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S006)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光胜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清华简
  • 1篇政治
  • 1篇尚书
  • 1篇清华简《保训...
  • 1篇仁学
  • 1篇维度
  • 1篇文王
  • 1篇先秦
  • 1篇礼制
  • 1篇两个维度
  • 1篇解疑
  • 1篇经传
  • 1篇孔子
  • 1篇怀疑
  • 1篇郭店
  • 1篇郭店儒简
  • 1篇《尚书》
  • 1篇《书》
  • 1篇《保训》
  • 1篇传说

机构

  • 7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作者

  • 7篇刘光胜

传媒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史学集刊
  • 1篇文史哲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学》成书问题新探——兼谈朱熹怀疑《曾子》十篇真实性的内在思想根源被引量:3
2012年
将《曾子》十篇、郭店儒简与《大学》比较后,可以发现《大学》内外贯通的治国理路、正心诚意的修身路径、忠恕内省的推仁方法,在《孟子》之前都已出现,因此《大学》成书晚于《孟子》的说法不能成立。朱熹对《大学》和《曾子》十篇均持怀疑的态度,但怀疑的内容不同,朱熹怀疑《大学》,是担心《大学》文本与自己学说扞格不通之处并未完全解决,他怀疑《曾子》十篇,是疑其不伪,影响自己对《大学》圣经贤传的论定。
刘光胜
关键词:郭店儒简
礼与刑:《保训》文王传“中”的两个维度被引量:2
2013年
清华简《保训》之"中"如果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为何上甲微能将它借来借去?如果"中"为某种实物,上甲微将"中"归还河伯之后,为何又能把它传遗子孙?学者尝试把《保训》之"中"解释为"众"或军队,可古文字中没有"中"与"众"通假的直接例证。学者将舜之"中"与上甲微之"中"内涵完全等同的做法也无法贯通《保训》文本的内在理路,《保训》文王传"中"归根结底是把国家大事托付于武王,因此对"中"不应从天文、地理、心性等角度探讨,而应从国家治理层面进行解读。舜之"中"为礼,上甲微之"中"为刑,治国时机、处理矛盾的不同决定了《保训》之"中"的不同内涵。
刘光胜
关键词:清华简《保训》
真实的历史,还是不断衍生的传说——对清华简文王受命的再考察被引量:8
2012年
清华简《程寤》说文武皆受命,由《保训》知文王认为武王将要受命,他自己没有受命。清华简《程寤》与今本《逸周书》对照,可知文王受命十二年而终,而《耆夜》却说文王受命七年而终,清华简对文王受命问题存在明显矛盾的认识。《程寤》太姒寤梦或许是真有其事,但把梓树化为松柏域柞的征兆解释为受商人大命,最终决定权在文王那里。西周初年,随着政治意图的变化,武王、周公都曾为文王受命注入新的内容,因此文王受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真实,更多的是一种不断衍生的政治传说。
刘光胜
关键词:清华简
清华简与先秦《书》经传流被引量:10
2012年
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縢》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縢》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縢》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刘光胜
关键词:清华简《尚书》孔子
清华简《耆夜》礼制解疑被引量:7
2015年
《耆夜》武王八年戡黎,毕公军功最大,所以他担任主宾。饮至礼主人需酬酒赋诗,一般水平的宰父难以胜任。周公多才多艺,能事鬼神,根据宾主对等的原则,他担任饮至礼主人有其合理性。"客"字在春秋中期以前已经出现,并不限于指国外来宾。"东尚之客"的"尚"字,应训为"上",指作册逸席位处于毕公之东的尊位。《耆夜》与《仪礼·燕礼》不合,可能存在某些程度的内容失真,但思想内容的伪与晚并不等同于竹简材质的伪与晚。与其质疑清华简《耆夜》为假简,不如更深入探讨造成《耆夜》与《燕礼》等文献礼制差异的原因。
刘光胜
孔孟之间仁学理论的三重建构
<正>孔子与孟子同是先秦儒学的两大高峰,孔孟之道为后世所艳称,但孟子与孔子仁学之间却存在诸多思想差异。孔子单称仁,孟子仁义礼智并举。孔子虽未明确说仁内礼外,但礼外在于人,是衡量仁的标准则是无疑的。孟子把礼完全内化于心,礼...
刘光胜
孔孟之间仁学理论的三重建构被引量:3
2014年
孔孟之道为后世所艳称,但孔子与孟子仁学却存在诸多差异。孔孟仁学突兀之处如何衔接,是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孔孟之间,仁学伦理建构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对仁字含义的多重解说;二是建构以仁为基础的德目组合;三是仁学与心性、天道之间的连接。不同德目地位升降明显,德目组合复杂多样,对仁的解说因人而异,仁学与心性论、天人观融合为一,共同构成了孔孟之间仁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刘光胜
关键词:仁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