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历史系
- 作品数:27 被引量:79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良赞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武关早期位置探索新论被引量:7
- 2008年
- 关于武关早期位置问题,研究者众说纷纭,而"战国秦置"则为铁定之说;但为多数研究者所频频引用的《左传.哀公四年》,并不能说明战国武关与春秋少习有着继承关系;《战国策.赵策二》透露了最早的武关似应为战国中期晚段楚国所建的历史信息;商洛考古资料证明今丹凤境内的武关并非战国所建。
- 余方平王昌富
- 关键词:武关
- 秦与商鞅——成就商鞅变法之双重视角研究
- 2022年
-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历史影响深远。秦国的崛起并非商鞅一己之力,其自身较之东方六国在社会、文化两大方面所具备的特殊“优势”,顺应了战国时期的时代大背景,进而成就了商鞅及其法家理论,也加速了秦国的崛起,最终使得秦的一统天下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 王博
- 关键词:商鞅法家变法
- 先秦骑兵起源新研被引量:2
- 2020年
- 在我国骑兵起源的问题上,学者多认为,战国时期为我国骑兵的产生阶段,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开创了我国战争史上的新纪元。但是通过对古文献的仔细研读并结合边疆考古材料,我们认为,在成建制的骑兵出现之前,骑术就早已在中原地区流行了。春秋时期当为我国骑兵产生的滥觞期,靠近我国西北地区并与骑马游牧部族相邻的秦、晋二国,应当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骑兵。
- 王博
- 关键词:骑兵战马
- 对皇甫谧《帝王世纪》的再评价——以《帝王世纪》对几个重要地望的臆断为例被引量:4
- 2006年
- 西晋学者皇甫谧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其史学代表作《帝王世纪》对于几个重要地望的判断,往往出于主观臆测。该书曾首创四种禹都新说,皆被后世学者认为不可靠;该书首倡的契始封于“上洛商”说没有任何依据;该书所主张的汤都南亳及西亳“首阳亭”说也被考古学界所否定。他的《帝王世纪》并非“博而有据,足资考稽”之作。
- 余方平
- 关键词:皇甫谧地望臆断
- 中国西部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 2006年
- 中国西部是所有红军长征的必经之地和最后落脚点,其为长征的红军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和食粮来源;在中国西部,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中国西部,党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中国西部在红军长征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余方平
- 关键词:红军长征
- 回族丧葬习俗中的宗教因素被引量:6
- 2007年
- 一个民族的丧葬文化并非凭空产生,也不是哪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是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回族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丧葬习俗直接导源于伊斯兰教,表现出明显的宗教特色。如回族丧葬习俗的土葬和速葬的特点遵循了伊斯兰教复命归真的教法,薄葬的特点遵循了伊斯兰教笃信后世的教法。
- 蒋贞慧
- 关键词:回族丧葬习俗宗教
- 章学诚“文”“史”汇通明义学术观念之新探被引量:2
- 2019年
- 章学诚在对中国古代学术考镜源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汇通明义的学术观念。他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史通》等传统学术理论思想,系统梳理了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演变,力图将中国古代学术成果汇通于“文”“史”两大流脉之下而加以重新整合。在章学诚看来,文史之间是春华和秋实的关系,文可辅史,史亦可益文,两者的汇通就可以求取蕴含其中的义旨;这实际上就是在用“学术”的概念,客观地揭示中国古代学术史演进的规律。章学诚认为,学者除了具备才、学、识三者外,更应具有“史德”和“文德”。通过系统的论析,章氏构建了中国古代学术史新的认识体系。
- 薛璞喆俞钢
- 关键词:章学诚学术史学术观念
- 论商洛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特色文化建设问题被引量:2
- 2007年
- 商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其旅游业近年有了较大发展,欲保持此一良好的发展势头,需要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特色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要保护、开发历史文化名镇、文物,建立民俗风情园,开发名优产品,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并多渠道推介商洛旅游资源。
- 李良赞
-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特色文化建设名优产品
- 从学术层面看阎崇年、易中天史学演讲的微瑕被引量:2
- 2007年
-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十分走红的阎崇年、易中天的史学演讲中,都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学术错误:前者认为中国古代凡是统一王朝后代利用前代皇宫概无一例,这显然不符合史实;后者描绘的秦亡之后刘邦进出汉中的路线,也一错再错,与史实大相径庭。
- 余方平
- 关键词:演讲
- “国”“野”之分与“国人兵”之再研究
- 2019年
- 有周一代随着周人势力的壮大与巩固,“国”“野”之间的界限开始由“夷”“夏”之别向各个诸侯国内部狭义公族与广义公族,以及各广义公族之间的对立转换。随着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邦”的不复存在使得“国”“野”间的界限逐渐消亡。“国中之人”包括“国人”与异族迁徙者,均为战争的发起者与参与者。春秋以来随着贵族血统的繁衍,国人的数量不断增多,此一时期国人不仅生活在“国中”,同时也生活在“野中”,二者均为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兵源的组成部分。只不过生活在国中的国人担任军队的上层,充当车兵,而生活在野中的国人多为军队的下层,充当步兵。
- 王博
- 关键词:春秋野人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