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34)
-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阁杨志祥许文李琼王东更多>>
-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croRNA在HepG_2肝癌细胞表达差异谱的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建立HepG2人肝癌细胞株与LO2正常肝细胞株microRNA(miRNA)表达的差异谱,为研究miRNA在肝细胞癌变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新线索。方法体外培养HepG2人肝癌细胞和LO2人正常肝上皮细胞,Trizol法抽提细胞总RNA,Ambion′s miRNA Isolation Kit进一步分离mi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将细胞miRNA与哺乳动物miRNA芯片杂交,采用Lux-Scan3.0图像软件和SAM version 2.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HepG2细胞与LO2细胞表达的miRNA中有146个存在着明显差异(fold change>4.0),其中80个低表达和66个高表达,最高fold change达36倍,部分miRNAs与肿瘤关系密切,其中has-miR-224为肝癌癌变相关miRNA。结论HepG2较LO2细胞miRNA低表达数多于高表达数,反映其基因表达数量更丰富,细胞代谢和增殖更活跃;部分miRNAs可能参与肝细胞癌变分子机制。
- 李琼王阁王红中杨志祥单锦露陈川张志敏许文王东李增鹏
- 关键词:肝癌细胞
- 间歇给药对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建立改良型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探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用1‰DEN溶液喂养Wistar大鼠诱发肝癌,在诱癌过程中给予大鼠3周休息间歇期,对不同诱癌阶段大鼠肝脏的超微结构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6周后诱癌组大鼠成癌率为96%(24/25),不同时期肝细胞核、核仁及胞质内细胞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有一定规律,观察到肝细胞吞噬细胞现象。结论设立间歇期提高了大鼠诱癌末期的成活率,但没有延长DEN诱癌的进程。该模型是动态研究肝癌发生的理想动物模型。肝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变性、异型、吞噬细胞、恶变成癌细胞等超微结构特征。
- 张志敏王阁杨志祥单锦露陈川许文李琼王东李增鹏
- 关键词:二乙基亚硝胺肝癌超微结构
-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PC3/BTG2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PC3/BTG2在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作用。方法建立改进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的大鼠肝癌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3/BTG2蛋白的表达情况,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诱癌不同时期PC3/BTG2、p53、细胞周期素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C3/BTG2蛋白在大鼠肝细胞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亦可见于部分细胞质,随着DEN诱癌过程的发展,PC3/BTG2的表达有由细胞核向细胞质易位的趋势。在DEN诱发的大鼠肝癌模型中,PC3/BTG2 mRNA早期表达增高,5周达高峰(0.653±0.023),晚期降低(16周为0.312±0.021);p53 mRNA早期增高(5周为0.493±0.027),晚期降低(16周为0.187±0.026);细胞周期素D1 mRNA早期未检测到,晚期增高并达高峰(16周为0.582±0.029)。PC3/BTG2蛋白在诱癌早期表达增高,诱癌5周时达高峰(0.630±0.032),成癌后降低(16周为0.113±0.019);p53蛋白在诱癌早期及中期(5~12周)持续增高(12周为1.186±0.049),到成癌后降低(16周为0.622±0.035);细胞周期素D1在整个诱癌过程中表达都高于正常对照大鼠,在肝癌形成时增高并达高峰(16周为0.912±0.038)。结论PC3/BTG2表达降低可能与HCC进展有密切联系;在肝癌形成过程中,PC3/BTG2与p53的表达可能存在正调控作用,而与细胞周期素D1可能存在负调控作用。
- 张志敏王阁杨志祥单锦露陈川金丰许文李琼雒喜忠王东李增鹏
- 关键词:肿瘤抑制蛋白质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