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611801-3)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唐烽王自强高林志刘鹏举尹崇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化石
  • 3篇地层
  • 3篇地层对比
  • 3篇地层序列
  • 3篇新元古代
  • 3篇元古代
  • 3篇生物地层
  • 3篇生物地层序列
  • 3篇生物群
  • 3篇宏体化石
  • 3篇层序
  • 2篇动物化
  • 2篇动物化石
  • 2篇陡山沱组
  • 2篇庙河生物群
  • 2篇华南新元古代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动物
  • 1篇岩相
  • 1篇岩相古地理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篇唐烽
  • 5篇尹崇玉
  • 4篇高林志
  • 4篇王自强
  • 3篇刘鹏举
  • 2篇陈寿铭

传媒

  • 2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7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华南伊迪卡拉纪的栉水母动物——“八臂仙母虫”(英文)
Some phosphatized spheroidal remains in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South China,have been interpreted a...
唐烽尹崇玉BENGTSON Stefan刘鹏举王自强陈寿铭高林志
文献传递
华南伊迪卡拉纪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分布及意义被引量:10
2009年
伊迪卡拉纪(635—542,Ma)是前寒武纪全球大规模末次冰期(Marinoan)结束后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一段重要的地质时期,由于受到新元古代气候和环境剧变的影响,真核生物乃至多细胞生物迅速演化、分异,出现显著的适应辐射。中国华南的伊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及其相当地层代表着这一特殊地史时段的沉积,地层记录完整,岩相环境多样,化石产出丰富,是深入研究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地层划分及全球对比、探讨早期多细胞生物起源和辐射的理想地区之一。其中,扬子台地边缘相地层中出露丰富的宏体化石材料,分异显著,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近年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南宏体化石群中也含有澳洲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作者总结了前人关于华南伊迪卡拉纪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云南"江川生物群"的宏体化石;简要记述了华南伊迪卡拉系中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若干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位置及其宏体化石组合特征,据此提出了华南伊迪卡拉纪丰富多样的宏体生物群基本发育在扬子台地边缘碎屑岩至碳酸盐岩相的过渡带和斜坡带;各生物群宏体化石的组合面貌受沉积微相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宏体化石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不仅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比如:多细胞藻类和后生动物普遍开始出现多样化发展,为寒武纪生命的演化辐射奠定了生态基础;而且在华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浅海生态系统,以浮游和底栖真核藻类为主的海洋初级生产者大量繁盛,尤其是丰富的多细胞藻类可能成为前寒武纪末期至寒武纪早期主要的生烃植物类群。
唐烽高林志王自强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古生态
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生物地层序列被引量:9
2009年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出露最为完整、连续的地区,特别是华北克拉通东缘连续出露了新元古代自老至新的全部地层,是对比和衔接中国南、北方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关键地区。在该地区所发现和建立的宏体化石群——"龙凤山生物群"、"辽南生物群"和"淮南生物群"可能是新元古代"南华大冰期"前后较为独特的生物群落,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归属于多细胞后生动物和多细胞藻类,是地球早期生命景观的重要代表。因此,对这些新元古代早期生物群的研究将可能揭示比陡山沱期更早的多细胞后生动植物的演化面貌,在演化生物学上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地调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的新元古代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本文综合现有资料,详细记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燕山地区和辽南、徐淮地区)含宏体化石的新元古代地层及其宏体化石特征、组合面貌和生物地层序列。同时,依据宏体化石记录,探讨了中国新元古代地层的对比问题。
唐烽尹崇玉高林志刘鹏举王自强陈寿铭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生物地层序列地层对比
华南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特征及生物地层序列被引量:7
2009年
华南的新元古代地层(780~542 Ma)保存有许多经典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宏体化石记录,一直是我国新元古代,特别是南华系和震旦(伊迪卡拉)系地层对比的标准区域。本项研究重新考察了部分重要的标准剖面和化石点,重点采集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云南"江川生物群",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的宏体化石,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成了最新的研究进展,综合记录了华南晚新元古代地层中的宏体化石特征,组合面貌,据此提出了华南晚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序列。宏体化石的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多细胞的宏观后生动、植物普遍出现了组织分化,器官形成和发育创新,以及生物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复杂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震旦(伊迪卡拉)纪的三个宏体化石组合为代表:(1)Anhuiphyton—Thallophyca—Paramecia宏体藻类化石组合,(2)Enteromorphites—Doushantuophyton—Eoandromeda—Sinospongia宏体化石组合,(3)Paracharnia—Gaojiashania—Cloudina—Longfengshania宏体化石组合。由于华南震旦纪宏体化石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与国外末次冰期后大量出现的伊迪卡拉型生物群(阿瓦隆生物群,庞德/白海生物群和纳马生物群)如何对比,还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的南、北方对比问题。
唐烽尹崇玉刘鹏举高林志王自强
关键词: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序列地层对比
最早的栉水母动物化石——华南伊迪卡拉纪的“八臂仙母虫”被引量:10
2009年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中发现一个与"庙河生物群"相似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其中包含一个盘状的宏体化石新类型——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Tang et al.2008),具有八条螺旋状辐射的旋臂,封闭在一个包膜内。这种八辐射结构在八射珊瑚和栉水母动物中都可见到,但同时具有的螺旋特性与现生的所有类群都无法对比。在贵州陡山沱组的"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的球状胚胎化石同样具有螺旋性状,尽管还没有直接的个体发育证据,但我们认为新属种可能代表这些螺旋状胚胎化石的成年实体化石。最新报道的南澳大利亚Rawnsley石英岩层中也发现相似的印痕化石,被归为同一类别,表明华南的"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生物群"时代相当。翁会化石库中少量出露的三辐射化石与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Albumares和Anfesta可以对比。新发现的倾斜保存的八臂仙母虫化石和碳质条带呈子午线状排列的核桃状化石,可能是该类化石归属栉水母类的有力证据,这一发现推测可将栉水母类的最早化石记录从"澄江生物群"的早寒武世推前大约3千万年。
唐烽尹崇玉Stefan Bengtson刘鹏举王自强陈寿铭高林志
关键词:陡山沱组庙河生物群
最早的栉水母动物化石——华南伊迪卡拉纪的“八臂仙母虫”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
唐烽尹崇玉Stefan Bengtson刘鹏举王自强陈寿铭高林志
关键词:陡山沱组庙河生物群
文献传递
华南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特征及生物地层序列
华南的新元古代地层(780
唐烽尹崇玉刘鹏举高林志王自强
关键词: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序列地层对比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