异化理解,并把主诉的充满异质性的经验材料类型化和理论化,以期对现象进行充分的解释性理解。
鲍雨潘绥铭
关键词:求异法理论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