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35)

作品数:11 被引量:167H指数:6
相关作者:刘少峰王岩高明星张廷张国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DEM
  • 2篇地形
  • 2篇东北缘
  • 2篇数字高程
  • 2篇数字高程模型
  • 2篇数字高程模型...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东北...
  • 2篇高程模型
  • 2篇北缘
  • 1篇地理
  • 1篇地理编码
  • 1篇地貌
  • 1篇地貌特征
  • 1篇地形起伏度
  • 1篇地形特征
  • 1篇地幔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栅格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10篇刘少峰
  • 4篇王岩
  • 3篇高明星
  • 2篇张廷
  • 1篇张国伟
  • 1篇王平
  • 1篇胡明卿
  • 1篇王凯
  • 1篇郜瑭郡
  • 1篇张铁强

传媒

  • 3篇地学前缘
  • 3篇地质通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陆边缘动力沉降及其深部构造作用控制被引量:3
2009年
动力沉降是动力地形的一种,即动力地形低。动力地形一般认为具有两种成因,一种为与超大陆集聚和分散有关的动力地形,另一种为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动力地形。大陆边缘动力沉降的模拟已经提出了不同的动力学模型,如大洋板块缓倾角或陡倾角俯冲模型、不同样式(俯冲角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和性质(大洋岩石圈热年代变化等)的大洋板块俯冲模式和具应力引导的、动态三维的板块俯冲模型。关于大陆边缘动力沉降及其深部板块俯冲作用控制的研究已经趋向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精细和系统。对深部地幔活动及其地表动力地形响应的深入研究有望对关于大陆边缘区高级别层序单元及其界面的成因机制、大陆内部动力沉降与深部构造作用之间的耦合关系、我国晚中生代至新生代大陆边缘区动力学背景和油气资源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刘少峰
关键词:俯冲
叠加于弧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之上的另一类沉降--动力沉降被引量:6
2008年
弧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包括逆冲负载沉降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叠加于挠曲沉降之上还存在另一类沉降,即动力沉降。动力沉降是动力地形的一种,即动力地形低。动力地形一般认为具有两种成因,一种为与超大陆集聚和分散有关的动力地形,另一种为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动力地形。由大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动力沉降往往分布于弧后前陆盆地区,其幅度、波长与板块俯冲角度、俯冲速率、俯冲板块在地幔中通过的位置和俯冲岩石圈的热年代密切相关。将通过弧后前陆盆地沉积地层的去压实得到的总沉降减去盆地模拟获得的逆冲带负载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可以得到剩余沉降,即动力沉降。从地层资料中定量分离出动力沉降为改进和限制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由洋壳俯冲导致的地幔-粘性流动构造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资料。
刘少峰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定量地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远端隆升和增生机制。方法选取循化—贵德地区,采用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定量分析了各种地形参数、低起伏面发育及其与岩性的关系。结果循化—贵德地区地形形态总体呈台阶状结构,在不同海拔高度存在低起伏地形;发育于盆地沉积地层(渐新统至下更新统)之上的低起伏面表现为年代越新的地层之上低起伏面高程越高,越老的地层高程越低,并且它们均低于发育于逆冲带基岩之上的夷平面;发育于盆地深切河谷两侧阶地之上的低起伏面海拔高程总体较低。结论循化—贵德地区地貌发育特征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早期(渐新世—早更新世)带状逆冲隆升与前缘盆地垂向加积和晚期(大约中晚更新世之后)区域性构造抬升与河流深切的增生过程。
刘少峰王岩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被引量:57
2008年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受不同块体间的拼合碰撞及其之后陆内变形的控制,在造山带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造山带北缘响应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作用,形成了后陆逆冲与弧后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白垩纪,造山带南缘随着扬子板块与秦岭-大别微板块沿勉略缝合带自东向西的斜向俯冲和之后的陆内旋转挤压,在扬子北缘形成了前陆逆冲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晚侏罗世末至白垩纪,造山带挤压与伸展并存,伸展自核部向边缘发展,形成造山带伸展塌陷和近东西向裂谷盆地系统。大致在中始新世之后,受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东西向伸展作用和深部构造作用的控制,横跨造山带形成近南北向的裂谷盆地。
刘少峰张国伟
关键词:周缘前陆盆地动力学
基于DEM的青海贵德地区地形起伏度的研究被引量:27
2008年
基于贵德地区1∶5万地形图等高线数据内插生成的DEM数据,在ArcMap软件空间分析支持下和Spss软件拟合曲线统计下,得到该地区地形起伏度提取的最佳窗口为400m×400m。基于400m×400m的分析窗口,提取贵德地区的地形起伏度,完成地形起伏度的专题图,统计分析高程与起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王岩刘少峰
关键词:DEM地形起伏度
用ArcGIS提取古沉积面恢复栅格点的方法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地质概念的空间推理,借助ArcGIS平台,实现了古沉积面恢复所需预测数据的提取,提出了一个较国内外其他研究方法更合理的样本提取方法。同时也为在ArcGIS下提取相邻边缘上的栅格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高明星刘少峰张铁强
关键词:GISDEM栅格ARCGIS
Cenozoic basin development and its indication of plateau growth in the Xunhua-Guide district被引量:17
2007年
The Xunhua, Guide and Tongren Basins are linked with the Laji Mountain and the northern West Qinling thrust belts in the Xunhua-Guide district. Basin depositional stratigraphy consists of the Oligocene Xining Group, the uppermost Oligocene-Pliocene Guide Group and the Lower Pleistocene.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basin phases by unconformities. Basin phase 1 is composed of the Xining Group, and Basin phase 2 of the Zharang, Xiadongshan, Herjia and Ganjia Conglomerate Formations in the Guide Group, and Basin phase 3 of the Gonghe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Pleistocene. Three basin phases all develop lacustrine deposits at their lower parts, and alluvial-braided channel plain depositional systems at upper parts, which constitute a coarsening-upward and progradational sequence. Basin deposition, paleocurrent and provenance analyses represent that large lacustrine basin across the Laji Mountain was developed and sourced from the West Qinling thrust belt during the stage of the Xining Group (Basin phase 1), and point-dispersed alluvial fan-braided channel plain deposition systems were developed beside the thrust and uplifted Laji Mountain and sourced from it, as thrusting migrated northwards during the stage of the Guide Group (Basin phase 2). Evolution of basin-mountain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significantly indicates the growth process of the distal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expanded to the northern West-Qinling at Oligocene (29―21.4 Ma) by means of northward folded-and-thrust thickening and uplifting and frontal foreland basin filling, and across the study area to North Qilian and Liupan Mountain at the Miocene-Pliocene (20.8―2.6 Ma) by means of two-sided basement-involved-thrust thickening and uplifting and broken foreland basin filling, and the distant end of Tibetan Plateau behaved as regional erosion and intermontane basin aggradational filling during the Pliocene and early Pleistocene (2.6―1.7 Ma).
LIU ShaoFeng ZHANG GuoWei P.L.HELLER
关键词:CENOZOICPROVENANCEPLATEAUGROWTH
中、上扬子北部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机制被引量:43
2010年
中国南方中生代经历了中国大陆最终主体拼合的陆缘及其之后的陆内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末期,在秦岭—大别山微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存在向西张口的洋盆,即勉略古洋盆。中三叠世末期开始,扬子板块相对于华北板块发生自南东向北西的斜向俯冲碰撞作用,扬子北缘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发育陆缘前陆褶皱逆冲带与前陆盆地系统。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发生了重要的构造转变,中、上扬子地区处于三面围限会聚的大地构造背景。在这种大地构造格局下,中、上扬子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发育陆内联合、复合构造与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系统。自中侏罗世末期开始,扬子北缘前陆带与雪峰山—幕阜山褶皱逆冲带经历了自东向西的会聚变形过程及盆地的自东向西的迁移过程和收缩过程。扬子北缘相对华北板块的斜向俯冲导致在中扬子北缘的深俯冲及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俯冲之后以郯庐断裂—襄广断裂围限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地块在晚侏罗世向南强逆冲,致使扬子北缘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前陆盆地被掩覆和改造。
刘少峰王平胡明卿郜瑭郡王凯
关键词:动力学机制
基于MapBasic的地理网格研究
2007年
MapBasic提供了一组能创建新对象的语句和函数,其中经纬网格的实现主要采用创建区域的CreateRegion语句,可整体画一个区域再采用"分割区域创建经纬网法",也可使用"循环语句创建经纬网法"。实现地理编码,则可以通过采用导入电子表格数据的方法以及编程实现的方法。
王岩刘少峰张廷
关键词:MAPBASIC地理编码
基于DEM数据的古沉积面的重建方法--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青海贵德盆地为例被引量:6
2008年
广泛使用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使得古沉积面的恢复成为可能。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贵德盆地为例,分析对比了前人获取代表古沉积面地表露头样本数据的几种方法,提出了插值样本应选择露头中代表原始沉积地层的顶面点的优选方法,并提取了更新统地表露头顶面点的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的特征、比较插值的结果,选择了自然邻点法进行插值预测,重建了贵德盆地更新统的古沉积面。正确样本点的提取加上合适插值算法的选择,优化了重建的古沉积面。
高明星刘少峰
关键词:DEM空间插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