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 作品数:21 被引量:192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芳张福龙李然路雅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 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作用被引量:7
- 2021年
- 为探讨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导师排斥感知问卷、基本需要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及攻击问卷,对北京市六所本科院校的864名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导师排斥感知正向预测研究生的抑郁和攻击性,负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2)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抑郁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导师排斥感知与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研究生导师排斥感知越强,基本需要的满足水平越低,进而导致研究生的抑郁水平越高、攻击性越强、生活满意度越低。即研究生感知的导师排斥感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 周莉耿靖宇王兴超雷雳
-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介效应
- 父亲在位与缺位对女儿择偶外貌偏好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究父亲在位与缺位对女儿理想和实际择偶外貌偏好的影响。方法:选取女大学生147名(父亲高、低在位各31名、中等在位55名、缺位30名),收集其父亲及男友照片各1张,比较4组对Morph软件合成的父亲相似、不相似面孔的吸引力、择偶意愿评分和反应时,探查父亲在位与缺位对女儿理想择偶外貌偏好的影响;招募大学生80名(男女各40名),请其匹配父亲高、低在位和缺位组真实父亲与男友照片相似度,探查父亲在位与缺位对女儿实际择偶外貌偏好的影响。结果:理想择偶时,被试对父亲相似面孔的吸引力和择偶意愿评分高于不相似面孔(P<0.05),反应时短于不相似面孔(P<0.01);高在位组对面孔吸引力判断的反应时短于其他3组(P<0.001)、择偶意愿判断的反应时短于低在位和缺位组(P<0.01),择偶意愿评分高于其他3组(P<0.05);实际择偶中,被试对高在位组父亲和男友的平均正确匹配度高于低在位和缺位组(P<0.001)。结论:理想择偶时,父亲高在位者更偏好父亲相似面孔;实际择偶中,父亲高在位者男友与其父亲长相上有更高相似度。
- 安叶青七十三金童林
- 太原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被引量:15
- 2005年
- 目的分析太原市医务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了解其心理需求,医院或医药行政部门可以相应地采取激励措施,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方法按方便抽样方式抽取省、市两级医院的部分医务人员437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结果太原市医务人员最不满意的依次为晋职的机会、收入、医院政策的实施;不同的年龄、职类、职称、教育程度的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有显著差异。结论提高工作满意度应当重视改善这些因素和注意不同群体的差异。
- 贺剑锋
- 关键词: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
- 论“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被引量:71
- 2003年
- 创新教育需要与之相应的师生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利于创新教育的高校师生关系模式——“同伴探索”,并就这种关系模式在创新教育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同时阐述了“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对高校师生的几点要求。
- 范红霞
- 关键词:创新教育师生关系高校
- 社会变迁适应性视角下的自我与孝道被引量:3
- 2016年
- 社会变迁催生了人的心理的适应性发展,由此产生的应对变迁的心理特质被概念化为'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的问题,而'孝道'可以作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联结点。文章论述了孝道规范的本质,孝道与现代性的关系,评述了双元孝道的含义,假定自我构念与双元孝道、孝道责任等孝道观具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进而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为18~74岁的成年人,通过1029份有效问卷的结果,验证了自我与孝道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权威性孝道、相互性孝道、孝道责任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仍然普遍存在。其中,相互性孝道显著大于权威性孝道;而且独立我/相依我双高的'双元我'不仅具有更鲜明的孝道观,且在亲子关系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等测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说明'双元我'的社会适应性水平更高。文章最后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杨宜音杨宜音胡琳丽
- 关键词:社会变迁适应性自我构念
- 文化与心理互构中的两种公私观探析——一项有关社会转型期中国人公私观嬗变及其下的公私实践的预备性研究
- 2016年
- 对于从事本土社会心理与行为嬗变的研究者来说,当前社会转型期提供了宝贵机遇,公私观嬗变以及其下的公私实践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文化心理学因强调和关注文化与心理的动态互依性而更具适切性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文化心理学为视角,基于其所根植的'(文化与心理)相互建构'框架,区分了两种互生互构的'公私观'——'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与'作为心理倾向的公私观',进而基于'前者相对于后者具有客观性、强制性与普遍性'这一事实,首先以'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为焦点,对其生成逻辑、结构、历史传承性进行了理论探析,并建构出了公私观生成及嬗变分析的理论模型,而后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开展'公私实践中的公私观嬗变'以及'公私观嬗变下的公私实践'研究进行了预备性研讨。
- 张曙光
- 关键词:社会转型公私观
- 联结“我”与“我们”——社区感研究的梳理、反思与展望被引量:4
- 2018年
- '社区'实为社会共同体,而人则是一种以'社区'为依托的关系性存在。社区心理学家为了回答'社区何以可能'的问题,提出了'社区感'的概念——一种能够在心理意义上将社区各成员联结成'我们'的重要力量,并就此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为了更好地推进本土化社区感研究,切实提升其本土契合性,本文首先围绕社区感的界定、分类、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对国内外既有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而后本着批判西方主流研究范式之缺陷,探讨研究修正之策以利于本土化研究的理念,从研究预设与概念界定、研究取向与分析框架、研究视角等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反思,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本土化社区感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张曙光赵丽娇
- 关键词:社区感社区心理学群己关系
-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两种基本人观模型的认识论基础及其演替被引量:5
- 2019年
- 造成社会心理学分裂的根本原因是研究者对于人性莫衷一是,以致一直未能建构出统一且广为认可的人观模型。英国学者布尔曾在其对社会心理学的人观的研究中,总结提炼出了两种基本人观模型,即"内在心理模型"与"人际与社会模型",但未能阐明它们的认识论基础及演替动力逻辑。本文通过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析,不仅弥补了缺憾,还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鉴,讨论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应具备怎样的心智素质。
- 张曙光
-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 群己关系视角下社会个体化对政治认知及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本文旨在研究政治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及文化特异性,并探讨社会个体化在中西文化共生背景下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本文首先就'个体化倾向'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建构出以'政治认知'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并对中西文化下的'政治认知'及其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假设;最后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N=10771)中的18~70岁的成年人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个体化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效能感'特别是'内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两种政治认知——'情理型政治认知'与'法权型政治认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的复杂性。
- 张曙光
- 关键词:政治认知政治效能感群己关系中西文化
- 心理疗法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03年
- 心理治疗在不同类精神疾病治疗中主要作用有:心理教育、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作为辅助性治疗和对大部分神经症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在心理治疗应用于精神疾病治疗时也有许多应注意的问题。
- 马惠霞
- 关键词:心理疗法精神疾病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