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理学院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
- 作品数:92 被引量:753H指数:16
- 相关作者:章金骏张兴茂孙向卫陈静峰谢伶莉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浙江林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冬季风输送大气颗粒物与东海赤潮的潜在关系被引量:4
- 2010年
- 将大气科学的数值诊断与生物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在深入研究2005~2006年春夏季东海赤潮事件与气溶胶时空关系并对两个测点大气颗粒物(TSP)连续监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季风与东海赤潮的潜在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研究年内东海的每一次赤潮均与随气流下沉的、来自西北(冬季风的方向)的气溶胶密切相关,杭州和天台两地TSP中元素丰度与当地土壤背景有较大差异,表明大气颗粒主要由冬季风带入,大气颗粒物中铁和磷的含量呈显著相关性,它们主要存在于颗粒间的胶结物中,赤潮藻对铁和磷限制性吸收与光照强度有关.这些研究结果为揭示东海赤潮频发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也为通过监测来自西北的气溶胶和垂直气流来预警预报东海赤潮提供了科学依据.
- 翁焕新田荣湘季仲强余新安
- 关键词:冬季风大气颗粒物
- 南海东北部陆坡铁锰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被引量:9
- 2005年
- 通过对南海东北陆坡沉积柱的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铁、锰、CaCO3,Fe/Mn的值和醋酸溶性镁的变化序列.研究表明,铁和锰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两者在垂直方向上总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锰的氧化还原界面的深度要比铁的浅.经过成岩作用,铁基本上可以保存它原始的沉积含量,间冰期沉积物中铁含量要比冰期的高,铁含量波动幅度和频率可以表示短期的气候剧烈波动的强度和频率,同时也表明了陆源供给的相对稳定性.锰保存的含量比它原始的沉积含量明显减少,锰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海洋沉积环境的控制,在冰期锰含量得到相对富集,锰含量的较大波动多出现在碳酸盐含量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锰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曾经发生的海洋生产力、沉积速率和温度的巨大波动.在沉积柱中Fe/Mn的值的变化与碳酸钙的变化在总体上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冰期Fe/Mn的值小,而在间冰期时其比值较大,Fe/Mn的值可以作为一个表征碳酸盐旋回的灵敏的替代性指标,同时Fe/Mn的值的变化可以表征大气二氧化碳的波动和海洋沉积速率的变化.
- 张兴茂翁焕新
- 关键词:碳酸钙古环境
- 浙江沿海贝类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水平与评价被引量:31
- 2010年
- 利用2006年秋季在浙江沿海潮间带采集的27个典型的双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类软体动物(贝类)样品,分析检测了其肌肉组织中锌、铜、镉、砷、铬、铅和汞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种类贝类肌肉组织中的含量是不同的,铜、锌元素的含量相对最高,铅、镉、铬和砷元素的含量次之,汞元素的含量最低;重金属元素在贝类体内吸收过程中可能存在拮抗作用,铅、铬、砷与铜、锌元素含量负相关性显著。(2)双壳纲贝类对重金属元素的生物累积最明显,其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指标生物具有明显优势。(3)生物体质量评价表明,铜、锌元素在贝类体内的富集明显,具有潜在的生物累积危害,其他重金属元素在贝类体内的累积均没有超过"潜在危害"的阈值;牡蛎体内铜、锌元素的含量超过海洋生物Ⅲ级质量标准,并超过无公害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污染现象,其余贝类生物质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状况基本良好。
- 孙维萍潘建明刘小涯黄永祥郑旻辉
- 关键词:贝类重金属
- 小白菜和空心菜体内125I赋存形态探讨及含量分析
- 2010年
-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元素,食物中严重缺碘可以导致人体中甲状腺功能的失调。本文利用放射性^125I。初步探讨了外源无机碘被小白菜和空心菜生物地球化学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形态分布及相对含量。通过对^125I的碘化物的检测表明,碘在小白菜和空心菜中以无机碘、有机碘以及残态碘共存。在小白菜植株体内,无机碘量最多,占总碘量的42.48%,有机碘量占24.69%,其余为残态碘,对空心菜来说,残态碘、无机碘和有机碘量占总碘量依次为61.76%、28.36%和9.88%。小白菜和空心菜中,无机碘主要以I^-、IO3^-和I2形式存在,以I^-存在为主;有机结合态碘主要以蛋白质结合碘为主,分别占总碘的22.43%和8.68%,核酸结合态碘含量其次,多糖结合态碘量最少只有0.78%,0.4%。
- 李锋严爱兰翁焕新
- 关键词:碘缺乏症化学形态分析
- 蔬菜植物对I^-、IO_3^-的吸收及其生物有效性被引量:4
- 2012年
- 通过水培方法培育含碘芹菜,揭示了蔬菜植物对I–、IO–3的吸收特征,并在烹饪条件下,通过与碘盐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蔬菜植物中有机碘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芹菜对I–、IO–3的吸收速率随外源碘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不同的碘浓度下,芹菜对不同形态碘的吸收速率存在差异,这与I–和IO–3被吸收的方式不同有关;市售芹菜在100~160℃下爆炒90 s,添加碘盐,碘的损失率达54.80%~80.34%,含碘芹菜的碘损失率为3.00%~40.77%;在100℃下烹煮5 min,市售芹菜加碘盐,菜和汤中的碘含量分别仅为碘添加含量的1.56%和29.03%,而含碘芹菜仍保留原始碘含量的85.26%;加醋会促使烹饪时添加的碘盐中无机碘丢失,而对含碘芹菜不产生明显影响。
- 翁焕新严爱兰洪春来夏天虹刘会萍
- 关键词:食盐加碘生物有效性
- 利用烟气余热干化城市污泥工艺的应用被引量:35
- 2008年
- 通过试验和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利用烟气余热干化城市污泥的技术原理、工艺流程以及水汽、热量平衡,从而为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开辟了一条安全经济的新途径。
- 翁焕新马学文苏闽华孙峰刘瓒
- 关键词:烟气余热城市污泥污泥干化污泥利用
- 蔬菜吸收不同形态外源碘的动力学特性被引量:11
- 2009年
-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两种蔬菜(小白菜和芹菜)对两种不同形态碘源(I-,IO3-)的吸收和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蔬菜吸收碘的速率表现为在短时间(<60min)内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蔬菜对碘的吸收速率逐渐下降;在低浓度范围内(0.01~0.50mg/L)蔬菜对IO3-的吸收速率与碘浓度变化曲线符合饱和吸收动力学特征(表现为遵循酶学方程),进一步研究表明,解偶联剂2,4-二硝基苯酚(DNP)对低浓度(<0.50mg/L)下蔬菜IO3-吸收速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两种蔬菜对低浓度的IO3-可能存在主动吸收,而在高浓度范围内(0.50~10.0mg/L),蔬菜对碘的吸收速率随着碘浓度的提高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两种蔬菜相比,在同样条件下芹菜对碘的吸收速率明显大于小白菜。蔬菜可食部分中碘的含量随着碘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一次加碘条件下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在持续加碘条件下蔬菜中碘的含量在整个处理期间表现为不断增加;Cl-的添加对低浓度下蔬菜碘的吸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随着碘浓度的提高Cl-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供试蔬菜对碘的富集系数随碘浓度的提高而降低,碘在蔬菜不同器官的分配次序表现为根>叶>茎。
- 洪春来翁焕新严爱兰谢伶莉
- 关键词:蔬菜碘吸收动力学
- 海藻修复富营养化海域与内陆缺碘环境的潜力被引量:5
- 2017年
- 系统测定了采自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的大型海藻——海带的主要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水平,分析了海带营养元素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对富营养化海域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显示,海带中的氮、磷和碘的含量分别是海水中相应元素含量的9.80×104倍、2.00×105倍和5.80×104倍.同时,利用海带制成海藻有机碘肥,培育富碘蔬菜,其碘含量可比普通蔬菜高10余倍.揭示了外源碘对提高土壤碘背景含量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从而建立了海带修复生态环境的潜在模式,将修复沿海水域富营养化和改善缺碘生态环境的技术串联起来,为建立包括规模化海带养殖、海带发酵提取生物质能源、海藻有机碘肥生产、含碘植物性食品培育在内的生态产业链,提供了技术路线.
- 李睿刘嘉伟洪春来周骏胡春琴宋明义戴之希翁焕新
- 关键词:碘缺乏病海水富营养化海带生态修复生态产业链
- 接触式污泥干化过程中SO_2吸收率的动态变化被引量:6
- 2010年
- 根据接触式污泥干化工艺的实际运行参数,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污泥在干化过程中对烟气中二氧化硫(SO2)吸收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导致吸收率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污泥对SO2的吸收率随干化温度的升高和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含水率为55%和75%的污泥对SO2的吸收率分别从干化温度80℃的16.0%和25.0%降至干化温度160℃的6.0%和7.0%,这是因为干化温度升高和气体流速增大,促使污泥水分加速蒸发,从而影响SO2从气相通过气膜向气液界面传递和扩散的过程,最终导致污泥对SO2吸收率的下降;污泥对SO2的吸收率随SO2浓度的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污泥吸收SO2后,pH值降低表明了污泥吸收SO2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污泥红外光谱证明污泥对烟气中SO2的吸收是一个化学吸收过程.
- 翁焕新冯曦苏闽华章金骏马学文
- 关键词:SO2吸收率
- 碘离子(I^-)对辣椒和番茄果实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用外源碘改善缺碘生态环境并提高作物碘含量,是人体通过自然补碘消除碘缺乏病(IDD)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碘离子(I-)为外源碘,对比了吸收I-前后辣椒(Capsicum annuum)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总酸度的水平,系统观察了辣椒在不同生长期各生化参数随I-浓度的变化,分析了I-影响果类蔬菜品质的生化因素。结果表明,0.5 mg·L^(-1) I-处理的番茄果实品质最佳,此时果实维生素C达218.63 mg·kg^(-1)、可溶性糖含量达7.04 mg·kg^(-1)、总有机酸仅为5.4%;0.5~5.0 mg·L^(-1) I-处理的辣椒可以获得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高、总酸度较低的果实。辣椒吸收适量I-(0.5~2.5mg·L^(-1))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强,分别为对照组(CK)的1.04~3.15、1.47~3.92、1.69~5.01和1.36~2.11倍;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为CK的40.3%~95.8%,辣椒果实品质的提高与作物有利的生理生化条件相关联。
- 刘会萍洪春来李睿戴之希刘嘉伟周骏翁焕新
- 关键词:生化因素果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