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作品数:4,611 被引量:14,879H指数:44
相关作者:何中华刘森林宋全成王忠武林聚任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158篇期刊文章
  • 2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35篇哲学宗教
  • 743篇经济管理
  • 670篇社会学
  • 435篇政治法律
  • 376篇文化科学
  • 170篇历史地理
  • 83篇自然科学总论
  • 67篇文学
  • 45篇医药卫生
  • 23篇语言文字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艺术
  • 8篇农业科学
  • 7篇天文地球
  • 6篇建筑科学
  • 6篇理学
  • 4篇生物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42篇哲学
  • 345篇社会
  • 260篇主义
  • 250篇文化
  • 203篇周易
  • 148篇《周易》
  • 147篇儒家
  • 135篇道德
  • 121篇伦理
  • 112篇儒学
  • 109篇政治
  • 96篇宗教
  • 91篇社会主义
  • 80篇农村
  • 78篇孔子
  • 77篇教育
  • 74篇社会工作
  • 74篇社会学
  • 72篇唯物
  • 68篇易传

机构

  • 4,371篇山东大学
  • 27篇山东青年政治...
  • 25篇复旦大学
  • 20篇北京大学
  • 19篇中国人民大学
  • 17篇济南大学
  • 16篇曲阜师范大学
  • 15篇山东建筑大学
  • 14篇山东社会科学...
  • 14篇山东师范大学
  • 12篇南京大学
  • 12篇中山大学
  • 10篇清华大学
  • 10篇南通大学
  • 9篇烟台大学
  • 9篇潍坊学院
  • 8篇山东财经大学
  • 8篇山东省委党校
  • 8篇山东管理学院
  • 7篇南开大学

作者

  • 247篇何中华
  • 117篇王忠武
  • 86篇宋全成
  • 82篇林聚任
  • 68篇姜涌
  • 63篇刘森林
  • 58篇沈顺福
  • 58篇王新春
  • 56篇林忠军
  • 55篇陈坚
  • 54篇陈治国
  • 54篇邹广文
  • 53篇傅永军
  • 52篇鲁鹏
  • 50篇吴忠民
  • 48篇蔡德贵
  • 47篇谢文郁
  • 45篇刘大钧
  • 45篇颜炳罡
  • 39篇丁原明

传媒

  • 378篇周易研究
  • 172篇山东大学学报...
  • 165篇山东社会科学
  • 137篇东岳论丛
  • 123篇文史哲
  • 92篇哲学研究
  • 74篇理论学刊
  • 62篇哲学动态
  • 51篇孔子研究
  • 47篇中共济南市委...
  • 44篇管子学刊
  • 43篇民俗研究
  • 40篇天津社会科学
  • 38篇中国哲学史
  • 34篇世界哲学
  • 32篇齐鲁学刊
  • 30篇现代哲学
  • 30篇山东省农业管...
  • 29篇中州学刊
  • 25篇社会科学

年份

  • 116篇2024
  • 159篇2023
  • 127篇2022
  • 138篇2021
  • 138篇2020
  • 158篇2019
  • 171篇2018
  • 165篇2017
  • 174篇2016
  • 219篇2015
  • 161篇2014
  • 205篇2013
  • 176篇2012
  • 184篇2011
  • 177篇2010
  • 167篇2009
  • 178篇2008
  • 189篇2007
  • 179篇2006
  • 154篇2005
4,6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家庭治疗模式在个别化青少年中的应用——基于一项个案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系统家庭治疗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文章采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用系统家庭治疗的方法为一位青少年提供个案服务,在治疗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并提出该模式在中国本土化的应用中,还存在治疗师的角色、获取家庭信息的全面性与假设正确性的三大局限。
武志伟
关键词:系统家庭治疗青少年
人文精神与现代性被引量:2
2002年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人文精神乃是人的自我观照、自我领悟、自我理解。吊诡的是,现代性这一遮蔽和消解人文精神的力量,恰恰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文精神孕育和铸就的。标志近代肇始的最重要的文化事件,就是所谓“人的(被)发现”。它意味着问题的提问方式由“人是谁”过渡到了“人是什么”。作为“此在”的人的“在者”化,从本体论上说源于古希腊哲学的那种有缺陷的追问方式:“存在是什么?”它导致了“在的遗忘”。从“人的发现”到“人的遮蔽”,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也是西方社会和文化在现代性意义上的“人文精神”的历史命运。
何中华
关键词:人文精神启蒙
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被引量:2
2002年
孔颖达编撰的《周易正义》是唐代易学诠释学的代表作。孔疏从王弼易学基本原则出发 ,吸纳了汉易象数学方法 ,以其取象与取义相结合的鲜明特色 ,对《周易》的体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 ,对《周易》所蕴涵的原理 ,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解释。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深刻影响了唐宋时期易学和哲学的发展 ,成为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
刘玉平
关键词:孔颖达汉易王弼易学
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问题的制度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贫富差距等问题作为这一过程的伴生物正变得日益突出,而且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正确分析、认识产生这些社会矛盾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正在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任务。本期刊发的这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社会矛盾的根源问题,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张国栋
关键词:社会矛盾贫富差距
基于意图的说话者意义——兼论非自然意义理论与会话蕴含理论的关系被引量:1
2020年
说话者意义是用来解释对话双方交际效应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此Paul Grice发展出非自然意义和会话蕴含两种本质上完全不同的理论。为了解释说话者意义,非自然意义理论诉诸交际双方对意图的相互识别,会话蕴含理论则将它解释为说话者在遵守合作原则时听者所做出的语用推导。说话者意义的解释到底需不需要意图概念介入可做如下辨析:(1)从文本解读出发,阐明Grice的态度;(2)通过Weiner的"火车乘坐"反例,挑战测试会话蕴含的语境废止原则EC,并揭示会话蕴含理论在解释说话者意义时的局限性;(3)针对Blome-Tillmann挽救EC的方案给出反驳;(4)最终得出结论:会话蕴含理论和非自然意义理论体现了对话双方的不同"适应"方向,故而将两种理论兼容并蓄才是可行之道。
荣立武
关键词:非自然意义
神化体用论视域下的张载哲学被引量:5
2020年
体用论是张载哲学体系最为重要的方法论。张载的体用论思想具体展现为神化论,“一故神,两故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这种神体、化用的思想,可以说是张载哲学的总纲领。从神化体用论来看,张载思想中长期争论的虚、气关系问题也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虚气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体用关系,虚相当于神、气为化用。这种体用神化论,与玄学的有无论、佛学的色空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儒家体用论的生生活力。“神化为天之良能”,但人可以“穷神知化”“存神过化”,因此,神化论在张载思想中也体现了本体论和工夫论的合一。导源于《易传》的神化论,经张载、王夫之的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独特的神化派哲学。
翟奎凤
关键词:神化佛老
中国当代“情理学派”与“当代新儒家”——从冯友兰与熊十力的一段公案谈起
2022年
一、楔子我今天跟大家谈的是中国当代“情理学派”与“当代新儒家”,从冯友兰与熊十力的一段公案谈起。这段公案是1932年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冯友兰往访熊先生于二道桥。那时冯氏《中国哲学史》已出版。熊先生和他谈这谈那,并随时指点说“这当然是你所不赞同的”,最后又提到“你说良知是个假定。这怎么可以说是假定。良知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个呈现,这须要直下自觉,直下肯定”。冯氏木然,不置可否。
林安梧
关键词:当代新儒家冯友兰熊十力二道桥公案
东亚易学:源起、特征及发展趋向
2024年
东亚是一个地缘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东亚易学起源于中国,在东亚诸国传播之后,不断展现其发展的同步与连续性、思想方法的相似性及其本土化过程中呈现的多样化。东亚易学研究以东亚易学为研究对象,整体反思东亚易学所取得的成就,探讨东亚易学内在逻辑关系、解释方法与思想的一致性、本土化过程、发展趋向等问题。东亚易学的特点是传承与发展、一体化和多元化并存。东亚易学研究应跳出狭隘的民族意识,以更为开放的宽广视域,客观理性地对待东亚诸国易学。随着国际性学术交流互动,当今东亚易学个性化、本土化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东亚诸国易学交叉研究新格局已经形成,一体化特征日益凸显,但也存在基础研究尚未完善,宏观研究未受重视,新的研究方法有待探索等问题。这些也是东亚易学研究的重点和新方向。
林忠军
关键词:一体化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作为20世纪社会发展重大特征的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时代发展的历史前提。面对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理论上的关注与回答。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全球化的理论预设——“世界历史”思想。他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随着生产力、交往和分工的发展,各民族的“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各民族融入世界历史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并从交往角度研究世界历史问题,确立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观,这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各国发展道路,制定新的社会发展蓝图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任洁
关键词:世界历史交往
回顾与借鉴:两汉时期灾害救助研究
2016年
两汉时期虽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盛期,却处于自然灾害相对多发阶段。在了解两汉时期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对两汉时期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进行探析,并从灾前预防和灾后救助等方面论述政府采取的救灾措施。两汉时期形成的灾害救助制度,不仅维系了灾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的繁荣,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而且还为后代的防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陈仁兴
关键词:两汉时期自然灾害救灾措施社会救助
共4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