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 作品数:4,341 被引量:12,472H指数:28
- 相关作者:赵国强王中全张钦宪王丽萍杜英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 FNC对动物移植性肿瘤肝癌H22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 目的 研究新型抗肿瘤化合物2'-氟-4'-叠氮-核苷类似物(FNC)对H22移植性实体瘤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 用换代第7~8d的H22细胞接种子KM小鼠右腋...
- 刘素娜张晶敏张艳江金花王宁王庆端
- 关键词:肝癌H22细胞周期蛋白RB
- UGT1A1~* 6和~*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UGT1A*6和*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癌症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通过直接测序法分析85例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肺癌或消化道肿瘤等患者的UGT1A1*6和*28基因型。同时观察应用伊立替康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85例患者中,UGT1A1*6野生型G/G有46例(54.1%),杂合突变型G/A有30例(35.3%),纯合突变型A/A有9例(10.6%);UGT1A1*28野生型TA6/6有64例(75.3%),杂合突变型TA6/7有19例(22.4%),纯合突变型TA7/7有2例(2.3%)。85例肿瘤患者中,*6突变型(G/A和A/A)可以增加发生3级以上腹泻(12.8%vs 2.2%,P<0.05)的风险;UGT1A1*6和*288突变型个体,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P>0.05)、白细胞减少(P>0.05)等的发生率与野生型相比有升高趋势。结论中国患者中UGT1A1*28突变分布频率较低,而UGT1A1*6突变分布频率较高;UGT1A1*6基因突变可以显著增加患者发生3级以上腹泻的风险,而*6或*28突变型个体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 张睿喆闫良刘晓嘉张磊袁文华张贝贝张蓓宋敏张明智张莉蓉
- 关键词:伊立替康基因多态性UGT1A1个体化用药
- 拉克替醇和婴儿双歧杆菌对便秘大鼠AQP3及ICC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拉克替醇和婴儿双歧杆菌改善大鼠便秘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结肠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6只为对照组,其余大鼠连续5d给予洛哌丁胺灌胃建立便秘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拉克替醇组、婴儿双歧杆菌组、联合组。连续治疗7d,测定大鼠摄食量、摄水量、体重、粪便含水量及小肠推进率。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f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含量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结肠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速激肽受体1(neurokinin-1 receptor,NK-1)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结肠AQP3、ICC蛋白和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的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血清中VIP、SP含量均增加,结肠中PKA、NK-1 mRNA的表达量提高,AQP3、ICC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也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效果最为明显,拉克替醇组次之,婴儿双歧杆菌组效果欠佳。结论拉克替醇和婴儿双歧杆菌能够提高大鼠血清中SP和VIP的含量,SP可以与ICC表面的NK-1受体相结合,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加快肠道蠕动,利于粪便排出。VIP亦可通过cAMP—PKA途径增强AQP3 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肠道内水分吸收,软化粪便,改善便秘。
- 丁一芮郑鹏远李付广黄煌白利梅刘思濛
- 关键词:便秘拉克替醇婴儿双歧杆菌水通道蛋白3CAJAL间质细胞
- 胸苷磷酸化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肿瘤最主要的特征是肿瘤细胞的失控生长,异常增生的肿瘤细胞将导致耗氧量增多,造成肿瘤内缺氧微环境的形成。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低氧是所有实体肿瘤的特征,它与肿瘤的侵袭、血管生成及化疗耐药有关,
- 王福安龚富山杨淑改李惠翔
- 关键词:胸苷磷酸化酶肿瘤
- 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中HSP70多肽复合物的分离与纯化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肺腺癌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多肽复合物分离及纯化的方法。方法:采用裂解液裂解、超声破碎、ConA Sepharose亲和层析、ADP agarose亲和层析结合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方法,从体外培养的热休克(43℃)处理后的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中分离纯化HSP70多肽复合物,通过SDS PAGE电泳、Western blot检测获得蛋白。结果:获得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0000,能与抗HSP70特异单抗结合。结论:采用ConA Sepharose亲和层析、ADP agarose亲和层析结合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从肺腺癌细胞株A549中可获得高纯度的HSP70多肽复合物,为进一步研究以HSP70多肽复合物为基础的肺癌免疫治疗提供了依据。
- 王允杨继要张慧珍吴逸明
- 关键词:肺腺癌细胞株热休克蛋白70蛋白纯化
- 先天性肌强直家系24例临床分析
- 2006年
- 张博爱王海珍李增富郑红
- 关键词:先天性肌强直家系
- Caveolin-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生物学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Caveolin-1蛋白在人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2例大肠癌、27例腺瘤及22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Caveolin-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Caveolin-1蛋白在大肠癌、腺瘤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为29.35%、59.26%和86.36%。Caveolin-1蛋白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在有无远处转移的比较中显示Caveolin-1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aveolin-1蛋白在癌旁正常黏膜、腺瘤及癌组织中呈渐进性低表达,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在大肠癌的恶性演进和转移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能作为大肠癌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
- 邢鑫王贵吉王留兴樊青霞裴迎新倪晨智
- 关键词:窖蛋白-1大肠癌免疫组化
- 巴戟天寡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观察巴戟天寡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阳性药物地奥心血康对照组和巴戟天寡糖0.7、1.4及2.8g/(kg.d)给药组,每日给予相应剂量的巴戟天寡糖及地奥心血康药液灌胃,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共7d。末次给药1h后,各组动物均接受开胸,除假手术组不结扎外,其他各组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90min。观察6组大鼠的心律失常评分、心肌损伤及梗死面积、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等的变化。结果:6组大鼠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心律失常评分、心肌损伤面积和梗死面积及心肌组织中SOD、CAT、GSH-Px和MDA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017、284.667、2589.641、1885.223、64.061、403.713、36.586和45.934,P均<0.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巴戟天寡糖1.4、2.8g/(kg.d)给药组心律失常评分降低,心肌损伤及梗死面积缩小,心肌组织中SOD、CAT和GSH-Px酶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巴戟天寡糖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心肌抗氧化酶活性及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 汪宝军付润芳岳云霄于爽胡香杰冯国清
- 关键词:巴戟天寡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自由基
- 基因治疗的发展及其伦理反思被引量:4
- 2017年
- CRISPR/Cas9技术自发现以来,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短周期、操作方便等特点为基因治疗开启了新的时代。2015年黄军就首次利用该技术对人类胚胎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基因治疗发展的近50年来,伦理讨论从未停止。通过回顾基因治疗的发展历程,分析基因治疗中引起伦理争议的几个焦点问题,如安全有效性、公平性、权利、利益导向等,并提出基因治疗与伦理并非对立双方,不可分割看待,其发展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和技术规范,并用生命伦理原则指导基因治疗。
- 司琪蔡奥捷程晓寒何美颉孔祥东
- 关键词:基因治疗
- 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位置分布特点
- 2018年
-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颈部各区转移淋巴结位置的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00例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增强CT模拟扫描、病理诊断确诊,参照RTOG分区指南对患者颈部各区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同期选择1例N0期鼻咽癌患者作为对照,将200例鼻咽癌患者中发生V区后缘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图像定位于N0期患者CT图像上,分析各区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性。结果 200例鼻咽癌患者中有178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89. 0%。各区转移率:Ⅱb(75. 0%)、Ⅶa(60. 0%)、Ⅱa(59. 0%)、Ⅲ(42.. 0%)、Ⅴa(22. 0%)、Ⅳa (13. 0%)。转移率较低区域:Ⅴb(5. 0%)、Ⅰb(4. 0%)、Ⅳb(2. 0%)、Ⅴc(1. 5%)、Ⅶb(1. 0%)、Ⅷ(0. 5%)。Ⅳb区发生4例淋巴结转移,同时伴有Ⅳa区转移;Ⅴc区发生3例淋巴结转移,同时伴有Ⅴb区淋巴结转移;Ⅶb区发生2例淋巴结转移,同时伴有咽后淋巴结转移;Ⅷ区发生1例淋巴结转移,同时伴有Ⅱ、Ⅲ区淋巴结转移。未发生Ⅱ区淋巴结转移的4例(2. 0%)患者出现Ⅲ区转移;未发生Ⅲ区淋巴结转移的3例(1. 5%)患者出现Ⅱ区和Ⅳ区转移;未发生Ⅱ区淋巴结转移的1例(0. 5%)患者出现Ⅲ、Ⅴ区转移;未发生Ⅴa区淋巴结转移的1例(0. 5%)患者出现Ⅴb区转移。200例鼻咽癌患者中10例(5. 0%)患者发生Ⅴ区后缘淋巴结转移,双侧均出现淋巴结转移1例,其中最短直径不小于10 mm的淋巴结15枚(左侧6枚、右侧9枚)。最短直径不小于10 mm的15枚淋巴结中,短径10 mm的5枚,短径11~20 mm的8枚,短径21~30 mm的2枚。15枚淋巴结中心点距N0期鼻咽癌患者图像上斜方肌前缘平均垂直距离为(16. 32±3. 52) mm,包括:(1)距斜方肌前缘8~10 mm的淋巴结8枚;(2)距斜方肌前缘11~20 mm的淋巴结4枚;(3)距斜方肌前缘21~30 mm的淋巴结2枚;(4)距斜方肌前缘≥31 mm的淋巴结1枚。Ⅴ区后缘14枚(93. 3%)转移淋巴结中�
- 秦雪青李国文
- 关键词: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