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研究所
- 作品数:61 被引量:574H指数:14
- 相关作者:田恬张文霞叶钦林霄佩徐广鹏更多>>
- 相关机构: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被引量:17
- 2007年
- 通过分析新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资料,得到南海混合层时空场的分布特征,剖析了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资料分析表明:南海混合层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且两者的均方差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季节变化中,冬季混合层在南海北部及西北陆架区深,在南海南部及吕宋冷涡处浅;夏季混合层在南海西北部浅,东南深。南海这种混合层深度分布特征除了与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有关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季风引起的Ekman输送及Ekman抽吸有关。混合层深度距平场EOF(Empirical Othorgnal Function)第一模和第二模时间变化的主信号均为周期的年际变化信号,其中第一模态约为3 a,第二模态则有1.8,2.4和4.3 a的3个显著周期。EOF第一模显示混合层深度在南海东南部年际变化幅度最大,且滞后Nino3指数7个月时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422 3);EOF第二模显示在南海南部和北部混合层深度呈反位相变化。
- 孙成学刘秦玉贾英来
- 关键词:混合层EOF分解
- 依据水文强化观测计算胶州湾水体混合参数被引量:1
- 2004年
- 根据 2 0 0 1年夏季胶州湾连续站观测资料 ,从分析潮汐、潮流特征和温度、盐度变化趋势入手 ,计算了湍动能耗散率和密度扩散系数。借助调和分析、谱分析、线性回归和经验正交分析方法 ,得到各观测要素的统计特征 ,并讨论其成因。研究表明 ,胶州湾以半日潮振荡占优 ,水平潮流表现为往复流的形式 ;由于观测前台风过境 ,降水骤增 ,径流量变大 ,温度、盐度层化显著 ,并伴随湾内与外海水交换的进行 ,温 /盐与潮位分别表现为显著的负 /正相关 ,盐度逐日升高并趋于新的平衡 ;湍动能耗散率和密度扩散系数的量级分别为 10 -5w·m-3 和 10 -6m2 ·s-1 ,受强潮流剪切影响该值明显高于陆架边缘海域 ,其空间主要模态表现为表层小、底层大 ,相应时间系数存在大约 6h的显著周期。
- 魏皓王海棠刘哲
- 关键词:水文特征
- 一次秋季大暴雨过程动力机制的数值分析被引量:3
- 2005年
- 利用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2003年10月9~12日发生在冀东南和鲁西北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合理的模拟效果,着重分析了产生此次暴雨的动力、热力机制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蒙古高压前部与西南低压外围在华北平原西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锋面,冷暖空气相遇,在锋前形成大范围静力不稳定区;生成于河南西南部的中α涡旋向东北方向移动过程中引起地转平衡局地破坏,质量场向风场的调整过程中激发出惯性重力波,而惯性重力波的频散加强了西南风低空急流中急流核的移动,将水汽和能量向锋前输送;位于锋前的冀东南和鲁西北地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最大,重力波传播到此迅速发展,触发了该地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了此次局地大暴雨。
- 杨波高山红吴增茂
- 关键词:惯性重力波低空急流
- 全球海洋模式对CFC-11分布的初步模拟研究被引量:10
- 2006年
-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三十层全球海洋模式(L30T63)研究了CFC-11在全球海洋中的吸收和分布,初步讨论了决定其分布特征的可能因素。该模式采用自由表面结构和Gent-McWilliams中尺度示踪物参数化方案。通过对控制试验得到的CFC-11模拟结果分析可知,CFC-11海表浓度受温度影响显著,其分布形状大致与温度相似,但梯度相反。通量的分布受温度影响很大,且表现出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如不饱和区一般出现在冬季海区的中层水形成处或者强对流混合存在的区域。另外,对CFC-11的模拟结果与三个大洋的五个断面航测资料做了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吻合较好,能比较清楚地反映CFC-11输送与等密度面垂直分布以及环流场的密切关系,如在南大洋50°S以北至35°S以南等密度面的向下加深区是CFC-11的主要贮存区等。与大多数前人的工作相比,该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CFC-11在南大洋的分布特征。从这些反映出该模式对于大洋十年尺度物质交换与海洋内部输送的模拟是比较准确的。
- 李阳春徐永福赵亮王明星
- 关键词:全球海洋海洋环流模式
- 垂向一维悬浮物浓度模式被引量:1
- 2004年
- 在只考虑悬浮物的垂向输运过程和海底处的沉降与再悬浮过程的前提下,建立了一个一维的垂向粒子追踪模式,并用该模式模拟了2000年黄河口海域的一组资料,得到了与实测较为符合的结果。同时,对该模式中涉及的参数值进行了调整,进而据此探讨了参数值的变化对垂向悬浮物输运的影响规律,故该模式可为三维悬浮物输运模式中参数值的选取提供依据。
- 张志欣江文胜于非冯艳春
- 琉球群岛附近海平面高度的季节内变化特征
- 本文利用 TP—ERS 卫星高度计观测的12年海平面异常资料,结合平均海平面资料,分析了东海黑潮及邻近区域的海平面高度季节内变化的显著周期, 探讨了台湾至琉球群岛以东海域季节内变化信号对东海黑潮流经区域海平面高度变化的影...
- 贾英来刘秦玉李丽娟
- 关键词:海平面高度季节内变化东海黑潮琉球群岛
- 文献传递
- 2002年春季沙尘暴对青岛大气气溶胶的影响被引量:33
- 2003年
- 根据TSP,PM10,分级粒子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2002年春季发生于我国北方的2次沙尘天气过程对青岛大气环境的影响。在3月15—19日和21—23日的2次沙尘天气过程中TSP质量浓度分别为0 488和0 721mg m3,比平时增加了2 8和4 1倍。沙尘天气期间2~7μm粒子为影响青岛的主要成分,在第2次沙尘暴期间该粒径的粒子质量浓度增加了30倍,其中2 1~3 3μm粒子质量浓度达到0 13mg m3。根据地面气象资料和PM10连续监测资料发现,在地面风向转北之前,高空气流携带的沙尘首先影响到青岛。
- 盛立芳耿敏王园香高会旺石广玉于鹏
- 关键词:TSPPM10沙尘暴春季大气气溶胶
- 青岛海陆风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3
- 2002年
- 本文采用 1个陡地形影响修正的三维中尺度流体静力的气象学模式 ,对青岛地区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 ,青岛有多支海陆风存在 ,且每支海陆风出现的时间、强度和向内陆伸展的距离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沿岸山地的机械和热力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观测站 ,模拟结果和实测资料等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 常志清吴增茂高山红
- 关键词:数值模拟海陆风地形大气环流
- 风浪和涌浪分离方法的比较被引量:28
- 2012年
- 海浪通常以风浪和涌浪混合的形式存在。文中利用模型试验和实测资料,对目前提出的一种二维谱风涌浪分离方法(2D法)和3种一维谱风涌浪分离方法(PM法、WH法、JP法)进行了检验,分析发现:2D法给出的结果整体而言最为可靠,与2D法相比,PM法明显高估了风浪成分,WH法低风速时高估了风浪,高风速时跟2D法比较接近,而JP法在整体上高估了风浪成分。通过调整分割频率的比例系数,改进了PM法,改进后的PM法给出的分离结果与2D法最为一致。
- 李水清赵栋梁
- 关键词:风浪涌浪海浪频谱
- 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初级生产力变化的三维模拟被引量:21
- 2003年
- 建立了一个与水动力模型耦合的、以浮游植物生物量、无机氯浓度、磷酸盐浓度、底碎屑含碳量为变量的三维生态模型,模拟出了与观测基本相符的渤海浮游植物量和初级生产年变化规律、水平及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渤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均呈双峰结构,夏季为高生产季节.垂直湍流混合与生物量密切相关,水体越稳定越有利于生物量的增加.模型对于磷与碳之比及无机氮半饱和常数比较敏感,需加强对敏感参数的实验测定.该模型可以用于浮游植物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 魏皓赵亮冯士筰
- 关键词:浮游植物生物量年变化三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