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19)

作品数:13 被引量:133H指数:8
相关作者:裴树文高星马宁彭菲吴秀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8篇石器
  • 7篇遗址
  • 7篇旧石器
  • 5篇石制品
  • 5篇泥河湾盆地
  • 5篇更新世
  • 4篇旧石器遗址
  • 2篇三峡库区
  • 2篇石器时代
  • 2篇旧石器时代
  • 2篇库区
  • 2篇更新世晚期
  • 2篇古人类
  • 2篇HOMINI...
  • 1篇丹江口库区
  • 1篇动物
  • 1篇动物考古
  • 1篇洞穴
  • 1篇洞穴发育
  • 1篇岩溶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北京自然博物...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湖北省文物考...

作者

  • 10篇裴树文
  • 6篇高星
  • 6篇马宁
  • 4篇彭菲
  • 2篇武仙竹
  • 2篇吴秀杰
  • 2篇刘德成
  • 2篇张乐
  • 1篇陈福友
  • 1篇关莹
  • 1篇张双权
  • 1篇王春雪
  • 1篇曹明明
  • 1篇刘武

传媒

  • 6篇人类学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Scienc...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36
2008年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台乡彭家河村三组,埋藏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600m2,出土石制品184件,砾石8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总体以大型居多,但也存在少量小型石片和碎屑。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或石核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发掘显示彭家河遗址为原地埋藏,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
裴树文关莹高星
关键词:中更新世石制品丹江口库区
泥河湾盆地东端2007年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被引量:7
2010年
泥河湾盆地东端的岑家湾台地西北缘是盆地内旧石器地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段。2007年春夏,笔者在该地区方圆5km2的范围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在许家坡至水草湾、麻地沟以及官厅村至钱家沙洼等处发现16处旧石器地点,获得石制品68件,动物碎骨47件。石制品个体较小,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从地层发育和对比判断,麻地沟一带地点大致与东谷坨文化层同期,官厅村西南地点则与后沟文化期相当。其中庙梁沟、沙梁、麻地沟E2和E3地点具备进一步发掘前景。此次调查丰富了泥河湾盆地东端早期人类活动的信息,对探讨古人类在泥河湾盆地的生存方式和技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裴树文马宁李潇丽
关键词:旧石器泥河湾盆地
百色六怀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16
2007年
百色六怀山遗址位于右江右岸第四级基座阶地。2005年10—1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 000m2,出土石制品136件,砾石3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和砾石等。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
裴树文陈福友张乐曹明明黄鑫高星
关键词:石制品百色盆地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1977年出土石制品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发现于1974年,出土了早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该地点进行过多次发掘,其中1977年在U3等探方共出土石制品共1765件,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完整石片、不完整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原料取自梨益沟流水带来的河卵石,以石英岩和脉石英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砸击法应用较少。石器毛坯以片状居多,占63.6%;石器类型多样,以刮削器和石球为主;石器由锤击法加工而成,加工部位多集中分布在毛坯的单侧或者单端,单向加工占72.4%,且以正向为主;双向加工占27.6%,多以复向加工为主。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地点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晚更新世早期。石器组合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大量石球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人类的剥片技术和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马宁裴树文高星
关键词:泥河湾盆地石制品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剖面易溶盐沉积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对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的测试和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的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Na+-CO32--SO42--HCO3-型,属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早期的碳酸盐湖泊阶段。K+、Na+、Ca2+、Mg2+、HCO3-和Cl-等6类离子含量的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的变化大体一致。CaCO3含量及含盐量的变化与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时期对应CaCO3含量和含盐量相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和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CaCO3含量变化,将湖泊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的前3个阶段。该项研究对探讨东谷坨遗址利用者的生存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李潇丽裴树文马宁刘德成彭菲
关键词:易溶盐古环境泥河湾盆地
郧西人遗址洞穴发育与埋藏环境初步观察被引量:17
2007年
湖北省黄龙洞“郧西人”遗址是2004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3年来已经进行过3次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及文化遗物,是在东亚地区发现时代最早的现代人遗址。黄龙洞处于秦岭东段南麓的两郧断裂带,发育于上震旦系陡山沱组细晶灰岩和泥灰岩地层中,周围紧闭褶皱和次级断裂发育,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先决条件。黄龙洞的形成表现为前期以岩溶裂隙水溶蚀为主,后期则转变为大型管道状溶洞。古人类进入洞穴的出入口可能从洞顶“天窗”型开口入洞。古人类遗物属原地埋藏环境,活动期气候以温暖、干燥为主。
武仙竹裴树文吴秀杰刘武
关键词:更新世晚期岩溶发育埋藏环境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被引量:14
2008年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裴树文武仙竹吴秀杰
关键词:更新世晚期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古人类生存环境探讨被引量:12
2009年
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之一.对该遗址2000~2001年发掘地层剖面的孢粉、粒度和磁化率以及氧化铁的分析表明,该遗址总体属于湖滨沉积环境,泥河湾层大致经历了4个环境变化阶段,气候由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一温凉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一温凉较干的森林草原环境一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适宜古人类生存,湖平面经历了相对较高一降低一升高一降低的过程,代表了泥河湾湖盆的扩展和收缩过程;湖泊消亡后为冷干疏树草原环境.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发生在距今约1.10Ma,对应于环境演化的早期3个阶段;古人类集中活动于湖平面相对较低的时期,生存方式由零星的石制品打制一原料采集一集中的石器制作和狩猎并肢解动物等生活活动.该项研究对深入探讨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早期人类对该遗址的利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裴树文李潇丽刘德成马宁彭菲
关键词: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泥河湾盆地
马鞍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古人类行为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贵州马鞍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上、下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动物碎骨.利用动物考古的量化单元对两个文化层动物骨骼组合的种属丰度和骨骼单元分布进行了量化,并观察、分析了骨骼表面痕迹的出现情况,复原了上、下文化层沉积时期马鞍山遗址远古人类的狩猎和处置猎物的行为,发现早晚两期的远古人类除了对猎物的选择有所不同,在搬运、处理和消费猎物的行为上也存在着不同,总体上讲,晚期远古人类比早期远古人类对猎物资源开发得更彻底.通过对动物群组成、年代、环境和文化遗物的综合分析,推测环境变化、人群迁移或者人口的激增可能是导致上述不同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通过动物考古学方法复原了马鞍山遗址远古人类的猎食行为及其变化情况,为探讨中国晚更新世末人类的生存行为和演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和数据.
张乐王春雪张双权高星
关键词:动物考古旧石器时代
三峡库区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2007年发掘报告被引量:5
2009年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位于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境内,埋藏于长江左岸第三级基座阶地。2007年度对该遗址进行了第四次抢救性发掘。发掘范围分A、B两区,揭露面积2004m2,其中A区出土石制品470件,B区140件。除B区有24件出自表土层外,其余均出自底部砾石层。石制品原料取材于河流阶地底部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等;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此外可能还利用过碰砧法和摔碰法。石器以大型为主,80%以上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此外还有凹缺器、大型石刀、尖状器、手镐、薄刃斧等;石器采用锤击法直接简单加工而成,加工部位多集中于石片的远端及两侧,以单面方式为主。地貌对比和以往研究结果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石器工业面貌在保留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特点的同时,石片和石片石器也占据较大比例,同样特点的旧石器遗址在汉水流域和洛南盆地也有发现,说明这一区域可能存在着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的交流。
彭菲裴树文马宁高星李国洪
关键词:石制品三峡库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