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 作品数:979 被引量:13,281H指数:55
- 相关作者:张祥建张锦华赵晓雷豆建民陈晓和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全球班轮航运网络结构特征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联合国LSBCI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被引量:12
- 2021年
- 基于2006—2019年联合国班轮运输双边连通性指数(LSBCI)矩阵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全球班轮航运网络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样本期内全球班轮航运网络密度与效率仍偏低,具有"小世界性"、自稳定性和循序渐进的结构特点;②网络由四大及其八小子群构成,在空间上呈现由均衡化小片区向非均衡化大片区转变的"小核心大边缘"特点;③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节点,其节点强度、中心性和异质性特征表现更好;④中国的节点强度、特征向量中心性和核心度逐渐位居全球首位,而节点差异性和中介中心性仍有待加强;⑤海运能力差异、双边贸易额、海运区位优势和经济规模差距将显著促进全球班轮航运网络演变,而双边互联网信息化差距和地理距离则产生显著抑制影响。最后,文章就中国国际海运发展和研究展望进行了讨论。
- 邱志萍刘镇
- 关键词:结构特征社会网络分析国际贸易
- 我国现代都市圈的发展模式、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
-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本文主要从都市圈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空间结构、增长方式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本文对中国都市圈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发展模式和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国都市圈发展的现状,指出中...
- 张祥建郭岚
-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都市圈
- 美国农业稳定的保障:常平仓与《农业调整法》被引量:1
- 2001年
- 20世纪 30年代末 ,美国农业长达 2 0年的萧条结束 ,至今保持着丰裕局面 ,奠定这个基础的制度因素之一是 1938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它的核心内容是源于中国的常平仓思想。研究表明 ,解决当前农业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制度建设经验 。
- 李超民
- 关键词:农业调整法农业
- 开展农村“三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的实践与思考
- 2021年
- 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退出“三权”,不仅满足了农民的诉求,而且过程平稳有序,达到了政策的预期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积极鼓励已进城落户、有条件的农民退出“三权”。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理论创新、支持先行地区开展试点,努力探索制度清晰、补偿合理、风险可控的“三权”退出机制,为全面推进这项改革探好路、把好脉。
- 方志权张晨王常伟楼建丽
- 关键词: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
- 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与税收政策效应被引量:105
- 2015年
- 本文构建了财政税收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及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引入财政收支冲击的RBC模型能够解释70%以上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政府支出冲击加剧中国实体经济波动,而税收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显著。(2)降低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税率都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资本和劳动的供给增加,降低劳动收入税率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增长,降低资本收入税率则起到抑制作用,调整劳动收入税率的政策效果更强。(3)资本收入税率与社会福利呈正相关和非对称性,劳动收入税率与社会福利呈负相关和非对称性,技术冲击和财政冲击的共同作用使得结构性税收调整政策的福利效应具有非对称性,两种税率的同向变动对社会福利具有放大作用,两者的反向变动对社会福利具有削弱作用。
- 黄赜琳朱保华
- 关键词:RBC模型税收政策福利效应
-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新中国农地制度的一个分析框架被引量:19
- 2019年
- 一般而言,农地可分为一般农地与城郊农地,农地制度亦包含所有制形式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两个层面上的含义。本文以一般农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两个层面"分分合合"的变迁历程。研究认为,影响决策者在所有制形式上变革的因素既包括意识形态,也包括现实因素,如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城镇化有序进行、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等,而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因素主要是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经营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所作的权衡。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农地所有制形式还是在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决策者更加注重将自身的目标与农民的诉求相结合,寻求制度变迁的均衡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推断,在当前阶段,由于农地国有或者私有与中央政府和农民的目标都不吻合,因此,农地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可能性不大,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应该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分"到"合"。
- 许庆杨青钱有飞
- 关键词:农地制度所有制形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集聚与城市产业升级——基于“人”和“地”要素的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文章在城镇化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以2006—2020年全国地级市为样本对“宽带中国”试点政策进行评价,运用交叠双重差分方法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的产业升级,但西部地区除外;(2)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升级效应提供了支持,围绕城镇化关键要素的人力资本配置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对此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中介效应显著,且受到人力资本配置的强化影响,该中介效应在中部地区的趋势不明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呈现突出的“规模偏向”特征,由此产生的“虹吸效应”挤压了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依托城镇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空间。文章结论为发现中国转型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并为新趋势下由产业升级的空间失衡和城镇化“功能鸿沟”可能造成的区域差距扩大给予了政策启示。
- 胡彬王媛媛
- 关键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改革开放制度变革特征与经济思想发展转型辨析
- 2021年
- 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间经历了几次发展转型。这种发展转型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社会实践对经济思想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思想学术形态的发展演进在相当程度上受制度、政策的引致。本文根据制度变迁演进轨迹,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改革开放准备阶段(1978—1983年),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改革阶段(1984—1991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1992—2011年),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2012年以来);并根据这一线索对各时期经济思想发展转型作出概述。
- 赵晓雷
- 关键词:经济思想
-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储蓄率的动态演化被引量:141
- 2015年
- 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不降反升,而且过去30多年区域储蓄率的变化与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差异,这些都与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提出的老年人口负担理论不符。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寿命与负担效应的三期世代交替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分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由寿命延长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既能解释中国储蓄率在时间上的上升趋势也能解释区域间的梯度差异,而老龄人口负担上升并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明显的负效应,也对储蓄率在时间和区域间的变化均没有解释力。运用实证模型的结果,本文还对2015~2050年中国区域储蓄率的走势进行了预测,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寿命延长带来的正效应会相对减弱而老年负担效应会增强,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净效应发生正负转换。在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东部和中部储蓄率从2015年开始快速下降,西部储蓄率到2030年左右也会迎来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点,最终各区域间储蓄率的梯度差异会缩小并发生反转。
- 汪伟艾春荣
-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国民储蓄率
- 中国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和现状及储备的战略构想被引量:4
- 2010年
- 从中国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及其现状出发,以相关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森林资源储备问题。认为森林资源储备的实质是森林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动态的均衡配置过程,是一种在时空尺度上的森林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森林资源的储备不仅是数量(规模)的储备,还应包括质量的储备,并将其划分为生态性森林资源的储备和经济性森林资源的储备。认为森林资源储备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一种"前沿森林"状态。提出森林资源储备的主体应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个人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主体。同时,应该建立国家森林资源储备制度,包括制定森林资源储备法案,设立森林资源储备的专项基金等,来保障森林资源储备的有效实施。
- 王玉芳吴方卫
- 关键词: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