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201014)

作品数:14 被引量:182H指数:6
相关作者:赵新兵曹高劭涂江平谢健涂健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电气工程
  • 4篇理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8篇电池
  • 8篇锂离子
  • 8篇锂离子电池
  • 8篇离子
  • 8篇离子电池
  • 6篇电化学
  • 6篇电化学性能
  • 6篇负极
  • 5篇正极
  • 5篇正极材料
  • 5篇负极材料
  • 4篇
  • 4篇LIFEPO
  • 3篇热法
  • 2篇溶剂
  • 2篇溶剂热
  • 2篇溶剂热法
  • 2篇水热
  • 2篇水热合成
  • 2篇碳包覆

机构

  • 1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3篇曹高劭
  • 13篇赵新兵
  • 6篇涂江平
  • 6篇谢健
  • 5篇涂健
  • 4篇庄大高
  • 3篇米常焕
  • 1篇赵明坚
  • 1篇朱铁军
  • 1篇袁永锋
  • 1篇黎阳
  • 1篇吴惠明
  • 1篇余红明
  • 1篇师绍纯
  • 1篇齐好

传媒

  • 3篇稀有金属材料...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2篇Journa...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i_(1.05)Ni_(0.05)Mn_(1.9)O_4正极材料脱锂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被引量:3
2005年
与未掺杂的尖晶石LiMn2O4进行比较,用固相混合合成法制得的结晶良好的尖晶石Li1.05Ni0.05Mn1.9O4正极材料在室温和55℃下的循环性能都能得到较大改善,首次放电容量在室温和55℃分别保持理论容量的92.6%和91.5%。在常温条件下,以0.5C充放电倍率循环50次,容量保持为首次放电容量的95.3%。采用非原位X射线衍射的方法对不同脱锂状态的Lix[Li0.05Ni0.05Mn1.9]O4(0.1
师绍纯曹高劭涂健赵新兵涂江平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Sb基合金负极的容量衰退机理研究
本文对锑基负极合金在电化学吸放锂过程中容量快速衰退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负极合金在电化学吸放锂循环中的颗粒破碎-容量衰退模型。研究发现,利用该模型能较好解释部分锑基负极合金的吸放锂容量与其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
曹高劭赵新兵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锑合金
文献传递
天然石墨/锑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嵌/放锂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研究了用简单混杂和球磨方法制备的天然石墨/锑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嵌/放锂性能以及循环过程中嵌/放锂容量衰减机理。复合材料中的锑以独立的可逆嵌/放锂反应参与吸/放锂过程并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嵌/放锂容量。较大颗粒的锑在嵌/放锂过程中体积剧变导致颗粒破碎、电接触恶化而渐渐失去嵌/放锂活性,因此由简单混杂所获得石墨/锑复合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容量逐渐降低;采用球磨方法在天然石墨颗粒表面形成弥散分布的小颗粒锑则能获得具有较高可逆容量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的石墨/锑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赵明坚曹高劭谢健赵新兵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天然石墨复合材料
碳包覆镍掺杂LiFePO_4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被引量:21
2007年
采用水热法在160℃下合成了单相橄榄石结构的LiFePO4和LiFe0.95Ni0.05PO4。经550℃聚丙稀裂解碳包覆后得到LiFePO4/C的颗粒尺寸在200nm左右,碳包覆镍掺杂LiFe0.95Ni0.05PO4/C的颗粒尺寸在100nm以下。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LiFePO4/C和LiFe0.95Ni0.05PO4/C的0.1C首次充放电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54mAh?g?1和149mAh?g?1,但掺镍的LiFe0.95Ni0.05PO4/C具有更优异的大电流充放电循环特性,0.5C和1C充放电100次后的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47mAh?g?1和134mAh?g?1。
庄大高赵新兵谢健曹高劭涂健涂江平
关键词:水热合成LIFEPO4正极材料
水热法合成LiFePO_4的形貌和反应机理被引量:41
2005年
以分析纯的FeSO4、H3PO4和LiOH为原料,用水热合成法得到纯度高、结晶好的纳米LiFePO4.x射线衍射和SEM分析结果表明,当实验温度为120~150℃,时间为5~15 h时,随反应温度的提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LiFePO4从不规则的纳米颗粒团聚体逐渐生长为厚200 nm、长800 nm左右的规则矩形薄片.研究发现,在合成过程中,首先合成中间产物Li3PO4,然后与Fe2+反应形成LiFePO4.水热合成产物经550℃聚丙烯裂解碳包覆处理后,以0.05 C充放电,可逆电容量达到163 mA·h·g-1,以0.5 C充放电,可逆电容量达到144 mA·h·g-1.
庄大高赵新兵曹高劭米常焕涂健涂江平
关键词:正极材料水热合成形貌
竹碳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被引量:19
2005年
用XRD、SEM和EDS对由天然竹子烧制而成的竹碳进行了组织结构表征。表明竹碳主要呈无定形碳结构 ,并含有钾等金属元素。对竹碳的电化学嵌脱锂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竹碳的首次嵌锂容量约 2 0 0mAh g ,但不可逆容量较大。除去竹碳中的钾等金属离子并进行球磨处理 ,竹碳的首次嵌锂容量超过 4 0 0mAh g ,经过几次充放电循环以后 ,处理后的竹碳显示出良好的充放电效率。
吴惠明涂江平黎阳袁永锋赵新兵曹高劭
关键词: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锂离子电池
FeSb合金的吸放锂行为(英文)被引量:1
2005年
采用悬浮熔炼方法合成了FeSb合金,并研究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发现,虽然Fesb的容量低于纯锑,但其循环稳定性要优于纯锑。本实验采用恒电流间隙滴定技术(GITT)测定了在嵌锂过程中锂离子的化学扩散系数,在30℃时,该值在10-12cm2s-1-10-10cm2s-1范围内。
谢健曹高劭赵新兵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GITT
纳米Co-Sn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吸放锂行为被引量:20
2006年
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三种纳米尺寸的Co-Sn金属间化合物,即CoSn2、CoSn和CosSn2,并研究了它们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合成的粉末经过了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的表征.研究发现,这三种金属间化合物均显示出较高的充放电稳定性.由于低的钾离子扩散速率,在嵌锂过程中锂离子不能深入到晶粒内部,导致它们的电化学活性较低,尤其是Co3Sn2,其首次充电容量仅为93mAh·g-1.
谢健赵新兵余红明齐好曹高劭涂江平
关键词:负极材料溶剂热法电化学性能
纳米CoSb作为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纳米尺寸的CoSb合金粉末,并研究了该合金粉末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合成的合金粉末经过了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的表征,研究发现,该合金粉末的首次可逆容量达到362 mA.h/g,经过了20个循环后,其可逆容量仍保持在320mA.h/g.与用悬浮熔炼/球磨工艺所得的微米尺寸的合金粉末相比,用溶剂热方法制得的纳米CoSb粉末的可逆容量和循环性能均显著提高.这是因为,纳米CoSb粉末颗粒尺寸较小,在充放电过程中绝对体积变化较小(尤其在最初的几个循环中),这显著地减缓了活性材料的粉化和剥落.
谢健赵新兵曹高劭涂江平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溶剂热法电化学性能
Electrochemical Li-storage Properties of Nanosized FeSb_2 Prepared by Solvothermal Method
2006年
Li-storage intermetallic compound FeSb2 was prepared by solvothermal method and was studied as a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lithium-ion batteries. The as-prepared powder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The electrochemical Li-storage performances of this intermetallic anode were evaluated in a two-electrode cell Li/LiPF6 (EC+DMC)/FeSb2. It was found that the particle size of FeSb2 powder is in nanoscale and this intermetallic anode exhibited enhanced cycling behavior comparing to its microscaled counterpart prepared by levitation-melting/ball-milling route.
Jian XIE Xinbing ZHAO Gaoshao CAO Mingjian ZHAO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