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 作品数:190 被引量:831 H指数:17 相关作者: 王祥云 吴季兰 何永克 胡少文 宋兆爽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电气工程 化学工程 医药卫生 更多>>
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社会化评价体系 2016年 建立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公信力强的教育质量评价与追踪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增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基于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及教育部等六部委制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在北京市城市转型、人口疏解的战略格局下,职业教育的质量把控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 沈兴海 张峰关键词:教育质量评价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社会化 社会服务能力 教育整体 辐射法制备铂/碳纳米管及其加氢催化性能 利用辐射还原法制备了铂/碳纳米管催化剂,并使用UV-Vis对还原过程进行了研究。TEM观察表明,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4nm,均匀分布于碳纳米管表面;XRD表征结果表明铂粒子以单晶状态存在。铂/碳纳米管在马来酸常压加氢反... 于海波 彭静 翟茂林 李久强 魏根栓 戴伟关键词:碳纳米管 辐射法 电离辐射 催化剂 文献传递 脉冲柱法研究碘在北山花岗岩中的迁移 被引量:1 2012年 129I是一重要的裂变产物,其在环境中的行为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工作利用脉冲柱法研究了125I(作为129I的替代物)在北山花岗岩中的迁移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对流-水力学弥散是碘迁移的主要机制。碘的弥散系数D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随淋洗液pH的增加而减小。D随pH的变化趋势与岩粉表面的电荷变化吻合。当流速为0.07mL.min-1、pH=8.0时,D=3.29×10-5 m2.min-1,和已有的实验结果相符,验证了弥散度只与介质有关这一结论。 陈涛 黎春 刘晓宇 王路化 郑仲 王祥云 刘春立关键词:碘 北山花岗岩 迁移 高放废物 二烷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的热失重研究 <正>甲基丁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Bmim]Cl)和烯丙基甲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Amim]Cl)是溶解纤维素的新型溶剂,由于在纤维素的溶解与均相衍生化中需要离子液体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因此有必要研究这类纤维素溶剂的热稳... 郝燕 彭静 翟茂林 李久强 魏根栓关键词:离子液体 热稳定性 文献传递 潜在的新型肿瘤显像剂^(99)mTc-MAG_3-GGCNGRC的合成及生物分布 被引量:5 2005年 为测评带有NGR基序的小分子多肽的99mTc配合物作为新型肿瘤显像剂的可能性,合成了带双功能螯合剂MAG3的环肽并进行了动物体内分布实验.直链短肽GGCNGRC环化为99mTc-MAG3-GGCNGRC,再与苯甲酰基保护的MAG3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泼酯偶联,生成Bz-MAG3-GGCNGRC.后者通过氧化-配体交换反应生成9mTc-MAG3-GGCNGRC,其放射化学纯度>90%,在血清和生理盐水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正常小鼠和荷瘤裸鼠体内的生物分布表明,此类型小肽通过泌尿系统和肝胆系统代谢.荷直肠癌CL-187的裸鼠模型体内分布显示,注射后3h后,99mTc-MAG3-GGCNGRC,在肿瘤中有一定的特异性摄取,可能是由于NGR基序的亲新生血管所致.带有NGR基序的小分子多肽是一类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型肿瘤显像剂. 张弢 王毅 褚泰伟 刘新起 胡少文 王祥云关键词:NGR 肿瘤 新生血管 CD13 γ辐照引发无皂乳液聚合法一步合成Ag-聚4-乙烯基吡啶杂化微凝胶 被引量:8 2006年 (Silver-poly(4-vinylpyridine))(Ag-P4VP) hybrid microgels were synthesized by γ-irradiation and surfactant-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in a single step.The effects of dose rate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isopropanol,silver ion,N,N′-methylenebisacrylamide(Bis) and 4-vinylpyridine(4-VP) on the hybrid microgels were studied in detail vi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powder X-ray diffraction(XRD) or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ze of Ag nanoparticles in the hybrid microgel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g^+ or Bis concentration and with the decrease of dose rate or isopropanol concentration.When the dose rate was decreased,the phase state of Ag nanoparticles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amorphous state to cubic crystalline state.Although the variety of the P4VP microgels’ size was more complex,it could also be easily adjusted by the above-mentioned conditions. 陈庆德 沈兴海 高宏成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 Γ辐照 4-乙烯基吡啶 手性氨基酸分子的温度诱导相变——自发对称性破缺与复原(英文) 被引量:1 2005年 运用统计理论热力学函数自由能ΔG、焓ΔH、熵ΔS、平衡常数K与粒子平动、振动、转动配分函数关系,并通过变温D-与L-CDBrClF实例计算,证明在宏观温度变量下,可以导致手性分子D圳L平衡中宇称破缺熵差的反号.根据作者科研组14年来,采用变温X衍射、中子衍射、比热、直流和交流磁化率、1H和13C固相核磁共振、拉曼光谱、晶体旋光和双折射、超声测定相变等实验方法,证明Salam假说预言的温度范围(200~250K)存在温度变量诱导的相变,产生自发对称性破缺.在宇称破缺能差(PVED)接近0条件下,宇称破缺熵差导致D和L分子反向的物理行为,产生分叉机制(bifurcationmechanism).D和L分子的能量差别,可能是早期生命起源时,L氨基酸富集的原因.实验还发现,在低温变温下自发对称破缺的复原.由于晶相结构限制分子重排,Salam相变不是D→L的构型相变. 王文清 闵玮 龚关键词:温度效应 Li_2ZrO_3材料吸收CO_2性能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16 2004年 用不同结构的ZrO_2合成了一系列在高温下吸收CO2的Li2ZrO3材料,并详细的研究了反应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生成物吸收CO2性能的影响。采用SEM、XRD以及TG分析法分别进行了材料结构及其吸收CO2性能的表征,并使用XPS法测定了材料表面的元素组成。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不同结构的ZrO2合成的Li2ZrO3,其吸收CO2的性能明显的不同。用ZrO2(t)(四方)合成的Li2ZrO3吸收CO2的速度快,在500℃下,20%CO2(80%空气)的气氛中保持3h,其吸收量可达25(±0.6)%(wt),而以ZrO2(m)(单斜)为原料制备的Li2ZrO3在上述吸收条件下重量仅增加9(±0.6)%(wt)。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化学元素的掺杂对用ZrO2(m)合成的Li2ZrO3的CO2吸收速度及吸收容量影响较大。 王银杰 其鲁关键词:二氧化碳 吸收性能 温室效应 ^(188)Re-PDGFR-β mRNA AODN的制备及其生物分布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188Re标记大鼠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mRNA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ODN)的方法及其生物学分布。方法先使长度为18个碱基的单链PDGFR-βmRNA AODN 与双功能螯合剂巯基乙酰基三甘氨酸-N-羟基丁二酰亚胺酯(NHS-MAG3)偶联,然后进行188Re标记,测定不同条件下的标记率,分析确定最佳标记条件。常规测定放化纯和比活度,并对标记物进行稳定性和正常小鼠体内分布实验。结果①最佳标记条件下平均标记率约为70%,经Sep-Pak C18层析柱纯化后放化纯>95%,比活度(7.4-11.1)×106 MBq/g;②加入抗氧化剂Vit c后,188Re-MAG3-AODN在室温下生理盐水中及37℃下新鲜人血清中稳定性良好,与血清蛋白结合率为8%-10%;③188Re- MAG3-AODN在正常小鼠体内较为稳定,在肾、肝中摄取较高。结论188Re-MAG3-AODN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程时武 侯英萍 张晓慧 王喆 刘长滨 王毅 邓敬兰关键词: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同位素标记 MRNA Salam相变在生命起源对称性破缺中的放大机制 2003年 生命起源的对称性破缺来自宇宙中手性力的影响。Salam相变假说提出弱中性流宇称不守恒,通过Z^0子的交换结合长程库仑力,作用于原子和分子产生宇称破缺能差,并预言在~250K会发生氨基改由D型→L型的构型相变。本文通过差分绝热量热法、量子磁强计直流磁化率测定、X四圆晶体衍射、低温固相核磁共振~1H谱、低温晶体旋光角等,证明了D和L丙氨酸(缬氨酸)在~250K确实存在二级相变,并得到在临界温度点字称破缺能差的放大值为6×10^(-5)eV/分子·K。本文分走了二级相变的重要意义,但否走了会发生D→L的构型相变,提出了与Salam假说不同的机制。 王文清关键词:生命起源 对称性破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