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6411) 作品数:18 被引量:79 H指数:5 相关作者: 张振华 李旭 张玲 张婷婷 夏国美 更多>> 相关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六安市人民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献血员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献血员中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从S基因变异角度探讨隐匿性HBV感染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经血站筛查HBsAg阴性的合格献血员血浆594份,ELISA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套式PCR检测血清HBVDNA。对筛查出的隐匿性HBV感染者再次用雅培试剂定量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并对其S区进行测序,发现可能与HBV隐匿性感染有关的变异位点。随机收集11例HBsAg阳性的HBV感染者作为阳性对照,对其S区进行测序,比较其与隐匿性HBV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在594例献血员中有15例为隐匿性HBV感染,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为2.5%。未发现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与隐匿性HBV感染有相关性。15例隐匿性HBV感染者中有10例进行了S区测序,结果HBV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3例在“a”决定簇内出现氨基酸突变,分别为1126T(1例)、T140I(2例)。与隐匿性HBV感染者相比,阳性对照在“a”决定簇内仅出现了1例T131N变异。结论常规检测HBsAg阴性的献血员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且这些病毒可能存在变异。 戴钰 张振华 张玲 金蕾 孙丙虎 李旭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 乙型 供血者 病毒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应用拉米夫定治疗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48周的疗效。结果在90例患者中,完全应答21例(21.3%)、部分应答64例(71.1%)、无应答5例(5.6%);在基线ALT≥2×ULN和HBeAg阴性患者,完全应答率及病毒学应答率较高(P<0.05);治疗4周时HBVDNA下降≥2lg copies/ml者,完全应答率为25.5%,病毒学应答率为91.5%;在71例HBeAg阳性患者中,HBeAg转阴21例(29.6%),出现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7例(9.9%);年龄、性别和乙型肝炎家族史对疗效无预测价值。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基线ALT水平高、HBVDNA水平低、HBeAg阴性和治疗4周HBVDNA下降超过2lg copies/ml者,疗效较好。 吴娜 苏菲 张振华 夏国美 张婷婷 张玲 郜玉峰 李旭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疗效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与隐匿性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 2011年 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和临床意义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开始关注,其发生机制。此文就HBV的S基因变异对隐匿性感染的发生和影响的若干研究进行综述。 戴钰 张振华 李旭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隐匿性感染 基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前S1蛋白C末端IgG与干扰素早期应答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检测B基因型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前S1蛋白C末端(94~117aa)IgG抗体(简称抗S1),探讨其与干扰素治疗早期应答的关系。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方法进行基因型测定。对69例使用干扰素治疗的B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使用普通干扰素(α-1b、α-2b)42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27例,按照HBVB基因型序列合成前S1蛋白C末端(94~117aa)多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相应抗体的存在情况。干扰素早期应答以随访12周时的病毒载量下降幅度、转氨酶和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为指标进行评价。根据抗S1的反应性将69例B基因型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抗S1阳性组和抗S1阴性组,评判两组干扰素疗效的差别。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组间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或Mann 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抗S1阳性组21例,阴性组48例,抗S1阳性和阴性组间干扰素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时,抗S1阳性组和阴性组HBVDNA下降水平平均分别为3.37log10拷贝/ml和0.33log10拷贝/ml,Z=3.658,P=0.000;ALT下降水平平均分别为92U/L和30.5U/L,z==-2.132,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时,抗s1阳性组和阴性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41.2%(7/17)和5.9%(1/17);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8%(5/39)和0(0/39),Z=-5.11,P=0.000;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1.4%(15/21)和16.7%(8/48),x^2=19.710,p=-0.000;完全应答率分别为23.8%(5/21)和6.2%(3/48),部分应答率分别为52.4%(11/21)和18.8%(9/48),Z=-4.84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S1在预测干扰素的早期应答中阳性预测值为71.4%,阴性预测值则为83 夏国美 张振华 魏少峰 郜玉峰 张婷婷 张玲 李旭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Α 雌激素α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0年 雌激素α受体(ERα)是雌激素发挥作用的关键,ERα存在基因多态性,目前已对ERα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易感性进行了多项研究。本文就ERα基因的多态性位点PvuII、XbaI、T29C、A252966G及其与疾病相关性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夏淑林 张振华 李旭关键词:雌激素受体 基因 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和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 2010年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CHB)IFN疗效的因素很多,宿主免疫遗传背景的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最近关于基因多态性和CHB患者IFN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此文就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张礼周 张振华 李旭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 基因多态性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43例HBeAg阳性和18例HBeAg阴性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4周和48周时的疗效。结果在治疗24周时,HBeAg阳性组HBV DNA转阴15例(34.9%)4,8周时转阴28例(65.1%),而HBeAg阴性组分别转阴15例(83.3%)和17例(94.4%,P=0.001和0.018);两组在24周和48周时ALT复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713和0.138);在34例HBV DNA定量>107copies/ml与27例HBV DNA定量<107copies/ml两组中,治疗24周时,HBV DNA转阴例数分别为11例(32%)和19例(70%,P=0.03),治疗48周时,则分别为23例(68%)和22例(81%,P=0.22)。结论本研究提示恩替卡韦治疗CHB有很好的抗病毒活性。 夏淑林 张振华 叶珺 李旭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疗效 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和3A4基因多态性及其功能意义 被引量:4 2011年 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CYP2C9)和P450同工酶3A4(CYP3A4)是人类肝脏中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催化超过60%的临床常用药物。CYP2C9和CYP3A4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到目前为止发现并命名的有CYP2C9*1~*30和CYP3A4*1-*19。此文从基因结构、突变等位基因、与药物代谢的关系、与HBV感染和抗病毒药物关系及其功能意义等方面综述了两种基因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李筠竹 张振华 李旭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YP2C9 CYP3A4 基因多态性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区参照序列的建立及变异分析 被引量:1 2010年 2009年3月开始全球暴发了新型H1N1流感,这是继1918年、1977—1978年之后国际上第3次H1N1流感暴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极易发生基因变异,当变异较大时出现抗原漂移或抗原转变,不同患者来源的病毒株基因序列也具有差异性。本研究采用多病毒株序列比对发热方法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区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确定参照序列,有利于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及检测,同时为引物设计提供合适模板,减少由于引物设计偏差而导致假阴性结果。 张振华 金蕾 胡先玮 都鹏飞 李旭关键词:基因变异分析 流感病毒 甲型 HA 流感暴发 引物设计 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外周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滴度的变化,并探讨其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方法对72例选择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访48周,在治疗0、12、24、48周收集患者的血清,定量检测HBsAg、HBeAg、HBV DNA、ALT水平。结果基线ALT、HBeAg水平与治疗应答相关。治疗12、24周时HBsAg<4.33、4.07(lg IU/ml),下降率>65%、47%,治疗12、24周时HBeAg<2.38、0.87(lg S/CO),下降率>71%、95%预测治疗48时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敏感性、特异性高(均有P<0.05)。结论 IFN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时,动态监测HBsAg、HBeAg的水平变化能作为预测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良好指标。 袁敏 张振华 张礼周 张黄醒 王长泰 李旭 尹华发关键词:干扰素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