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88B02)

作品数:20 被引量:124H指数:7
相关作者:汪顺生高传昌王兴史尚孙景生更多>>
相关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3篇玉米
  • 9篇水分
  • 9篇夏玉米
  • 7篇沟灌
  • 6篇冬小麦
  • 6篇水分利用
  • 6篇小麦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利用效率
  • 4篇灌溉
  • 4篇耗水
  • 3篇水分生产
  • 3篇土壤
  • 3篇间作
  • 3篇不同种植模式
  • 3篇大豆
  • 3篇大豆间作
  • 2篇冬小麦产量
  • 2篇叶面
  • 2篇叶面积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华北水利水电...
  • 6篇华北水利水电...
  • 4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洛阳农林科学...

作者

  • 14篇汪顺生
  • 11篇高传昌
  • 8篇孙景生
  • 7篇王兴
  • 6篇史尚
  • 6篇高阳
  • 5篇张俊鹏
  • 3篇段爱旺
  • 3篇费良军
  • 3篇傅渝亮
  • 3篇王和洲
  • 3篇邱新强
  • 3篇孟鹏涛
  • 3篇刘慧
  • 2篇王松林
  • 2篇刘祖贵
  • 2篇宋哲
  • 2篇胡昊
  • 2篇李兴敏
  • 1篇姚宇卿

传媒

  • 4篇节水灌溉
  • 3篇中国农村水利...
  • 3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冬小麦沟灌土壤水分动态和生长发育的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在不同灌溉方式下进行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生长发育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拔节期以前,畦灌与沟灌的土壤水分与生长发育差异不大,拔节后期,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其土壤水分与生长发育差异逐渐明显,沟灌土壤含水量整体较畦灌增幅达到11.6%;叶面积指数(LAI)以及地上干物质分别提高11.4%和39.73%,差异性明显,但株高整体不如畦灌;从产量方面,沟灌模式在整体节水40%条件下,产量平均提高7.66%,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28 kg/m3。达到节水增产的统一。综合本试验数据,其中垄植沟灌配合3水沟灌为本次试验最佳分配方案。
高传昌汪顺生傅渝亮李兴敏
关键词:沟灌土壤水分叶面积指数
不同沟灌方式下夏玉米单作物系数试验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采用FAO推荐的单值作物系数法,对常规沟灌和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两种灌水方式下不同水分处理(水分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80%、70%、60%)的夏玉米作物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方式修正系数可用相对蒸腾量来表示,与播后天数具有良好的6次函数关系,相关性显著;两种沟灌方式的单作物系数呈现相同脉冲波动变化趋势,但交替隔沟灌的作物系数小于常规沟灌;利用单作物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与实测值相比偏差均低于10%,吻合良好。
汪顺生费良军高传昌王兴孙景生
关键词:夏玉米沟灌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生物量积累模型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不同间作比例的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建立了基于辐射截获与利用的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生长和产量的模拟模型。作物总生物量和产量为光合有效辐射(PAR)、辐射截获率(F)以及辐射利用效率(RUE)的函数,根据太阳辐射(SR)与PAR的比例可估算PAR,采用Keating和Carberry建立的公式计算F值,利用生长度日(GDD)确定作物的出苗、开花与成熟时期。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水分充足条件下间作群体的总生物量和产量。
高阳段爱旺邱新强张俊鹏陈金平王和洲
关键词:生物量生长度日光合有效辐射
夏玉米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农田蒸发蒸腾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为夏玉米田间用水管理提供指导。[方法]分析垄植夏玉米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棵间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的变化规律,探讨影响棵间土壤蒸发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灌水后,棵间土壤蒸发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后逐渐减小;交替隔沟灌溉灌水后约50%的地表土壤处于干燥状态,可明显减少棵间土壤蒸发,降低无效耗水,提高水分利用率;播种?出苗期,棵间土壤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最高(88%以上),抽雄?灌浆期两者比例最低;影响棵间土壤蒸发的主要因素有:辐射、气温、湿度、风速、土壤含水率等。[结论]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
汪顺生高传昌孙景生费良军王松林
关键词:夏玉米土壤蒸发作物蒸腾
不同种植模式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种种植模式(传统平作和垄植沟灌)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平作种植模式,垄植沟灌冬小麦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减少26.26~31.92 mm,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6.09%和3.79%,增产150.57~237.63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43%~10.39%;2种种植模式的耗水量和产量与水分处理呈正相关,但随着水分控制下限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则先增大后减小;确定垄植沟灌为冬小麦适宜种植方式,并在L-70水分处理获得了最优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91 kg/m3,产量达到7 589.96 kg/hm2.
王松林史尚王兴汪顺生孟鹏涛刘慧
关键词:冬小麦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1999-2009年在洛阳孟津试验场内,设置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对照)2个处理,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及气象观测设备,研究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西地区干旱程度正在加剧,年平均降雨量546.7mm,与常年平均相比减少了7.95%。(2)深松覆盖在所有年份均表现增产,10a间平均增产8.67%,增产幅度为4.9%~20.87%,干旱年份增产幅度更大。(3)深松覆盖能显著提高降水贮蓄率,10a间深松覆盖降水贮蓄率在37.5%~75.0%,平均54.9%,传统耕作降水贮藏率在22.9%~64.8%,平均46.2%,深松覆盖较传统耕作平均提高22.13%。(4)深松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提高的幅度更大,10a间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73%。
姚宇卿吕军杰张洁李俊红丁志强吴剑锋杨妮娜蔡典雄吴会军于新峰
关键词:深松覆盖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灌区节水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研制
2011年
为促进灌区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采用Borland Delphi高级编程语言,开发了具有水分生产函数计算、作物需水量计算、水资源优化分配、节水灌溉决策等多种功能的灌区节水灌溉决策支持系统,并以河北大名县某灌区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灌溉决策,指导农民进行合理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灌溉效益。
张亮张静张忠孝徐建新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节水灌溉灌区
应用热平衡法测定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内作物的蒸腾量被引量:15
2010年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基于热平衡法的茎流计测定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内作物的蒸腾规律.结果表明:间作群体内,玉米和大豆植株的茎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曲线,在阴天则呈多峰曲线.植株的茎流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植株茎流最主要的气象因子.玉米和大豆的单株日茎流量与多个气象因子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茎流观测期内(2008年6月1—30日),间作群体内玉米植株的日均蒸腾量(1.44mm.d-1)为大豆(0.79mm.d-1)的1.8倍,玉米和大豆植株的蒸腾量分别占间作群体总蒸腾量的64%和36%.考虑到作物的茎直径和叶面积的空间变异,安装一定数量的茎流探头对于准确测定植株茎流是十分必要的.
高阳段爱旺邱新强张俊鹏孙景生王和洲
关键词:蒸腾茎流
宽垄沟灌条件下水流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对小麦、玉米周年连作宽垄沟灌试验,观测水流在灌水沟中的推进与消退过程,主要研究了不同垄宽规格对沟灌水流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流的推进速度随着垄宽规格的增大而减小,幂函数可以较好的模拟水流推进过程,相关度都较高;水流的消退速度则随着垄宽规格的增大而增大,水流的消退过程也符合幂函数关系,而且水流消退较水流推进对垄宽规格更为敏感。WinSRFR软件能较好地模拟地面水流推进与消退过程,因此可以用其模拟周年连作宽垄沟灌不同沟灌技术要素下的地表水流运动。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地面灌溉方法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胡昊刘东鑫汪顺生王兴史尚
关键词:水流特性
入沟流量对灌水质量和水流特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垄作沟灌的田间灌水试验,用极差分析研究入沟流量、沟宽、沟深、沟底纵坡4个技术参数对灌水质量的影响和研究入沟流量对地面水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入沟流量对灌水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沟底纵坡、沟深和沟宽;水流推进时间随着入沟流量的增大逐渐减少,推进速度逐渐加快,水流推进距离与水流推进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程度都大于0.99;水流消退时间随入沟流量的增大逐渐增大,消退速度逐渐减小,尽管水流消退时间与距离也呈幂函数关系,但二者的相关性没有推进过程的好。研究成果对我国入沟流量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昊李欢欢汪顺生王兴史尚
关键词:沟灌灌水质量水流特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