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80364)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4
相关作者:陈甘棠李希戎顺熙陈建峰陈彬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主题

  • 2篇结构化学
  • 2篇搅拌反应
  • 2篇搅拌反应釜
  • 2篇反应釜
  • 1篇频闪
  • 1篇细观
  • 1篇粒度
  • 1篇粒度分布
  • 1篇搅拌反应器
  • 1篇反应器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篇陈甘棠
  • 4篇戎顺熙
  • 4篇李希
  • 3篇陈建峰
  • 1篇吕蓁
  • 1篇陈彬

传媒

  • 5篇化学反应工程...

年份

  • 1篇1992
  • 4篇199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Ⅲ)物质的细观分布形态与变形规律被引量:11
1990年
本文在总结与评价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微元细观分布形态的片状结构假定。同时,将湍流能谱用于运动学分析,给出了微元的变形规律,λ=λ_Kexp[-0.1(ε/v)^(1/2)t]。微观扩散过程的数学分析表明,微观混和区的宽度趋于一定常值δ=10λ_B,而其体积则呈指数规律增长 v~exp[0.1(ε/v)^(1/2)t]。从而可以将微观混和看成是物料的“稀释”过程或微元的体积膨胀过程。
李希陈甘棠戎顺熙
关键词:结构化学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Ⅳ)混和区域的划分被引量:4
1990年
本文将宏观混和与微观混和看成是两种不同尺度的体积增长过程,着重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混和中的不同地位。分析表明,在某一特征时间 t_c 之前微观混和占主导地位,而随后则宏观混和起主要作用。于是可将无限尺度上的混和过程划分为三个区域,每一个区域的物料分别处于完全离集、部分离集和最大混和状态。对于有限尺度容器中的混和,则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由整体到局部,另一种由局部到整体。对于化学反应器中的混和,则可根据反应的快慢而进一步分成5种不同的情况。
李希陈甘棠戎顺熙
关键词:结构化学
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Ⅴ)混和对沉淀反应过程的影响被引量:4
1992年
以硫酸钡沉淀反应为工作体系,研究了在搅拌釜中搅拌强度、粘度、加料时间、反应物初始浓度及反应物初始体积比等各种操作参数对产物晶体粒度分布的影响。发现:搅拌强度、粘度以及加料时间对粒度分布的影响不是单调的,均各自存在极小值点,在极小值临界点处平均粒径或方差(或变异系数)取值最小;平均粒径取值最小处的临界点与方差(或变异系数)取值最小处的临界点并不相重而稍有偏离,但在两个临界点所围的操作区内,粒子细而且分布均匀,所以此区为最佳操作区,这一结果对液相法超细粒子的制备而言显得极为重要。
陈建峰吕蓁陈甘棠
关键词:粒度分布
搅拌反应釜中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Ⅰ)—频闪高速显微摄影法研究微观混和过程被引量:4
1990年
本文介绍了作者首次开发成功的、用于观察亚微观及微观混和过程的微流元团变形历程的新型方法——高速频闪显微摄影法。作者用此方法首次拍摄到了无化学反应与伴有化学反应时的湍流场中亚微观及微观混和过程中微流元团的照片,对微观混和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并提出此过程由以下三个过程组成:(i)湍流涡旋的产生、死亡和再生,使得大涡团分裂成小涡团;(ii)小涡团内的无规则复杂的层片状伸长变形及(iii)分子扩散过程。所得到的这些结果为微观混和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感性认识和物理基础。
陈建峰陈彬李希戎顺熙陈甘棠
关键词:搅拌反应釜
搅拌反应釜中微观混和问题的研究——(Ⅱ)—新微观混和模型的建立与实验验证被引量:2
1990年
作者根据前文〔10〕的拍摄结果与有关湍流理论,分析了微观混和过程,从而导出了新的单参数微观混和模型。模型对在搅拌反应釜中进行的α—萘酚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的偶合反应的选择性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程度相当令人满意,同时得到了实验条件下模型参数的关联式。实验结果证实,本文提出的模型能成功地描述微观混和过程及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与其他模型相比,具有结构合理、计算简单、便于应用等优点。本文还分析讨论了体积比α、混和模数 M 以及 Sc 数对微观混和过程状况的影响。所有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研究以及新型反应器的设计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工业意义。
陈建峰李希戎顺熙陈甘棠
关键词:搅拌反应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