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南林业大学湿地学院

作品数:120 被引量:576H指数:11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8篇生物学
  • 3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5篇农业科学
  • 8篇文化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土壤
  • 18篇植物
  • 14篇湿地
  • 10篇群落
  • 9篇污染
  • 8篇滇西
  • 8篇滇西北
  • 8篇扑草净
  • 7篇重金
  • 7篇重金属
  • 6篇沼泽
  • 6篇香根草
  • 6篇沉积物
  • 5篇叶片
  • 5篇气候
  • 5篇湖滨带
  • 4篇入侵
  • 4篇若尔盖高原
  • 4篇生态风险
  • 4篇水体

机构

  • 119篇西南林业大学
  • 10篇云南农业大学
  • 5篇云南开放大学
  • 3篇贵州民族大学
  • 3篇云南省疾病预...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海南大学
  • 2篇云南财经大学
  • 2篇云南省热带作...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科技学院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作者

  • 10篇董李勤
  • 6篇王妍
  • 5篇陈国柱
  • 5篇仇玉萍
  • 4篇邓志华
  • 4篇郑毅
  • 4篇刘云根
  • 3篇孙仕仙
  • 3篇赵晓慧
  • 3篇许燕
  • 2篇刘强
  • 2篇王行
  • 2篇田昆
  • 2篇李丽萍
  • 2篇岳海涛
  • 2篇孙梅
  • 2篇邓清
  • 1篇欧朝蓉
  • 1篇高清竹
  • 1篇李朝丽

传媒

  • 16篇西南林业大学...
  • 9篇生态学杂志
  • 7篇生态学报
  • 7篇动物学杂志
  • 5篇环境科学研究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西部素质教育
  • 4篇四川动物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西部林业科学
  • 3篇亚热带水土保...
  • 3篇食品安全质量...
  • 3篇野生动物学报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广西植物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湿地科学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8篇2024
  • 9篇2023
  • 18篇2022
  • 17篇2021
  • 22篇2020
  • 30篇2019
  • 14篇2018
  • 1篇2017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扑草净胁迫下香根草叶片的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为了解香根草在扑草净胁迫下植物体内的代谢应答机制,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研究了香根草在5 mg/L扑草净胁迫下叶片中代谢产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扑草净胁迫5 d时,与对照相比,差异代谢物总量为121个;胁迫10 d时与对照和5 d相比,差异代谢物数量分别151、48个。在胁迫过程中差异代谢物下调较多的是黄酮类、生物碱和脂质,上调数量较多是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和其他类(如微生物、糖、醇类);丙酮酸、茉莉酸、五羟色胺等物质推测在抗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中茉莉酸可能在胁迫后期起到防御信号终止的作用;游离氨基酸下调的数量要高于上调的数量。从代谢通路上看,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在叶片抵御扑草净胁迫中起主要作用。
张坤孙仕仙石傲傲郑毅
关键词:香根草叶片扑草净代谢组学
湿地植物对镉和抗生素单一及复合污染物的去除机制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对镉和抗生素残留的湿地植物体内体外2条去除途径、镉-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湿地植物根系是植物去除镉的主要部位——镉在湿地植物根际微环境的迁移转化受根际分泌物有机酸、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等影响,植物体内螯合素的螯合/络合作用对镉的植物体内去除起重要影响,而植物根表铁膜是重要的植物体外螯合物,是植物根际-微生物共同体发挥去除效应的场所。湿地植物-微生物协同效应能有效去除抗生素残留污染,但抗生素残留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显著,存在产生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风险。镉和抗生素复合污染因污染物母体种类、浓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络合物行为特征,进而影响对湿地植物的毒性作用;也同时带有污染物母体的毒性特征,呈现复杂的毒性机制。相较于环境中的综合性污染现状,目前仅对少数种类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进行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我们提出湿地植物去除抗生素及其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物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殷寿延杨思林寇旭阳孙仕仙
关键词:磺胺类抗生素湿地植物人工湿地污染修复
不同放牧干扰对滇西北高原泥炭沼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为了阐明放牧过程对泥炭沼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机制,为放牧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及泥炭沼泽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滇西北高原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率、pH值、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及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而研究了放牧过程中藏猪翻拱(ZG)和牦牛践踏(JT)对泥炭沼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降低了土壤含水率、pH值、TN、TOC含量,增加了TP含量;ZG显著增加了NO-3-N含量。放牧降低了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其中ZG和JT的C/P存在显著差异(p<0.05);放牧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却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MBN/MBP),其中ZG对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显著高于JT;放牧增加了生态酶化学计量。冗余分析显示TP、含水率、容重、NO-3-N、TOC是主要影响化学计量的环境因子。MBC/MBN,MBN/MBP均与对应的生态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然而MBC/MBP呈相反趋势。C/N,C/P均与对应的生态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然而N/P与对应的生态酶活性呈负相关。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变化影响了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以及生态酶化学计量。
方昕郭雪莲郭雪莲付倩
关键词:放牧干扰泥炭沼泽
海拔变化对高原湿地优势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利用云南高原独特的立体地形和立体气候,选取滇西北代表性高原湿地纳帕海生长的世界广布植物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分别将两种植物连同其生长的土壤单元原位移至海拔逐渐降低的两处高原湿地(拉市海湿地和昆明滇池流域),分析随海拔梯度下降的区域气候条件差异对两种植物生长周期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移出地纳帕海相比,移至拉市海和滇池后,植物萌芽期的水葱和茭草叶绿素在拉市海分别增加了22.54%和11.17%,在滇池分别增加了68.77%和29.2%;叶绿素荧光参数值也均随海拔的逐渐降低而升高或降低,滇池的这些数值较拉市海分别升高或降低约1.2—3.0倍。海拔的降低促使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的最大值(PhiPSⅡ_(max))和CO_2同化速率相对应的量子产量的最大值(PhiCO_(2max))升高,拉市海分别增至13.96%和25.42%、89.87%和27.08%,滇池分别增至24.09%和46.48%、114.77%和84.33%。两种植物生长期和凋落期的这些参数变化与萌芽期相同,但生长期各项数值的增长率或下降幅度较萌芽期高且变化明显,而凋落期的增长率或下降幅度却比萌芽期低。说明两种广布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指标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表明海拔下降有利于两种广布植物光合能力的提升,但光合同化的株高生长速度却远远超过茎粗生长,这种不利影响可能导致两种广布种最终衰亡。
李晖李晖刘国栋王行孙梅王行岳海涛孙梅戴强
关键词:气候变化高原湿地优势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
云南省鸟类新记录——大红鹳被引量:1
2021年
2020年11月14日,笔者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监测时,于大桥片区三家村附近(103°16′07″E,26°42′10″N,海拔2492 m)记录到1只大型涉禽(图1),该鸟整体呈白色,侧面观察可见翅上覆羽为粉红色,停歇时可见初级飞羽为黑色;喙镰刀状,灰白色,先端为黑色;腿部为灰色,鉴定为亚成体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
孟子文肖琳娜刘强袁嵘陈南英肖良开
关键词:大红鹳鸟类新记录
滇西北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 L.)维管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被引量:4
2018年
维管结构是植物的主要物质传输结构,对植物的光合积累、生长发育、适应变化、繁殖扩散等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温度是影响维管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但过去对温度如何影响植物维管结构的研究较少涉及湿地植物。本研究以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的滇西北典型高原湿地——纳帕海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s)模拟大气增温系统,研究了其湖滨带优势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维管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对地上茎维管结构的影响较大,而对地下茎维管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大气增温显著增加了地上茎维管结构的导管和筛管数目、大小以及维管束大小,但对地上茎导管和筛管密度影响不大。与此相反,大气增温显著减小了地下茎导管和筛管大小,但这两个性状在两组增温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他地下茎维管结构性状对增温的响应不显著。年平均温度和日间平均温度是影响杉叶藻维管性状的主要因素,该两个温度变量与这些维管性状均呈正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显著影响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维管结构的传输能力,且这种影响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生理功能的改变,进而促使植物适应增温环境。
管东旭田昆王志保张依南冯春慧孙梅
关键词:维管结构
若尔盖高寒草本沼泽木里薹草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水位下降的响应被引量:4
2021年
2020年6—9月,以若尔盖高原纳勒乔沼泽水位下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为依托,在若尔盖县纳勒乔沼泽原位切割1 m×1 m原状土块,原位抬升20 cm,原位模拟水位下降20 cm,研究湿地植物木里薹草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水位下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木里薹草叶片C含量没有显著变化,N、P含量随着生长季的推移逐渐下降。水位下降后,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的变化并不一致,在生长初期、中期水位下降导致C含量增加,生长旺期无显著变化;叶片N含量对水位下降的响应为显著升高,叶片P含量则显著降低。叶片C∶N、C∶P、N∶P在整个生长季内均表现为随季节变化而上升,木里薹草的相对生长速率与叶片C∶N呈显著正相关,与C∶P和N∶P呈显著负相关。水位下降后,叶片C∶N显著降低,C∶P和N∶P显著上升,导致木里薹草的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水位下降后,叶片P含量降低是木里薹草单叶质量和比叶重下降的主要调控因子。
赵丽马骁刘宏强熊银洪郭雪莲李丽萍董李勤张昆
关键词:水位下降若尔盖高原
贵州娘娘山湿地藓类沼泽植物群落特征及优势种种间关系被引量:9
2018年
湿地植物群落的监测可为湿地公园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贵州娘娘山湿地藓类沼泽为对象,比较了金发藓沼泽与泥炭藓沼泽植物群落特征,探索了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及群落多样性构成机制。结果表明,金发藓沼泽植物群落特征显示了自然恢复的良好成效,群落组成和结构逐步恢复。金发藓与蕨的优势度具有二次曲线关系,即较低优势度的蕨(<40%)促进金发藓的生长,较高优势度的蕨(>40%)抑制金发藓的生长。蕨类植物具有光竞争优势,抑制禾草状和非禾草状植物生长,显著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非禾草状植物在植物多样性维持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湿地公园的管理中,合理控制蕨的生长有利于湿地水涵养功能和植物多样性保护。
崔海军张勇张银峰田昆肖德荣王凯郭应李龙江
关键词:泥炭藓金发藓植物功能群
滇西北挺水植物黑三棱叶形态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被引量:2
2022年
为探讨高原湿地植物的叶形态适应性,选取滇西北典型湿地碧塔海、纳帕海、泸沽湖和拉市海为研究地点,测定其共有的湖滨带植物黑三棱叶形态性状,并收集研究地小环境因子,探讨黑三棱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检测影响黑三棱叶形态性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叶大小、气孔密度和大小、叶脉密度、叶厚度、比叶质量以及叶干质量在4个研究地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高海拔地区的黑三棱具有更小的叶大小、更低的气孔密度、更大的气孔大小以及更低的叶干质量;叶面积、叶宽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以及叶厚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随之减小;而叶长宽比、气孔大小和比叶质量则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温度是影响黑三棱叶形态性状的主要环境因子,叶大小、气孔密度、叶厚度以及叶干质量均与年均温、最暖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呈显著正相关;而气孔大小与3个温度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叶脉密度与最暖月均温也呈显著正相关。叶形态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性状关联;叶大小与气孔密度、叶脉密度、叶厚度、叶干质量、比叶质量间呈正相关,而与气孔大小间呈负相关;叶厚度与气孔密度、气孔指数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气孔大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牛孟莹郭辉军孙梅肖德荣刘振亚艾静王娜赵飘
关键词:叶形态高原湿地环境因子
增温和牦牛排泄物输入对沼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选取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沼泽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增温(13℃、19℃、25℃)和牦牛排泄物(粪便、尿液)输入对沼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会显著降低土壤pH(P<0.05),19℃时显著降低无机氮含量(P<0.05),对其他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影响(P>0.05);增温对不同排泄物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影响存在差异。(2)排泄物输入显著影响沼泽土壤理化性质。牦牛粪便输入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pH、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有效磷含量(P<0.05),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牦牛尿液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无机态氮含量(P<0.05)。牦牛粪便输入显著提高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牦牛尿液显著提高脲酶活性(P<0.05)。(3)增温和排泄物输入交互作用对TOC(P<0.05)、pH和无机态氮(P<0.01)影响显著,对蔗糖酶(P<0.05)、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1)均影响显著。本研究阐明了增温、牦牛排泄物输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沼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湿地放牧干扰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付倩郑荣波方昕郭雪莲
关键词:增温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