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611802-2) 作品数:5 被引量:75 H指数:5 相关作者: 尹崇玉 高林志 唐烽 王自强 刘鹏举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湖北保康白竹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微化石新资料及其地层意义 周传明(2004)曾报道湖北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含有与瓮安生物群类似的磷酸盐化微化石,包括多细胞藻类Wengania,Paramecia,Thallophyca;大型具刺疑源类Meghystrichosphaer... 尹崇玉 刘鹏举 高林志 唐锋 陈寿明关键词:陡山沱组 磷酸盐化 微化石 文献传递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本文重点介绍华南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1)贵州江口陡山沱组上部黑色页岩中发现保存完美的八辐射螺旋结构的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首次确立陡山沱组上部庙河生物群层位有埃迪卡拉型动物... 尹崇玉 唐烽 刘鹏举 高林志 王自强 陈寿铭关键词:埃迪卡拉系 陡山沱组 生物地层学 文献传递 埃迪卡拉纪(Ediacaran)早期大型具纹饰微化石新知 人们通常把广泛发育于古生代海相沉积中的具刺微体有机壳壁化石解释为藻类胞囊(algal cysts)。与之相比,在元古代漫长的20亿年(2500—542 Ma)间,微体生物面貌则以地层分布时限较长、相对简单的原核生物和真核... 尹崇玉 刘鹏举 唐烽 陈寿铭关键词:生物地层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纪 文献传递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3 2009年 本文重点介绍华南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1)贵州江口陡山沱组上部黑色页岩中发现保存完美的八辐射螺旋结构的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首次确立陡山沱组上部庙河生物群层位有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的存在,为该层位与澳大利亚典型埃迪卡拉动物群层位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2)陡山沱组第二段首次发现有饰天柱山藻,确立了陡山沱组中下部出现的以Tianzhushania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下组合带,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新依据。(3)在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三段发现以Tanarium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上组合带,它们与断面呈圆形和方形的管状化石共生,层位稳定,分布广泛。这些新古生物的发现,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生物地层序列,而且为解决全球埃迪卡拉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依据。 尹崇玉 唐烽 刘鹏举 高林志 王自强 陈寿铭关键词:埃迪卡拉系 陡山沱组 生物地层学 湖北保康白竹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微化石新资料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5 2009年 周传明(2004)曾报道湖北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含有与瓮安生物群类似的磷酸盐化微化石,包括多细胞藻类Wengania,Paramecia,Thallophyca;大型具刺疑源类Meghystrichosphaeridium,Knollisphaeridium;球状蓝菌类Archaeophycus;丝状蓝菌类Siphonophycus,Obruchevella以及新发现的珍珠球藻Bacatisphaera。最近,作者对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进行了重新考察和采样研究。结果除发现上述微化石外,还发现大型具刺疑源类Papillomembrana compta,Appenendisphaera sp.;球状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Megaclonophycus onustus以及峡东地区常见的丝状蓝菌化石湖北萨洛米藻(Salome hubeiensis)等。研究表明,本文报道的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的含化石层位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二段及贵州瓮安上磷矿层下部的微化石层位相当,组合面貌相似。新资料证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二段出现的疑源类下组合,包括多细胞藻类、大型复杂疑源类、球状化石、球状和丝状蓝菌化石等,区域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具有重要生物地层学意义。 尹崇玉 刘鹏举 高林志 唐锋 陈寿明关键词:陡山沱组 磷酸盐化 微化石 黔南—桂北地区南华系化学地层特征 被引量:28 2009年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化学风化程度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0。CaO^*代表硅酸盐中的CaO,n(CaO^*)=n(CaO)-n(CO2方解石)-n0.5×n(CO2白云石)-10/3xn(P2O5)。化学蚀变指数样品的选取极为重要,最佳岩性为细碎屑岩,并需清除成岩过程中钾交代作用的影响,以及采用成分变异指数(ICV)来判别沉积再循环作用和沉积物成分被改造的程度。使用A—CN—K三角图解判别物源区的源岩性质和样品钾交代的程度及其风化趋势。黔南-桂北地区南华系的CIA研究表明:该地区南华系下部的长安组其下部CIA值为60~65之间,中部为70~5,上部回落到65—70之间。南华系中部富禄组CIA值高,在85-95之间。南华系上部的南沱组CIA值再次回落到60—65的范围。上述CIA值的变化表明本区南华纪时期自老至新经历多次由干燥寒冷-温暖潮湿气候期的变化。本文据此提出扬子地块南华系新的划分、对比方案。 王自强 尹崇玉 高林志 唐烽关键词:南华系 钾交代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特征研究进展与国内外对比 被引量:16 2009年 本文重点通过研究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的变化规律,来探讨其全球地层对比意义。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经历了三次比较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移(EN1~EN3)和两次正漂移(EP1、EP2)。第一次碳同位素负漂移(EN1)发生在南沱冰期之后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层位及其上部的白云岩,与世界其他地区Marinoan冰期之后"盖帽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可进行对比;第二次碳同位素负漂移(EN2)发生在陡山沱组中部;第三次负漂移(EN3)发生在陡山沱组顶部,是该地质历史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期碳同位素负漂移,同澳大利亚、阿曼、纳米比亚、加里福尼亚、西伯利亚、苏格兰等地碳同位素异常均可进行对比。两次正漂移(EP1、EP2)分别位于第二段中部和第三段的下部,分别与陡山沱组所含的两个疑源类组合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EN3则与陡山沱组上部所含的宏体化石组合(庙河生物群)相对应;表明碳同位素的变化与生物演化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利用碳同位素变化特征进行埃迪卡拉纪地层洲际对比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陈寿铭 尹崇玉 刘鹏举 高林志 唐烽 王自强关键词:埃迪卡拉系 陡山沱组 碳同位素 峡东地区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疑源类生物地层序列 被引量:26 2009年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自下而上可分4个岩性段:第1段为1.5—5m具帐篷和板裂构造的"盖帽白云岩";第2段是90—120m白云质灰岩夹黑色页岩,富含燧石结核;第3段为40—70m的白云岩夹燧石层和燧石结核;第4段10—20m为黑色碳质页岩夹碳酸盐岩透镜体。根据对该区九龙湾、王丰岗、田家园子、九曲脑、晓峰河、樟村坪等多条陡山沱组剖面的重新调查,确认第2和第3段分别含有不同的疑源类组合,二者被之间出现的δ13C负漂移(EN2)所分隔。下组合以Tianzhushania和高分异的具刺疑源类出现为特征。上组合与下组合的区别是:(1)Tianzhushania绝迹;(2)出现大量表面光滑,介于90—150μm的球状膜壳;(3)高分异的具刺疑源类既包括下伏上延的种类,又含有首次出现的新类型;(4)还出现可能为单细胞原生动物的微化石;(5)管状化石震旦圆圆茎(Sinocyclocylicus guizhouensis)首现。 尹崇玉 刘鹏举 陈寿铭 唐烽 高林志 王自强关键词:疑源类 生物地层 陡山沱期 埃迪卡拉系 峡东地区 黔南—桂北地区南华系化学地层特征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化学风化程度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O)/[n(AlO)+n(... 王自强 尹崇玉 高林志 唐烽关键词:南华系 钾交代 文献传递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特征研究进展与国内外对比 本文重点通过研究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的变化规律,来探讨其全球地层对比意义。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经历了三次比较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移(EN1N3)和两次正漂移(EP1、EP2)。第一次碳同位素负漂移(EN... 陈寿铭 尹崇玉 刘鹏举 高林志 唐烽 王自强关键词:埃迪卡拉系 陡山沱组 碳同位素 峡东地区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