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

作品数:1,343 被引量:3,817H指数:19
相关作者:张荣杜德志刘玉皎党斌吴昆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42篇期刊文章
  • 51篇会议论文
  • 23篇科技成果
  • 14篇标准
  • 3篇专利

领域

  • 1,076篇农业科学
  • 97篇轻工技术与工...
  • 96篇生物学
  • 4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0篇经济管理
  • 18篇理学
  • 17篇医药卫生
  • 8篇化学工程
  • 7篇文化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46篇油菜
  • 137篇基因
  • 107篇青稞
  • 104篇土壤
  • 96篇小麦
  • 92篇马铃薯
  • 79篇性状
  • 78篇甘蓝
  • 71篇种质
  • 70篇枸杞
  • 70篇甘蓝型
  • 69篇胁迫
  • 58篇种质资源
  • 57篇甘蓝型油菜
  • 51篇菊芋
  • 51篇春油菜
  • 49篇栽培
  • 46篇养分
  • 45篇蚕豆
  • 45篇春小麦

机构

  • 1,333篇青海大学
  • 65篇青海省农林科...
  • 41篇西北农林科技...
  • 25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青海师范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教育部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韶关学院
  • 10篇青海华实科技...
  • 9篇北京市农林科...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合肥工业大学
  • 8篇山西农业大学
  • 8篇陕西理工大学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华中师范大学
  • 6篇江苏省农业科...
  • 6篇大通县农业技...

作者

  • 66篇钟启文
  • 65篇党斌
  • 63篇韩睿
  • 60篇杨希娟
  • 60篇赵孟良
  • 53篇杜德志
  • 45篇吴昆仑
  • 42篇王丽慧
  • 40篇张杰
  • 39篇郭青云
  • 36篇姚晓华
  • 36篇韩梅
  • 36篇杨世鹏
  • 36篇樊光辉
  • 35篇李莉
  • 34篇孙雪梅
  • 32篇李屹
  • 31篇张得芳
  • 29篇陈来生
  • 29篇王占林

传媒

  • 145篇青海大学学报...
  • 132篇青海农林科技
  • 96篇青海大学学报
  • 69篇分子植物育种
  • 4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6篇江苏农业科学
  • 28篇北方园艺
  • 28篇青海科技
  • 19篇安徽农业科学
  • 17篇浙江农业学报
  • 16篇核农学报
  • 14篇种子
  • 14篇植物保护
  • 14篇干旱地区农业...
  • 13篇食品工业科技
  • 12篇中国油料作物...
  • 12篇作物学报
  • 1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1篇植物生理学报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124篇2024
  • 190篇2023
  • 172篇2022
  • 168篇2021
  • 119篇2020
  • 106篇2019
  • 96篇2018
  • 89篇2017
  • 28篇2016
  • 42篇2015
  • 29篇2014
  • 39篇2013
  • 30篇2012
  • 21篇2011
  • 17篇2010
  • 12篇2009
  • 19篇2008
  • 17篇2007
  • 14篇2006
  • 1篇2001
1,3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与施氮制度对土壤氮素及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光热资源,优化麦后复种绿肥栽培模式及施氮制度,提高绿肥培肥效果。【方法】试验设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箭筈豌豆与油菜混播,播量比8∶1)3种复种模式,小麦和绿肥的施氮量按总施氮量的100%和0%(N_(1))、80%和20%(N_(2))两种施氮制度分配。研究小麦复种绿肥模式和施氮制度对小麦农田土壤氮素特征和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互作对小麦农田土壤氮素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在0~30 cm土层施氮制度N_(2)与N_(1)差异显著(P<0.05),N_(2)处理较N_(1)处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38%~17.96%、12.58%~17.31%、4.72%~8.94%和4.55%~20.51%,小麦籽粒产量增加了10.85%~13.06%。在N_(2)处理下,在0~30 cm土层W-VR模式较W-V和W-R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7.30%和18.85%,土壤铵态氮含量提高10.89%和28.78%,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89%和11.36%,土壤脲酶活性提高7.76%和22.39%;且W-VR较W-R籽粒产量增加10.80%。【结论】在青藏高原地区,麦后混播箭筈豌豆和油菜,且小麦和绿肥的施氮量按总施氮量的80%和20%分配可显著提高小麦农田土壤氮素含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是该区域较为理想的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和施氮制度。
孙亚斌胡发龙韩梅李正鹏赵财
关键词:土壤全氮土壤脲酶活性
蚕豆蛋白酶法改性增溶工艺优化及功能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拓宽蚕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解决传统工业方法制备的蚕豆蛋白溶解性差的问题,本文以传统的碱溶酸沉法提取的蚕豆蛋白为原料,采用限制性酶法对其进行增溶改性工艺优化,并对改性后的蚕豆蛋白的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是提高蚕豆蛋白溶解性的适宜用酶,酶解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酶加量(ES)0.1%、温度58℃、pH值7.5、酶解时间30 min,此条件下蚕豆蛋白的溶解性达到99.73%。改性后的蚕豆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显著提高,泡沫稳定性在碱性条件下显著提高,持水力在pH值为2~12的范围内显著下降。
杨希娟党斌刘玉皎
关键词:蚕豆蛋白功能性
不同来源菊芋种质资源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明确不同来源菊芋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间的差异,为菊芋专用新品种的选育及菊芋功能产品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以菊芋种质资源圃中来自法国的14份、丹麦的11份和我国的4份菊芋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块茎的干物质及主要品质性状(可溶性糖、果聚糖、蛋白质、粗纤维、黄酮、淀粉含量),并进行了品质性状与颜色及干物质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不同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不同来源菊芋资源的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为黄酮含量。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可知,前4个主成分(果聚糖、可溶性糖、蛋白质、黄酮)代表了菊芋品质多样性的86.073 1%的信息。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干物质与黄酮、果聚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颜色呈显著正相关;黄酮含量与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聚糖含量与颜色也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粗纤维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9份菊芋种质资源可划分为3个类群,并且3个类群种质含量最高的均为可溶性糖,其次为果聚糖。结合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果聚糖、可溶性糖含量是决定菊芋品质性状的两个主要因子。【结论】明确了不同来源29份菊芋种质资源块茎间营养成分的差异,并筛选出了特异的菊芋种质资源。
赵孟良刘明池刘明池钟启文何洪巨季延海
关键词:菊芋种质资源品质性状
12种药剂防治温室辣椒白粉病药效试验被引量:1
2018年
引进12种农药在温室辣椒白粉病发病初期喷雾防治,以验证其防效。结果表明,参试药剂对辣椒白粉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500 g/L异菌脲可湿性粉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50 g/L嘧菌酯悬乳剂、42.2%唑醚·氟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达82%以上。建议在温室辣椒白粉病发病初期选用以上6种药剂进行防治,间隔7 d防治1次,连续防治3次,生产中各药剂交替使用。
咸文荣马永强马永强
关键词:辣椒白粉病病情指数
青海大黄油菜黄籽基因SSR标记开发和图谱构建被引量:2
2014年
青海大黄油菜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个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具有黄籽的优良性状。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大黄油菜黄籽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Brsc1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白菜型油菜的A9染色体上。为了筛选更多与Brsc1紧密连锁的标记,本研究根据Brsc1所在染色体区间,依据BRAD数据库中已公布的白菜型油菜的序列信息(http://brassicadb.org/brad/),设计新的SSR引物,同时利用同源区间内已有的SSR引物对目标基因进一步精细定位。以大黄油菜和褐籽油菜09A-126为亲本,构建BC1分离群体和F2群体,结合BSA法,对SSR引物进行检测,共筛选到5个与Brsc1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A-11-65、A-11-145、B-6-32、BrID10607和KS10760,其中A-11-65为共显性标记。构建了Brsc1的SSR标记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图谱标记密度较前人进一步增加。这些标记的获得为油菜黄籽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的建立和黄籽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赵会彦肖麓杜德志
关键词:物理图谱
青稞HvnWAK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条纹病胁迫下的表达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索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WAK类基因在青稞抗条纹病中的作用,以抗条纹病青稞品种昆仑14号和感病品种Z1141为材料,从叶片中克隆了HvnWAK基因。昆仑14号HvnWAK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2964 bp,Z1141的ORF为3048 bp,分别编码988个氨基酸和1016个氨基酸,两者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7.14%。启动子区域预测表明,该区段包含脱落酸、茉莉酸、赤霉素等与逆境胁迫相关的多个顺式作用元件。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HvnWAK为亲水性的不稳定酸性蛋白,具有典型的细胞壁相关激酶结构特征,如细胞壁受体结构(GUB_WAK_bind)、胞内激酶结构域(intracellular kinase structural domain)和跨膜域、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属于WAK家族。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昆仑14号的HvnWAK蛋白与大麦、山羊草、硬直黑麦草的WAK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7.24%、92.17%、80.80%;Z1141的HvnWAK蛋白与大麦、山羊草、硬直黑麦草等的WAK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92.17%、80.80%。青稞HvnWAK蛋白与大麦HvWAK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玉米和水稻的亲缘关系较远。蛋白互作预测结果表明,与WAK蛋白存在互作关系的有抗病蛋白同源物、解旋酶家族蛋白、苏氨酸蛋白激酶等。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感病后迅速表达,且在抗病材料昆仑14号中的表达峰值显著高于Z1141(P<0.01),且高峰时期(8~9周)晚于在Z1141中的表达高峰时期(7~8周)。由此推测,HvnWAK基因在青稞抗条纹病的后期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李婷婷姚有华安立昆白羿雄杨雪姚晓华吴昆仑
关键词:青稞条纹病基因表达
菊苣肉质根膨大与其生理及基因表达变化初步研究
2024年
初步探究菊苣肉质根膨大发育进程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基因表达变化,以期进一步探讨肉质根发育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理。以盆栽根用菊苣‘Hera’和叶用菊苣‘将军’为材料,获取8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肉质根样品,对糖和内源激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转录因子基因进行qPCR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根用菊苣根径、根干质量、根冠比和根库活性均大于叶用菊苣。‘Hera’肉质根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分别在S2、S3和S4时期最高,且葡萄糖、果糖含量在各时期均高于‘将军’。‘Hera’肉质根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和赤霉素GA含量均呈现膨大前期高、中期低、后期较高的态势,转录因子基因CiMYB73、CiERF13、CiNAC017、CibZIP53均在S2时期(播种后38 d)呈现高表达。根用菊苣与叶用菊苣农艺性状差异显著,糖和激素可能协同作用于肉质根的膨大发育,播种后38 d可能为菊苣肉质根膨大发育的关键时期。研究结果对后续菊苣肉质根的遗传调控研究、基因工程改良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侯志强杨世鹏张海旺王丽慧孙雪梅
关键词:菊苣内源激素转录因子
裸大麦PKABA1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2012年
根据GenBank上小麦(M94726)、大麦(AB058924)和黑麦(DQ295068)的蛋白激酶外显子3的编码基因的同源序列比对,设计基因PKABA1的引物,建立了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裸大麦PKABA1基因在不同低温处理时间下mRNA表达量的方法。以样本循环数为纵坐标、以稀释倍数的对数为横坐标建立标准曲线,其相关系数(r2)达到了0.996,扩增效率99%,熔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产物为特异的单峰,退火温度为(80.5±0.5)℃。结果表明,裸大麦PKABA1基因在不同低温处理时间下的表达量稳定,其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扩增效率高、特异性强、线性范围广、检测周期短,为PKABA1基因作为内参基因进行裸大麦功能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吴昆仑邓晓青姚晓华
关键词:裸大麦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青海省小麦孢囊线虫病调查初报被引量:16
2008年
2007年对青海省主要麦区和部分青稞种植区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不同海拔、不同生态区均有小麦孢囊线虫分布;样品孢囊发生率67.64%,其中浅山地区孢囊密度明显重于川水和脑山地区;主要危害寄主为冬小麦、春小麦和青稞。
侯生英彭德良王爱玲黄文坤耿贵工张贵
关键词:小麦孢囊线虫病寄主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21年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科研分析工具,可对多种植物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研究,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本文论述了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以及在植物花器官、种子表皮、种子形态、叶片表皮、内含物、病原体以及在植物细胞水平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利用SEM从事植物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赵孟良任延靖
关键词:扫描电子显微镜植物
共13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