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及后肢废用模型,观察建模早期两种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远端破骨细胞数量的改变。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行T10椎板切除,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SCI)组(B组):切除T10椎板后用Allen′s法(60g.cm势能)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C组):采用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分别于造模后第1、7天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建模第10天后处死,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远端,行骨密度检测。取另一侧股骨远端行TRAP染色,观察大鼠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A、B、C 3组股骨远端骨密度值分别为0.114、0.096、0.108g/cm2,B组骨密度值最低,其次为C组,A组最高(P<0.05)。尺、桡骨骨密度3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大鼠股骨干骺端破骨细胞数量增加显著,其次为C组,A组最少(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大量增多,活性增强,骨吸收加强,引起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肢体骨量的迅速丢失,比废用性骨量丢失的程度更重。
目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及废用性模型(制动),观察建模早期两种模型大鼠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及动态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SCI)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60gocm动能)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采用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分别于伤后第1、7天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于建模后第2、9天皮下注射钙黄绿素(10mg/kg)。饲养10天后处死,取一侧股骨远端行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大鼠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取另一侧股骨远端,行动态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1)与对照组和制动组比较,SCI组大鼠股骨干骺端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2)对照组切片中骨小梁周围可见清晰、独立的2条荧光条带;制动组切片中大多数骨小梁周围只能看见1条荧光条带,少数的骨小梁附近形成2条荧光条带,但条带之间模糊、重叠、分界不清;SCI组切片中几乎所有的骨小梁周围只能看见1条荧光条带,且有的条带不连续。结论脊髓损伤早期及制动因素在导致骨量丢失的发生机制上有明显的不同。脊髓损伤早期所致的骨量丢失主要是由于破骨细胞大量增殖、活性增加,骨吸收加强同时骨形成严重障碍所致,而制动所造成的骨量丢失主要原因为缺乏机械应力后发生了成骨不良,但不伴有骨吸收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