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作品数:181 被引量:641H指数:13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6篇天文地球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青藏高原
  • 23篇青藏
  • 19篇降水
  • 15篇闪电
  • 15篇气候
  • 15篇夏季
  • 12篇台风
  • 12篇热带
  • 10篇气旋
  • 9篇气溶胶
  • 8篇气象
  • 8篇热带气旋
  • 8篇环流
  • 7篇气候变化
  • 7篇季风
  • 7篇变暖
  • 6篇雷暴
  • 6篇干旱
  • 5篇地表
  • 5篇气相互作用

机构

  • 181篇复旦大学
  • 50篇中国气象科学...
  • 31篇南京信息工程...
  • 22篇中国气象局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成都信息工程...
  • 14篇中国科学院西...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气象局广...
  • 7篇南京大学
  • 6篇珠海复旦创新...
  • 5篇兰州大学
  • 5篇上海市气象局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国防科技大学
  • 4篇河海大学
  • 4篇清华大学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北京市气象局

作者

  • 13篇郑栋
  • 9篇吕伟涛
  • 5篇姚雯
  • 5篇张阳
  • 5篇张文娟
  • 3篇游庆龙
  • 3篇陈绍东
  • 3篇颜旭
  • 3篇姚永红
  • 3篇孙秀斌
  • 3篇肖栋
  • 3篇王芳
  • 2篇邵田
  • 2篇周鑫
  • 2篇王胜
  • 2篇郄秀书
  • 2篇封国林
  • 2篇巩远发
  • 2篇张文煜
  • 2篇张玲

传媒

  • 19篇中国科学:地...
  • 12篇大气科学
  • 1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0篇高原气象
  • 10篇大气科学学报
  • 8篇地球科学进展
  • 8篇热带气象学报
  • 7篇冰川冻土
  • 7篇气象学报
  • 5篇科学通报
  • 5篇气候变化研究...
  • 4篇海洋学报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4篇干旱气象
  • 3篇气象科学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海洋通报
  • 3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9篇2024
  • 35篇2023
  • 41篇2022
  • 31篇2021
  • 29篇2020
  • 15篇2019
  • 11篇2018
1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境条件调控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与其对成云的影响
陆生植被排放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VOC)进入大气。这些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通过作为云凝结核,二次有机气溶胶可参与成云,影响气候。随着全球变暖,各种环境因素可以对植物造成胁迫,从而诱导植物VOC排放...
赵德峰; Buchholz, A.; Tillmann, R.; Kleist, E.; Wu, C.; Rubach, F.; Kiendler-Scharr, A.; Rudich, Y.; Wildt, J.; Mentel, T. F.;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二次有机气溶胶陆生植物
文献传递
基于闪电聚类方法的西北太平洋区域雷暴活动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2010—2018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观测资料,采用基于闪电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DBSCAN)建立了西北太平洋地区雷暴数据集,研究了该区域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海陆差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设定DBSCAN参数阈值的条件下,基于WWLLN闪电聚类的雷暴与天气雷达观测在时空分布和过程演变上具有一致性。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日均雷暴数为3869,雷暴的闪电密集区平均面积为557.91 km^(2),平均延展尺度为31.99 km,平均闪电频次为33 str/(h·thu)。在空间分布上,东南亚沿海地区与热带岛屿的雷暴活动最强,南海的雷暴活动强于深海。距离海岸线越近的海域其雷暴面积越大。在季节分布上,整个区域雷暴活动在夏季(6—8月)达到全年最强,南海雷暴活动6月达到峰值,而日本东部近海海域的雷暴活动则在冬季达到最强。我国内陆南方地区雷暴3月开始显著增多,雷暴平均面积达到最大,但雷暴平均闪电频次5月才达到峰值。在日变化方面,陆地雷暴活动呈现典型的单峰型特征,大部分雷暴发生在午后及傍晚。海洋雷暴日变化则较为平缓,南海具有其独特的雷暴日变化特征。
周鑫周鑫张文娟孙秀斌孙秀斌郑栋
关键词:雷暴闪电DBSCAN
NO3自由基与β-蒎烯氧化反应中高氧化度有机硝酸酯的生成
硝酸根自由基(NO3)对天然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的氧化反应被认为是夜间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有机硝酸酯(ON)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同时受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天然源BVOC 影响的区域。但是,BVO...
沈鸿儒赵德峰Iida PullinenSungah KangLuc VereeckenHendrik FuchsStephanie SchradeIsmail-Hakki AcirRalf TillmannFranz RohrerJürgen WildtAstrid Kiendler-ScharrAndreas WahnerThomas F.Mentel
关键词:二次有机气溶胶
山东省雷暴大风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统计特征被引量:10
2021年
使用MICAPS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山东省2009-2016年4-9月产生的雷暴大风以500 hPa天气系统为主进行分型,并以低层(850 hPa)中尺度天气系统和地面天气系统为辅对各型雷暴大风进行分类。然后,采用百分位数法统计分析各型雷暴大风发生时的物理诊断量,并给出各物理诊断量的临界值。结果表明:(1)基于500 hPa天气影响系统配置,山东省雷暴大风分为槽前型、槽后型和副高边缘型,再根据雷暴大风落区与850 hPa天气系统的位置关系,又分为切变线辐合类、偏南气流辐合类和偏北气流辐合类3种类型,而根据海平面气压场中天气系统与雷暴大风的位置关系,则将产生雷暴大风的地面天气系统主要归纳为6种类型。(2)将山东省划分为内陆地区和半岛地区,4-6月内陆地区雷暴大风的适用物理诊断量为850 hPa与500 hPa温差(ΔT_(850-500))、500 hPa与850 hPa风速差(ΔV_(500-850))、风暴强度指数(SSI)和大风指数(WI),半岛地区代表大气热力和动力综合特征的物理诊断量SSI和WI对雷暴大风的指示性较好。(3)7-8月山东全省,代表大气热力不稳定的物理诊断量即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抬升指数(LI)、700 hPa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Δθ_(se700-850))、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对雷暴大风有较好的指示性。(4)9月山东省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半岛地区,Δθ_(se700-850)、SSI、SWEAT和ΔV_(500-850)对雷暴大风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华雯丽杨晓霞田雪珊李恬宋嘉佳张磊
关键词:雷暴大风
热带地区雹暴的闪电活动-动力-微物理特征研究
2024年
基于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 对海南岛2021年6月24日一次雹暴过程的闪电活动和云内动力与微物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 该雹暴闪电活动以云闪为主, 占总闪的85.38%.降雹前发生的地闪以正地闪为主, 在降雹前25 min内, 正地闪频数占总地闪频数的60%, 高于一般雷暴正地闪活动比例.在雹暴成熟阶段, 上升气流出现两次增强, 而闪电频数的增加均滞后于上升气流增强的时段, 同时, 闪电频数的增加也可能与对流单体的合并有关.结合模糊逻辑判断法对云内降水粒子的识别, 计算了总闪与冰相粒子的相关系数, 其中霰和冰晶粒子与总闪相关性较高, 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83.根据闪电辐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推测该雹暴降雹前为反三极性电荷结构, 正电荷区位于约7~9.5 km(~-10 ℃至-25 ℃).
李哲张廷龙郑栋崔学林余海甘志强高涛鲍敏周方聪
关键词:雹暴双偏振雷达
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获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启示被引量:3
2021年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大气科学领域从事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的美国科学家真锅淑郎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本文通过回顾获奖成果历史背景、分析获奖意义,对本次诺贝尔奖成果做了解读,说明该成果在认识地球气候这一复杂物理系统、甄别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方面的开拓性工作以及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指出大气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推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取得开创性成果的重要原因。本文还对该领域未来发展作了展望,说明了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开展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联系的研究、跨圈层整合的地球观测系统的建立以及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是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张人禾刘哲穆穆谭言科张强
关键词:气候系统气候变化
1982-2005年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的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利用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的输出结果驱动区域气候模式WRF3.5版本进行动力降尺度模拟,评估了动力降尺度对青藏高原降水和蒸发的模拟能力,然后结合准熵平衡后向轨迹追踪法(QIBT)研究了CCSM4和WRF模拟的1982-2005年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给出了青藏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降水再循环率。结果表明:相比于驱动数据,动力降尺度模拟能更好地再现青藏高原降水和蒸发的空间分布特征;WRF模拟的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为32%,表明青藏高原降水主要来源于外部输送水汽的贡献,青藏高原南部流域表现出湿季低、干季高的季节变化特征,而青藏高原北部流域则表现出相反的季节变化特征;相比于驱动数据,WRF能够更精细地呈现青藏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青藏高原草地、灌木和稀疏植被的降水再循环率较高。
张宏文续昱高艳红
关键词:青藏高原动力降尺度WRF
1961—2019年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强降水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被引量:3
2021年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合成分析等方法对1961—2019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1个站点夏季强降水与大尺度环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青藏高原中东部强降水呈增加趋势。在强降水高值年时,青藏高原中东部水汽辐合加强,中纬度西风和热带地区东风带向极移动加强,高层辐散流场、水汽输送以及上升运动条件,共同作用导致了强降水的产生。在强降水低值年时,青藏高原中东部大部水汽异常辐散,区域内的季风水汽输送减弱,西风带和东风带均向赤道移动减弱,高层为气旋式环流异常。通过风暴轴、波作用通量和E-P通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轴偏强(偏弱)时,瞬变扰动作用加强(减弱),使得北大西洋地区高纬度西风加速(减弱),急流出口区的不稳定能量激发了欧洲西北部的异常反气旋(异常气旋),并通过Rossby波列调控季风输送,导致了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强降水的变化。
曹瑜游庆龙蔡子怡
关键词:青藏高原强降水风暴轴ROSSBY波
芳香烃光氧化生成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动力学和机理研究
近年来空气中单环芳香烃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贡献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其不仅在大气中含量丰富,而且来源众多,同时其光氧化产物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等。不同大气环境条件下,芳香烃光氧化会...
罗灏安太成
关键词:二次有机气溶胶臭氧芳香烃光氧化烟雾箱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在大气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2年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众多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大数据时代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与传统方法相比,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因其在数据的获取、传输、分析和处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大气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气象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指出了运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相结合发展智慧气象的必要性.在简要介绍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场景的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人工智能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从观测识别、数据处理、天气气候分析预报、商业行业应用四个方面总结了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从综合观测、灾害预警、气象服务三个方面介绍了物联网在大气科学领域的运用;并且进一步分析总结出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大气科学领域融合发展、应用的新趋势.
张敬林薛珂杨智鹏张峰张人禾杨杰封国林
关键词:大气科学人工智能物联网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