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
- 作品数:76 被引量:197H指数:7
- 相关作者:李冰梅谢向红林光华林光华易晓明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西方人对长征的书写及其意义
- 2016年
- 长征不仅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与意义,而且形成了持久与深入的世界影响。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探索出这条蜿蜒曲折的长征之路,被誉为“地球的红飘带”,从未间断地吸引着西方记者、作家、学者以及亲历者的探究目光,他们撰写了不少有关长征的传世之作。由此,长征在西方从前所未闻到史不绝书。
- 胡燕春陈列兢
- 关键词: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红军西方人
-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影——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 2011年
- 通过对英国文化研究谱系的考察,本文指出,文学研究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对抗,一直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承担;而在当今电讯—文化时代,传统路径上的文学研究注定难以承担新的历史使命。文学研究已被"专业化",大众文化已被"娱乐化","寓教于乐"已为"娱乐至死"取代,于是曾经承担教化功能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便逐渐为时代所边缘化。利维斯时代的文学研究回应了工业化时期的挑战,而当今的文化研究,则显然又是对电讯时代新的文化危机的一种回应。
- 易晓明
- 关键词: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工业文明
- 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被引量:8
- 2003年
- 承用西方哲学本体论和本体这两个术语 ,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学科原理的建构中 ,在追寻一个相对完整体系的意义上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 ,这必然构成我们对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比较文学研究不同于国别文学研究 ,在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定义下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的英文书写是“comparativeperspective” ,秉有“透视”这一深层的内在涵义。当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 ,就是以自己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的学术修养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 ,最终在汇通及体系化中寻求两者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展开的学理性和职业性所在。
- 杨乃乔
- 关键词:本体论本体基点比较视域
- 明末清初入教儒士的“新人”意识及其文化意义被引量:4
- 2005年
- 经来华传教士的中介,《圣经》及天主教神学所蕴涵的“新存在和新天人关系”使明末清初的入教儒士产生了一种“新人”的身份意识。他们自觉地在道德实践领域认同这一身份,并从“天主”处寻求做“新人”的终极本原,使个人之生命世界发生了本体论意义上的“转向”。但是,这一转向并非简单的、单纯的身份转变,而是同时使得入教儒士陷入了深刻而痛苦的两难身份境地。在这两难之中,既有难以化解的精神冲突,也产生了“和解”
- 刘耘华
- 关键词:儒士天主天人关系新人神学
- 评《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被引量:2
- 2006年
- 自明万历初年至清康雍年间(约1582—1735),共有1000多位各种修会的天主教传教士从欧洲启程由海路赴华。他们大都是经过反复挑选的饱学之士,因此时之教廷认定,凡膺任赴华之志业者,必学富数车方能与彼时欧洲想象中之中华帝国相匹配。在这批人当中,约有一半殁于中途,另一半则从不同口岸先后进入中华帝国的大陆本土。他们脱下黑色道袍,袭华人衣冠,学中国言语,行揖让礼仪,然后以汉语著书立说,引入西方文化与科技,——当然,更阐扬天主教义理。
- 刘耘华
- 关键词:欧洲文学著书立说西方文化天主教传教士
- 诺奖的国际政治学:“苏联遗产”之争
- 2015年
- 10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籍的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令人疑惑的是,作家主要以俄语创作,成名在苏联时代,苏联解体后她仍多次获俄联邦文学奖,却从未激起俄罗斯读者、作家和政府的兴奋。相反,俄国作家协会两主席之一的科鲁滨在她获奖第二天便发表关于她获奖的措辞严厉的言论。
- 林精华
- 关键词:国际政治学诺贝尔文学奖俄罗斯文学文学传统卫国战争
- 非理性视阈对小说叙事的变革意义被引量:5
- 2008年
- 非理性视阈不仅导致现代主义文学对执著于理性与观念的松绑,而且非理性对现代叙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是它实现了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范型的转换,它从文学的题材、文学中的冲突模式、主人公类型、个人经验或全知全能的叙事结构以及叙述语言等方面,全方位地瓦解与置换了传统的模式,也使叙事学遭遇危机。
- 易晓明
- 关键词:叙事革命
- 论中西文化语境下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可能性被引量:6
- 2005年
-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艾田伯(Rene Etiemble)曾指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化倾向必然导致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当学术界把"comparative poetics"这一学科概念翻译到汉语学术界之后,汉语比较诗学在字面意义上所引起误读的困惑,较之于英语概念更大.在比较诗学领域,英语"comparative"与汉语"比较"已经不是一个日常用语,而是一个有着自身特定学理意义的学术概念,比较诗学这一概念的主体意义就是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比较视域下对中外文学思潮与中外诗学进行汇通性研究.本文从四个层面具体讨论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可能性,指出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下属学科,过去一百年以来在比较文学那里所发生的种种学科弊病在比较诗学这里完全都有可能再度出场.
- 杨乃乔
- 关键词: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研究误读跨民族文学思潮汉语
- 中诗英译与译者
- 2010年
- "中国古诗不可译"是很多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所坚持的观点。从翻译实践出发,坚信中诗英译是中国古诗在外语世界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中继续存活的方法。中诗英译无论是由外国译者还是中国译者来进行,都有各自的长处和无可避免的天然弱点,而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合作翻译"是中诗英译的捷径。
- 曾轶峰
- 关键词:中诗英译
- 世界殖民帝国历史的和平结束--21世纪初俄国人对苏联解体的认知被引量:1
- 2011年
- 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联解体已成为历史。对此,俄国人也越来越能摆脱当事者的情绪,冷静、理性地看待这个事件及其后果。其中,别洛韦日协定签署的见证者、又亲历了俄联邦初期诸多政治事件的俄罗斯前代总理盖达尔,退出政坛后专心研究俄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杰作《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显示了俄国人认识苏联解体问题的进步:苏联是在俄罗斯帝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把帝国版图扩张到了极致;相应的,就必须强化帝国治理方式,高成本地管理联盟及各加盟共和国,高代价地维护苏联帝国在全球各个角落的利益。这种帝国治理方式,最终使帝国自身难以为继,哪怕叶利钦等人强行终止苏联是违宪的,也没有产生足够的维护联盟的力量而抵抗之。
- 林精华
- 关键词: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