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烟台大学民族研究所

作品数:99 被引量:260H指数:9
相关作者:崔明德马晓丽郑炜闵海霞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5篇历史地理
  • 23篇经济管理
  • 22篇社会学
  • 15篇政治法律
  • 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0篇民族
  • 40篇民族关系
  • 28篇民族关系思想
  • 11篇和亲
  • 9篇交融
  • 8篇文化
  • 7篇民族思想
  • 5篇学科
  • 5篇中华民族
  • 5篇共同体
  • 4篇少数民族
  • 4篇述论
  • 4篇思想述论
  • 4篇民族政策
  • 4篇共同体意识
  • 3篇多民族
  • 3篇匈奴
  • 3篇武帝
  • 3篇民族问题
  • 3篇教育

机构

  • 97篇烟台大学
  • 15篇兰州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空军工程大学
  • 1篇烟台工贸技师...

作者

  • 79篇崔明德
  • 11篇马晓丽
  • 6篇李国栋
  • 4篇曹鲁超
  • 3篇郑炜
  • 1篇张书艳
  • 1篇闵海霞
  • 1篇曾振宇
  • 1篇孙政
  • 1篇庄金秋
  • 1篇成永娜
  • 1篇杨志娟
  • 1篇刘佳鹏

传媒

  • 33篇烟台大学学报...
  • 8篇中国边疆史地...
  • 5篇东方论坛(青...
  • 5篇北方民族大学...
  • 4篇齐鲁学刊
  • 4篇西北民族研究
  • 4篇聊城大学学报...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南民族大学...
  • 3篇云南民族大学...
  • 2篇文史哲
  • 2篇民族研究
  • 2篇贵州民族研究
  • 2篇宁夏大学学报...
  • 2篇鲁东大学学报...
  • 2篇湖北民族大学...
  • 1篇世界民族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历史研究

年份

  • 3篇2024
  • 14篇2023
  • 9篇2022
  • 9篇2021
  • 10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武帝民族关系思想的演变——以汉与匈奴的关系为例被引量:4
2007年
汉武帝在考虑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及解决现实民族问题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民族关系思想。在汉武帝的理论思维中,"中国一统"既是民族关系的最佳状态,也是他本人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对如何实现"中国一统",汉武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念。
马晓丽
关键词:汉武帝民族思想和亲匈奴
和亲文化的分布范围、建设成果及发展繁荣问题被引量:4
2021年
和亲文化是在和亲过程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既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又对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和亲文化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大致会经历学术研究、理论构建、建设项目实施、发展繁荣、走向世界等几个阶段。一、和亲文化的分布范围总体来看,和亲文化分布范围较广,是亚欧历史上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
崔明德
关键词:学术研究建设项目
唐宪宗时期及其之后的民族关系思想被引量:3
2005年
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民族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是各个时期几乎所有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唐宪宗及其之后的民族关系思想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和”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无论是李绛、高骈、卢携、陈敬及豆卢的和亲思想,还是李德裕的“抚”、“诚”及牛僧孺的“守信”思想,无不围绕这一核心而驰骋他们的理论思维。第二,这一时期有关民族关系的争论都与当时的朋党之争和派系之争有一定关系。这是唐后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一大特点。正常的理论争论是必要的,因为通过争论会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但把个人的恩怨尤其是把朋党之争和派系之争牵扯进理论争论之中,不仅会使思想理论更加混乱,而且还会使一部分人的思想发生异化或遭到扭曲。第三,国家不断衰落的政治地位、已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和人们要求安定或苟安偷生的社会心态,都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四,唐与少数民族政权都在新的形势下对传统的民族关系予以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政权要求得到平等地位的意识更加强烈,并强迫中原王朝对他们已取得的政治地位予以承认。
崔明德
关键词:民族关系异化
西魏北周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实践
2022年
西魏北周时期极其复杂的形势,使中央上层和地方官员更加深入思考历史和现实的民族关系,形成了推诚布信、劝以耕稼、引导民风、以“廉简”治理“群蛮”、以清廉之政争取羌人、积极抚慰及恩威并用等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西魏北周在与东魏北齐争斗过程中增加了获胜的变数。西魏北周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实践具有四个特点:儒家思想是主要思想来源,“和”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核心理念,“抚”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以及善于从多方关系思考和处理民族关系。
崔明德
关键词:西魏北周民族关系民族政策
和亲·和亲文化·和亲文化馆被引量:3
2017年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和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形成的一种新的独特文化。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集中展示中国古代历史上和亲文化的丰富内容,突出"和亲、和平、和睦、和谐"主题,是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建好"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一是应对"和亲文化"概念作出清晰界定,对中国古代和亲文化做一说明;二是补齐相关内容,使其成为齐全、完整的"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三是深入研究和亲问题,大力弘扬和亲文化;四是推进和亲文化走向世界,丰富人类文明内涵。
崔明德
关键词:和亲
寻根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引量:4
2023年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寻根传统、浓厚的寻根情结和厚重的寻根文化。司马迁为多民族寻根构建了“诸族同祖”理论,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所建政权都把根寻到黄帝、尧、舜、禹那里,拓跋鲜卑及北朝都视黄帝为祖先,黠戛斯自称李陵的后裔,辽和西夏都声称是黄帝的后裔,满族宗谱中也把黄帝视为满族的祖先。少数民族寻根的过程既是与汉族求同的过程,又是其中华意识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是其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历代政权对黄帝、炎帝的祭拜,都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延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都会从文化上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崔明德
关键词:黄帝共同祖先
从北魏国家认同迭变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
2024年
北魏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正统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具体表现为:其一,盛乐时代新旧国号的议定及汉族士人对北魏王朝的支持、合作与依附;其二,平城时代寻根炎黄的华夏谱系开列、汉族士人的归附、对国家热爱与忠诚的诠释;其三,洛阳时代自命“中国”与正统建构以及助推汉化改革。北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演变,反映了北魏鲜卑贵族与汉族士人相互交融、心向中华的必然趋势,体现了“大一统”思想的力量。北魏三个时代的国家认同既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和巩固的过程。
崔明德胡慧琳
关键词:北魏国家认同
中国古代互市的类型及特点被引量:1
2023年
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的互市,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中国古代的互市比较复杂,类型多样:按官方话语体系划分,可分为官市、民市、军市、朝贡互市与走私贸易等五类;按交易规模划分,可分为大市与小市两类;按交易时间划分,可分为月市、庙会集市与不定期互市等三类;按交易地点划分,可分为边关互市、京师互市与朝贡使沿途互市等三类;按交易物资划分,可分为绢马互市与茶马互市两类。受各种因素影响,互市具有政治性、不稳定性、趋利性、不平等性等四个显著特点。
崔明德佟宝锁
关键词:互市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有关问题被引量:7
2012年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是统治者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重视和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能为解决现实民族问题提供智慧、经验和借鉴;二是能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智慧和借鉴,还能给正确处理当今的国际关系以启迪;三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中的"推诚布信"、"和而不同"等观念同样适合现代人的交际方式,可以成为人们交往的行为准则。重视和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是有助于解决中国民族史及中国民族关系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二是研究民族关系思想既是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民族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十大观点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大一统",二是"爱之如一",三是"推诚布信",四是"因俗而治",五是"以夏变夷",六是"先守身而后四夷",七是"推亡固存",八是"以水洗血",九是"夷夏一家",十是"以夷治夷"。
崔明德
关键词:民族关系思想学术价值
对两宋时期和亲理念的初步考察被引量:14
2006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都有和亲或具有和亲性质的联姻关系,只有宋明两朝没有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从表面来看,由于宋、明没有实行和亲,似乎使中国古代和亲历史中断了两个朝代,其实则不然。仅就宋朝而言,既有部分大臣对历史上的和亲问题作过反思与评论,又有君臣讨论如何应对辽及西夏的求亲,也有大臣就和亲问题与辽进行外交谈判。两宋时期的大臣大都借助对历史上的和亲的反思与评论而阐述自己的民族关系主张。大致说来,北宋时期的大臣对历史上的和亲大都持肯定或基本肯定的态度,而对现实的和亲则大都持反对意见;南宋时期的大臣大都对和亲持否定态度,以评论和亲而反对南宋与金议和。他们所谈论的和亲,多数指两个政权的通婚,有时也指议和。两宋时期的和亲概念,无论是其内涵还是性质,都已发生了变化,与汉唐时期和亲的概念有很大差异。所以,对两宋时期出现的和亲,切不可全部以通婚视之。宋辽之间就和亲问题的外交谈判,充分体现了当时宋朝君臣对和亲问题的认识程度。北宋之所以拒绝辽和西夏的求婚,主要在于宋朝君臣的民族偏见,他们把和亲政策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从体面、尊严等方面审视和亲,提出“和亲辱国”的极端看法。加之辽在开始时明确要求宋朝皇帝的女儿出嫁,进一步加重了宋朝君臣的心理负担和羞耻感。宋朝的“和亲”概念及和亲理念,丰富、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传统的和亲思想,是中国古代和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崔明德
关键词:宋朝和亲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