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作品数:1,875 被引量:4,389H指数:26
- 相关作者:毛巧晖王宪昭杨杰宏关纪新朝戈金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河北大学文学院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福乐智慧》赫拉特抄本同年代的回鹘文文献概况
- 2013年
- 《福乐智慧》的赫拉特抄本于伊斯兰教历843年(公元1439年6月17日)现阿富汗赫拉特城抄写完成。这年代恰好是帖木儿帝国时期,当时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范围包括波斯(Persia)和中亚河中地区(Transoxiana)。虽然当时的中亚地区回鹘文已经被阿拉伯文取而代之,但是这时期也出现了有一部分回鹘文文献。本论文主要介绍与《福乐智慧》赫拉特抄本同年代的部分回鹘文文献。
- 吐送江.依明
- 关键词:帖木儿帝国
- 文人济世的摇落之悲——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与范仲淹、王安石殊途同归
- 2011年
- 喀喇汗王朝的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与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是同时代人。当然,不仅是时间上具有某种巧合,这两个当时不相统辖的王朝的文学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极为相似,因而他们关注和热心的学术问题也十分接近,提出的政治哲学理念也多不谋而合。通过对比我们将会看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抱负极为相似,他们欲求变革社会的凄惨结局也惊人地相似。
- 热依汗.卡德尔
- 关键词:范仲淹理想抱负
- 边疆自觉、少数民族文学与当代中国观
- 2024年
- 近现代中国由王朝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边疆的自觉,边民的发现、想象和书写,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观念基础。国际地理和国内空间的再认识与复杂化,意味着中国对于外部与内部、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变化。在国内外多重因素所导致的主动与被动的迁徙与流动中,地理、政治、社会与价值观念得以重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权国家。包容不同类型的文化于国家一体的内部,兼顾共同性与特殊性,促成了新中国多民族共同主体的再造。这个主体再造的过程,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特色国家意志体现与文化表达的当代属性。少数民族文学从属于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与格局的建构,成为总体性中华民族审美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了集体主义的美学风格。在经由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后学”思潮的洗礼之后,如今需要重申社会主义早期文化实践的遗产,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
- 刘大先
- 关键词:边疆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共同体
- 《庄子》与南方民族文化被引量:2
- 2003年
- 人们一般都认为庄子的浪漫主义受楚地诸族文化的影响,但很少有人进行过具体的论述。本文拟结合汉文古籍有关记载和南方少数民族活形态文化,从庄子的生平、处世态度、自然观、人生观、艺术表现等方面入手对此作一番尝试,并从这个角度对庄子的一些"奇思妙想"作一点阐述。
- 刘亚虎
- 关键词:庄子
-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及其完善路向被引量:6
- 2015年
-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认为,人具有3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基本需求(生物)、衍生需求(社会)和综合需求(精神),对这3种需求的回应构成了复杂的文化体系。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社会层面的需求派生自生物层面的需求,宗教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本质上也源于生物性需求,这给他晚期视为人类存续基础的道德性宗教埋下了生物决定论的隐患。
- 惠嘉
- 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宗教
- 话语类型与元民俗学:以萨哈散体叙述文本为例
- 2008年
- 为了更好地解决民俗学资料的文本归类问题,对田野资料文本中出现的句子及其语用学特征做了一些分析。以语用学句子类型研究为基础,试图建立在社区日常交流的叙事中实际存在的话语类型系统,以期在有关文本分类的文化主位研究(emic)和文化客位研究(etic)这两种方法之间提供一种平衡。这种文本分类方法历来注重文本实体,即注重语言的现实。以这种方法来分析口头和书面、叙事和非叙事的资料,指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又进一步提出一种可行的文本分类方法,即建立一个更加合乎逻辑的文本梳理系统。它更为贴近在特定的社区交流系统中产生的文本,贴近这些文本的本来目的,同时,它也贴近作为局外人的研究者的兴趣及其目标。
- 梅萨罗斯.乔鲍李斯颖
- 关键词:语用学话语类型文类
- 如何讲述革命?被引量:1
- 2010年
- 尽管历史无法被假设,但是在谈论历史的时候,却可以猜想历史进程中某些偶然的事件所可能产生的混沌效应。我们都已经知道,史书从来都是一些叙述,由史书塑造的历史也未必会比瓦肆勾栏的戏曲说部的演义更真实。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的“真实性”是个伪命题,也没有意义——过往的时间与活动只有通过叙述作用到了当下,才能被视作是真实的。这个时候,讲述历史的方式可能更为重要。
- 刘大先
- 关键词:历史进程史书戏曲
- “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被引量:15
- 2017年
- 同样是跨体系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在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建设和平文化和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教科文组织创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框架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在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目标,又使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贯彻实施能够落在比较扎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之上。
- 朱刚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共同体
- 作为文学教育、研究机构的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汤晓青教授访谈录
- 2013年
- 2012年10月,"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课题组到北京调研,就多民族文学教育的相关问题访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教授。访谈主要涉及如下问题:(1)社科院作为独特的文学教育机构,在学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2)公共教育平台的建设、使用情况与数据库建设;(3)《民族文学研究》的概况;(4)成立以来所有立项的院级、教育部、国家社科项目;(5)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
- 汤晓青付海鸿
- “一国”的文化共享:《中国年俗》的民俗国家化过程探究被引量:2
- 2016年
- 国家立场的媒体对春节习俗加以择取,使之成为国家名义下实现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共享共有的材料。这种民俗国家化过程中的建构和转化:一是从祭祖到祭神完成了血缘、亲缘、地缘等多重关系的融合和想象;二是从团圆到团结主题的转化,完成了家国同构;三是基于画面效果和收视率的考虑,民俗作为生活细节的审美内涵得以突出。正是这些新的表现,使春节成为了民众在民族与国家的名义下进行的文化实践。
- 宋颖
- 关键词:民俗国家化春节文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