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987)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2
- 相关作者:窦科峰金成刘杰徐伟华张福琴更多>>
- 相关机构: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肝癌HepG2和Huh-7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具有生物活性并可控制释放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肝癌HepG2和Huh-7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单乳溶媒挥发法制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装载的紫杉醇纳米粒。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率和模拟体外药物释放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粒度分析仪检测纳米粒粒径。肝癌HepG2和Huh-7细胞与紫杉醇纳米粒共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紫杉醇纳米粒呈光滑球形,平均粒径216 nm,包封率87.4%,载药率1.79%,模拟体外释药曲线示早期呈爆发释放,随后为缓慢持续释放。紫杉醇纳米粒作用后肝癌细胞出现固缩、崩解、坏死等损伤性改变。紫杉醇纳米粒组给药后1、2、3、5 d,HepG2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6.6±5.1)%、(57.3±4.9)%、(29.7±4.4)%、(7.2±2.0)%,空白纳米粒组分别为(94.3±6.8)%、(91.0±6.6)%、(90.7±5.6)%、(87.4±5.7)%;Huh-7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2.1±8.0)%、(63.5±5.6)%、(40.2±3.9)%、(11.4±3.6)%,空白纳米粒组分别为(93.5±7.7)%、(92.5±6.8)%、(89.0±6.2)%、(86.1±6.5)%;紫杉醇纳米粒作用的细胞存活率较相应空白纳米粒组降低(均P<0.05),且紫杉醇纳米粒作用时间越长细胞存活率降低越显著(均P<0.05)。结论紫杉醇纳米粒可在体外以可控的方式对肝癌HepG2和Huh-7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为抗肝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剂型。
- 金成白玲
- 关键词:纳米粒紫杉醇肝肿瘤药物释放
- 靶向肝癌的多柔比星偶联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表征及对肝癌HepG2细胞和Huh7细胞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制备的具有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肝癌双重作用的多柔比星(DOX)偶联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的表征和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化学方法共价偶联DOX和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PLGA-PEG)嵌段共聚物,合成DOX-PLGA-PEG,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和磁共振法验证酰胺键是否形成。利用透析法,在水相中自组装形成DOX-PLGA-PEG纳米胶束。通过物理吸附法,将肝癌特异性抗体HAb18 F(ab')2修饰至DOX-PLGA-PEG胶束,即靶向胶束。采用动态光散射法,使用粒度分析仪研究纳米胶束粒径大小及分散范围。扫描电镜观察胶束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OX-PLGA-PEG胶束或靶向胶束载药率、包封率,并行模拟体外释药实验。相差显微镜下观察2 mg/ml DOX-PLGA-PEG胶束或靶向胶束作用后肝癌HepG2和Huh7细胞形态变化;应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1 mg/ml DOX-PLGA-PEG胶束或靶向胶束作用后细胞存活情况。结果应用红外光谱观察到在波数1575 cm-1处出现一波峰,符合酰胺键波峰的位置,即酰胺键连接DOX的伯胺基和PLGA-PEG的末端羟基后合成DOX-PLGA-PEG。DOX-PLGA-PEG胶束和靶向胶束的粒径分别为(55.0±6.3)nm和(87.6±9.3)nm,多分散指数分别为0.098和0.142。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纳米胶束呈圆球形,表面平滑。DOX-PLGA-PEG胶束和靶向胶束的载药率分别为(2.4±0.2)%和(2.2±1.9)%,包封率分别为(91.7±5.3)%和(87.5±4.8)%。DOX-PLGA-PEG胶束和靶向胶束的模拟体外释药曲线呈双相:在爆发释放之后为缓慢释放,5 d内DOX释药率约为30%,6 h内释药率为25%。2 mg/ml DOX-PLGA-PEG胶束或靶向胶束作用后,肝癌HepG2和Huh7细胞形态均发生损伤性改变,部分细胞死亡,克隆形成能力降低;靶向胶束较DOX-PLGA-PEG胶束作用明显。1 mg/ml DOX-PLGA-PEG胶束和靶向胶束作用后,HepG2和Huh7细胞存活率均随时间下降,且靶向胶束较DOX-PLGA-PEG胶束效果明显(均P<0.05)。DOX-PLGA-PEG胶束和靶向胶束对
- 白玲金成王双全
- 关键词:多柔比星药物释放系统
- 肝血管瘤外科治疗进展被引量:20
- 2013年
- 肝血管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治疗上以手术为主的多种方法并存。由于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较少,目前肝血管瘤手术指征、时机和术式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论。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主要介绍肝血管瘤的诊断、治疗现状和进展,旨在为肝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提供依据。
- 窦科峰金成
- 关键词:肝肿瘤肝血管瘤
- 靶向肝癌干细胞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肝癌Huh-7和HepG2细胞作用的研究
- 2021年
- 目的探讨靶向肝癌干细胞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肝癌HepG2细胞(CD133阳性亚群占8%)和Huh-7细胞(CD133阳性亚群占65%)的效果。方法应用单乳溶媒挥发法制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装载的紫杉醇纳米粒,采用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交联法制备由抗CD133抗体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粒,即靶向纳米粒。检测纳米粒的表征及理化特性(包封率和载药率、粒度分布、形态、体外释放)。将肝癌Huh-7和HepG2细胞与紫杉醇纳米粒或靶向纳米粒共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癌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和累积,并检测CD133阳性细胞比例,应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细胞存活情况。结果扫描电镜检测显示,靶向纳米粒的粒径为(429.26±41.53)nm,Zeta电位为-11.2 mV,具有球形形态和较高的包封率[(87.53±5.90)%]。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37 ℃时,Huh-7细胞靶向纳米粒组的荧光强度较紫杉醇纳米粒组荧光强度高(13 397±720比6 898±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 ℃时,HepG2细胞紫杉醇纳米粒和靶向纳米粒组间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899±343比8 432±516,P>0.05)。Huh-7细胞靶向纳米粒组CD133阳性细胞比例较紫杉醇纳米粒组低[(15.7±2.6)%比(54.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08);HepG2细胞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靶向纳米粒作用后,各时间点Huh-7细胞存活率低于紫杉醇纳米粒作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P=0.009);紫杉醇纳米粒和靶向纳米粒作用后,HepG2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P=0.142)。结论制备的靶向肝癌干细胞的纳米粒对肝癌Huh-7细胞有良好抑制作用。
- 金成王双全白玲
-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分子靶向治疗
- 依他硝唑和紫杉醇对肝癌H22荷瘤小鼠放射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依他硝唑和紫杉醇对肝癌H22荷瘤小鼠的协同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在BALB/c小鼠背部接种肝癌H22细胞,构建移植瘤动物模型。其中40只荷瘤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各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依他硝唑(200 mg/kg)、紫杉醇(1 mg/kg)及二药联合,给药2 h后,脱臼处死小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小鼠血液和肿瘤组织内药物含量。取65只荷瘤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S无照射组、PBS照射组、依他硝唑照射组、紫杉醇照射组及联合给药照射组,每组13只,依据分组情况给药,照射组小鼠于给药2 h后接受60Co源照射;各组取10只,于不同时间点观察小鼠存活情况,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照射后第180天脱臼处死仍存活小鼠;各组另外3只于照射2 d后处死,取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乏氧诱导因子1(HIF-1)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给药2 h后,单独给药组和联合给药组间小鼠血液和肿瘤组织内依他硝唑和紫杉醇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液依他硝唑:(55.5±4.7)μg/ml比(50.7±5.2)μg/ml;肿瘤内依他硝唑:(31.2±3.5)μg/g比(33.6±5.4)μg/g;血液紫杉醇:(316.9±9.6)μg/ml比(289.5±10.3)μg/ml;肿瘤内紫杉醇:(161.7±7.2)μg/g比(181.3±11.6)μg/g;均P>0.05]。自接受照射后第10天开始的40 d内,各时间点照射组较未照射组小鼠体质量下降明显(均P<0.05),给药组之间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照射后第40天,PBS照射组、依他硝唑照射组、紫杉醇照射组和联合给药照射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19.2%、33.9%、48.7%和61.6%,照射后第180天,PBS无照射组、PBS照射组、依他硝唑照射组、紫杉醇照射组及联合给药照射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0、0、0、12.5%和25.0%,中位存活时间分别为30.2、54.7、55.6、83.4、102.8 d。照射2 d后,PBS照射组�
- 金成白玲姜源
- 关键词:小鼠紫杉醇辐射耐受性
-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被引量:2
- 2011年
- 背景:医用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的新型载体,目前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研究的重点。目的:构建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负载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的载药纳米粒。方法: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并计算成球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5-氟尿嘧啶载药量、包封率,并对体外释药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纳米粒呈球性,平均粒径为(186±14)nm,成球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0.8%、6.6%、28.1%,体外释药有突释现象,24h内5-氟尿嘧啶累积释药量达36.2%,10d达83.6%。提示成功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其具有缓释效应。
- 徐伟华刘杰金成张福琴窦科峰
- 关键词: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5-氟尿嘧啶纳米粒体外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