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8H指数:8
- 相关作者:赵珍珍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为探讨北京地区古代人群的龋病罹患特点及发展趋势,观察和统计了北京西屯墓地318例个体4888枚牙齿的龋病情况,人骨标本分别属于汉代、北朝和明清时期.对西屯汉代人群的龋患牙位进行具体分析,并选取了6个古代组(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三燕文化时期)同汉代组进行牙患率的比较.结果表明,汉代组和北朝组的牙患率都较高,明清组则远低于前两组;汉代组的龋均远高于北朝组和明清组,后两者相近.西屯汉代人群的下颌磨牙发病率最高;其次是前磨牙和尖牙;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的发病率最低.同其他古代组牙患率的比较结果表明,西屯汉代的牙患率处于较低水平.西屯汉代和北朝组的牙患率接近农牧兼营文化人群的数值,明清组的牙患率则接近以游牧为主的文化人群的数值.
- 周亚威丁丽娜张中华朱泓
- 关键词:龋病龋均牙位
- 晚中新世甘肃黑犀(Diceros gansuensis)的食性——基于牙结石淀粉粒证据
- 2018年
- 古动物食性研究是动物系统演化过程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牙结石中的微体植物化石如淀粉和植硅体等是揭示古代动物食性的重要依据。分析了中国甘肃晚中新世最早期郭泥沟动物群发现的甘肃黑犀(Dicros gansuensis)牙结石中淀粉粒的形态及组合特征,并结合现生植物嫩叶淀粉粒形态对比,探讨了黑犀的食性及其环境意义。结果显示,晚中新世甘肃黑犀以进食灌木枝叶(如忍冬科的繁果忍冬和猥实)和一些乔木类嫩叶(如胡桃科的胡桃)为主,同时可能会涉及一些草本植物(如蓼科酸模和毛莨科耧斗菜),这一结论与之前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一致,并有所补充。首次将淀粉粒的形态数据前推至距今11.6 Ma的晚中新世,扩展了牙结石研究的对象和时间范围,为有关哺乳动物食性的研究打开了新视野。
- 陈鹤王世骐陶大卫夏秀敏陈善勤吴妍
- 关键词:晚中新世牙结石淀粉粒
-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清代居民颅骨的形态学分析
- 2019年
- 为探究中原地区清代居民的人种类型,对出土自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的2例完整的颅骨标本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郑韩故城清代居民的颅面部特征为长颅型、正颅型、狭颅型和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上面指数为中上面型,面部突度指数为正颌型,下颌骨指数为长狭下颌型.男性鼻指数为中鼻型,女性鼻指数为阔鼻型、椭圆形颅形、心形梨状孔等.颅骨形态表现出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东北亚类型接近、与北亚类型疏远的特征.
- 周亚威王一鸣樊温泉沈小芳
- 关键词:清代颅骨形态学人种
- 河南荥阳官庄城址周边系统调查与初步收获被引量:8
- 2015年
- 在3S技术的支撑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对官庄城址周边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测绘。通过聚落形态研究,作者对官庄城址的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及其与东虢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通过对商末周初至西周晚春秋时期的聚落演变的考察,揭示出西周晚期前后研究区域内聚落和社会格局经历了一次重整。
- 韩国河惠夕平闫广宇王书成赵艺博刘伟伟樊刚亮
- 郑国东迁考被引量:8
- 2019年
- 文献对郑国东迁一事有"桓公寄帑、武公东迁"和"桓公东迁"两种不同的记载。笔者经辨析认为《史记》《国语》等关于桓公寄帑的记载并不准确,而《古本竹书纪年》《清华简》等的记载更符合史实,由此可知郑桓公在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已灭郐并于东方建都。综合分析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推断桓公所居的"郑父之丘"应在郑韩故城内的东南部,即今双洎河和黄水河交汇处附近,该地区集中分布有多处西周晚期的考古遗存,郑国的宫殿宗庙区及社稷也位于此地。从最新考古发现看,郑桓公时郑国统治区域北部可能已达今索河中游一带,娘娘寨城址和官庄城址就位于该时期郑国统治疆域的北端,二城很可能是郑伐东虢或防御其北方之敌而修筑的军事性质的城邑。
- 韩国河陈康
- 中原文化薪尽火传——评《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 2011年
- 王星光教授等编著的《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5月出版发行。该书利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生态学、遗产经济学等学科的资料,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对中原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 孙危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中原文化历史学
- 论民国时期影响女性服饰演变的诸因素被引量:10
- 2007年
-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清末民初,绵亘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是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变迁,使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的演变成为可能。审美观念的变化、时装表演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而近代服装服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则为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服饰的变革是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部分,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的亮点之一。唯其如此,对新鲜服饰的态度,又往往显现出新旧观念的冲突。民国时期,时尚的女子装束每每一出现,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有时受到政府的干预。新的生活方式,总会伴随社会的发展而流行,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 郑永福吕美颐
- 关键词:中华民国时期女性服饰
- 北京地区古代人群身高的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为了探讨北京地区汉至明清时期人群的身高发育水平和变化规律,运用人体骨骼测量仪对北京西屯遗址出土的人骨标本(汉代43例,北朝16例,明清15例)进行测量,依据股骨的长度推算该地区3个时期古代人群的身高.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汉代组、北朝组和明清组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5.34、163.79和165.32 cm;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59.18、162.97和158.57 cm.西屯组汉代至明清男性居民的身高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显著的提升趋势;北朝组女性身高显著高于汉代组和明清组.同7个古代组和北京地区现代组相比,西屯汉代组、北朝组和明清组男性的身高值处于中等水平,而北朝组女性身高显著高于其他古代组和现代组.
- 周亚威
- 关键词:身高
- 鲜卑“毁器”葬俗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鲜卑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主要活跃于两汉及魏晋北朝时期。其部属主要有拓跋、慕容、宇文和段四部。对于鲜卑的研究,自近代以降,历史学方面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方面的代表为林慧祥的《中国民族史》和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的《东胡民族考》中的相关内容。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则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赤崛英三和江上波夫两次对内蒙古包头达茂旗百灵庙砂凹地6座鲜卑墓葬的发掘。
- 孙危
- 关键词:鲜卑族白鸟库吉陶壶中国民族史北朝时期拓跋鲜卑
- 试论东周时期的都城与同期希腊典型城市的规划布局被引量:1
- 2022年
- 东周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处在同期的希腊城邦时代是其文明的鼎盛之时。在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上,东周的王城和主要诸侯国都城、希腊城邦的典型城市均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体现在城市选址的精要、王权和神权的交织、防御功能的强化、功能区规划的完善实用等方面。双方处在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备许多人类认知的相同相似之处,又因地域相隔遥远,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背景及不同民族发展之间的差别等因素,在城市布局上显现出共性与差异并存、各自特征鲜明的特点。
- 张文硕
- 关键词:东周时期城市建设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