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作品数:73 被引量:117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志华杜克俭董竞成刘泽潘杰更多>>
相关机构: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5篇社会学
  • 14篇文学
  • 8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文学
  • 11篇小说
  • 9篇文化
  • 6篇审美
  • 6篇诗经
  • 6篇汉语
  • 5篇艺术
  • 5篇《诗经》
  • 4篇意蕴
  • 4篇书法
  • 4篇春秋
  • 4篇词语
  • 3篇戏剧
  • 3篇美学
  • 3篇教育
  • 3篇复音
  • 2篇代文
  • 2篇单音
  • 2篇新诗
  • 2篇心灵

机构

  • 71篇山西大学
  • 1篇吕梁高等专科...

作者

  • 7篇傅书华
  • 5篇李蹊
  • 5篇武锦华
  • 5篇潘杰
  • 4篇王志华
  • 4篇杜克俭
  • 4篇董竞成
  • 3篇王彩萍
  • 3篇谭莉芳
  • 3篇张瑞君
  • 3篇马麦贞
  • 3篇卫厚生
  • 2篇刘锁祥
  • 2篇柴国珍
  • 2篇李宏伟
  • 2篇史秀菊
  • 1篇储仲君
  • 1篇王德禄
  • 1篇贺晓萍
  • 1篇刘泽

传媒

  • 44篇太原师范学院...
  • 3篇晋阳学刊
  • 3篇语文研究
  • 3篇山西大学师范...
  • 3篇古籍研究
  • 2篇语文教学通讯...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语文
  • 1篇中学语文教学...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山西社会主义...
  • 1篇晋东南师专学...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01
  • 10篇2000
  • 13篇1999
  • 11篇1998
  • 17篇1997
  • 14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3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经》中的行旅活动与山水审美被引量:1
1996年
人类在前审美期(审美准备期)不同阶段的种种活动,都根植于农牧耕猎生产,体现着人类征服和利用大自然,向真善美迈进的不同深度,也体现着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确认的不同方式或手段。其中“行旅”作为单个主体本质力量确认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在山水自然物人化——心灵化的全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上非常频繁的各种行旅活动,民族的山水审美意识不会健全地发展起来。本文拟就《诗经》中有关行旅对山水自然物的心灵化这一文化现象,做一探讨,以见行旅在山水审美意识的成熟及其文学表现形式(山水诗文)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李蹊
关键词:《诗经》山水审美心灵化山水文学
对老北京人生形态的揭示与批判
1999年
吃、穿、玩、交际,是北京人生命的支点。吃,要吃出艺术来。“迎时吃穿是生活的一种趣味”,也是江山社稷是否稳固的重要标志。事实上,衣着打扮一旦和体面、荣誉联系在一起,就多多少少意味着灾难;北京人的玩属于纯粹的精神上的愉悦,完全是超功利的,而全民的无功利追求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礼,是一种更注重“仪式”的外在规范,它成为一种人际间的屏障,一种精神的束缚,一种虚伪的仪式。
武锦华
关键词:交际荣誉人性
《诗经》之“赋”探源被引量:2
1996年
《诗经》所采用的“赋”法,向来很少论及,其发生与发展的轨迹亦无论述,而“赋”的文化底蕴并不少于“比”、“兴”。本文探讨“赋”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中的贡赋、陈赋活动,由铺陈赋品的物的形式到语言铺陈形式的演变积淀过程,并进一步揭示“赋”的审美意味。作者认为,在“赋”作为诗歌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从物质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历程,又经过春秋时期献诗陈志、赋诗言志的大规模、长时期的演练,习以成俗,“赋”这一形式或手段逐渐稳定下来,汉人在总结《诗经》表现手法时,自然选择了“赋”,而不用“敷”或“铺”。
李蹊
关键词:《诗经》表现手法《左传》春秋时期诸侯《周礼》
鲁迅凹凸历史 潜入冲突本源——评董大中新著《鲁迅与高长虹》被引量:1
2000年
傅书华
关键词:现代文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思想
《辞海》的释义、语源与条目取舍问题
1996年
本文针对1989年修订版《辞海》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是释义的错误。作者指出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前代学者的注释没有正确理解,缺乏对有关知识的正确认识,于是望文生义。对于前代学者不曾注释的词语,因不能通读全书,不了解作者用词习惯,也产生了一些误释、误解。其次是语源问题。文章指出语源的价值在于从循流观变中给不同学科的学者提供该项语源及其反映事物的史料线索。再次,对于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条目不应舍弃。希望这些问题在《辞海》的再修订中得到纠正,以保证其权威性。
谭莉芳
关键词:《辞海》语源释义《庄子·逍遥游》《吕氏春秋》韩非子
关于状态补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3
1999年
现代汉语的状态补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许多语法学家都多有论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状态补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关于状态补语11什么是状态补语?状态补语(statecomplement)是指位于述语动词之后的,对动词或动词所联系的动...
贺晓萍
关键词:状态补语程度补语描述性《现代汉语》性质形容词主谓短语
浅谈长篇小说《白夜》的象征艺术
1996年
长篇小说《白夜》的整体寓意是人是心灵,精神才是人的本质,精神一旦失掉其归宿,必然要四处寻找,上下求索。作品的这一寓意是通过整体性的象征方式得以实现的。具体来说,作品的全部描写内容依仗自己的结构,融铸成一个定向而不定量的象征实体。在这个实体中,既有人物,又有风物。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局部性的象征方式,这些象征细节忠实地服务于作品的整体寓意,揭示了夜郎等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社会原因。象征艺术使作者在作品中创造了双重层次的艺术世界——“现境界”和”他境界”,使作品具有了诗化的倾向,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容量,充分地反映了当今小说创作观念的微妙变化和作者审美情趣的提高。应当说,《白夜》是当代小说的优秀之作。
董竞成
关键词:《白夜》象征艺术长篇小说夜郎《目连救母》鬼戏
古代汉语教学与文献学
1999年
文章针对古汉语教学中适当增加文献学知识的做法,从古文献的语言形式与古汉语间的关系、古汉语的教学目的、古文献的信息价值等方面阐述了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二者结合在古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情况,进一步论证了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和好处。在此基础上,就古汉语教材。
潘杰任敏华
关键词:古代汉语校勘训诂文章学
中文系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1999年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处于游离状态,现行的课程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师的要求。因此。
李蹊
关键词:课程
从《苔丝》看《圣经》对哈代的影响被引量:1
1997年
《圣经》对哈代创作《苔丝》的影响是巨大的。善与恶的冲突是构成《圣经》的主要情节线索,而《苔丝》中的三次冲突即善与恶的冲突恰恰完成了女主人公悲剧的命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均与《圣经》中的原始意象有相同之处,苔丝体现了“替罪羊”这一宗教仪式。深受基督教影响的作者对上帝意志是否定的。
武锦华
关键词:《圣经》《苔丝》替罪羊《德伯家的苔丝》《俄狄浦斯王》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