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KS066)
-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2
- 相关作者:熊英黄波陈刚李燚余湛宁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武汉轻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意蕴论略
- 2012年
- 在信仰危机的现实困境下,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意蕴,领会其在真理追求、价值实现、个人发展方面的丰富内涵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命题,揭示了其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下人的物化倾向及社会伦理乱象,映射出人的精神需求的实际勃发及信仰的自觉。根植于人本前提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信仰主体需要体认、伦理内化、心理整合机制的有机统一。
- 熊英余湛宁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人为本
- 道德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论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结合治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语境来辨析各种歧义、理解道德治理的内涵十分必要。道德治理的效度和成败与其合法性直接相关,公众对道德治理保障自由与责任的正当性的价值认同构成其合法性基础,政府系统的积极贯彻及舆论监督、道德教育、制度规范、法律制裁等综合性长效机制是其有效性的保障。道德治理的有效性建立于合法性基础之上,有效性的累积反过来又强化了合法性基础。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相辅相成,统一于"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之中。
- 熊英
- 关键词:道德治理合法性有效性法律治理
- 自我欺骗问题研究——意向论vs.非意向论被引量:2
- 2016年
- 关于自我欺骗的道德心理学理论主要分为意向论和非意向论两大阵营。以戴维森为首的意向论阵营强调自欺是一种意向行为,按照一种人际间欺骗模型来认识自欺。意向论者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不同的人格系统,试图用一种非理性的心理因果性来解释自欺。以梅勒为首的非意向论者反对人际间欺骗模型,从而也反对把自欺看作一种意向行为,梅勒试图将自欺与认知心理学对接,认为自欺是由人类的认知特点造成的,而不是人自主造成的。梅勒提出偏差信念论之后,英美学界对自欺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些新的观点又各有各的问题。我们将看到,引入不同的自我知识的理论能够帮助完善以上各个理论,为解决它们的问题提供帮助。
- 马翰林陈刚
- 青年学生“佛教信仰热”调查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以湖北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为田野调查点,以管窥豹,来了解青年学生热衷佛教的动机与途径、参加夏令营前后的信仰变化、个人信仰与社会适应等基本状况。在深入调研青年学生"佛教信仰热"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传统、内在需要等主客观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社会风气、加强组织引导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加强宗教管理、以中国梦凝聚力量来引导青年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以及审慎处理青年党团员"信佛入教"问题等对策与建议。
- 熊英黄波
- 关键词:青年学生
- 罗尔斯道德建构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
- 2016年
- 罗尔斯的道德建构主义是一种同时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基本理论方法,强调主体在一定的理性程序和必要的初始条件下建构出伦理规范,伦理规范是结果的实现而不是演绎前提。这意味着道德建构主义降低了实在论的知识论的完备性的伦理学地位。道德建构主义认为道德规范应该是绝对命令程序的建构结果,这个建构程序之所以能够实现,则是因为人作为建构主体的特殊的形而上学特征——反思性。反思性在此处表现出心灵自反性、自设目的性、绝对自发性以及活力精神性的统合,从而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既是概念论的又是德国观念论的。建构主义的核心也即反思性的核心体现在康德对理性事实的论述中。理性事实通过类似于科学性的表征方法,试图实现观念性与活力精神性的统合。
- 马翰林李燚
- 关键词:观念论概念论
-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史论被引量:2
- 2012年
- 从中国青年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追寻百年来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轨迹,探索其内在规律: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唤醒新青年信仰自觉,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青年、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是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历史;展望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将成为必然。
- 熊英
- 关键词: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
- 青年宗教信仰心理及其引导
- 2015年
- 随着青年宗教热持续升温,宗教追随者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青年对宗教所抱有的"不可信、无认知兴趣,或可信、文化兴趣浓,确信、渴望坚信,坚信、义无反顾"等信仰心态,与其"求安慰与归属感、求知欲与好奇心、求真理与超越、遵从家庭传统"等心理动因内在关联。对青年宗教信仰心理的剖析,有助于找到可行的实践方式——普及宗教知识、加强价值引导、提供心理支持、优化社会环境,引导青年宗教心理健康发展。
- 熊英
- 关键词:心理动因宗教异化
- “法治中国”的主体信仰维度被引量:10
- 2013年
- 没有信仰的法治,会因失去热情和动力而成僵死的制度化模式。对法治、法律的信仰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心理基础、精神动力。"法治中国"昭示着中国走向法治精神信仰的社会凝聚;法律信仰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支撑与核心;立足我国文化传统和法治不力现实,重建社会道德信仰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着力点和基础工程。道德信仰、法律信仰、法治信仰的建立,是"法治中国"得以实现的主体基础、精神保障和根本途径。
- 熊英
- 关键词:法治中国法治信仰法律信仰儒家伦理道德道德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