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

作品数:118 被引量:788H指数:16
相关作者:苗吉吴琳于潇潇董亮董亮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0篇政治法律
  • 27篇经济管理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医药卫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9篇外交
  • 13篇一带一路
  • 9篇气候
  • 9篇共同体
  • 8篇气候变化
  • 7篇气候治理
  • 6篇政府
  • 6篇全球气候治理
  • 6篇中日韩
  • 6篇可持续发展
  • 5篇东盟方式
  • 5篇东盟关系
  • 5篇预防性外交
  • 5篇全球治理
  • 5篇伙伴关系
  • 5篇国际气候
  • 4篇东盟共同体
  • 4篇行为体
  • 4篇特朗普
  • 4篇气候危机

机构

  • 118篇外交学院
  • 8篇北京大学
  • 7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昆明理工大学
  • 2篇云南省寄生虫...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国际关系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全国人民代表...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军事科学院
  • 1篇格里菲斯大学

作者

  • 7篇董亮
  • 7篇李福建
  • 6篇魏玲
  • 6篇苗吉
  • 6篇郭延军
  • 3篇张云莲
  • 3篇韩志立
  • 3篇任娜
  • 2篇杨中华
  • 2篇周红宁
  • 2篇王海云
  • 2篇江瑞平
  • 2篇魏春
  • 2篇杨锐
  • 2篇毛祥华
  • 2篇姜进勇
  • 2篇季玲
  • 2篇周兴武
  • 2篇于潇潇
  • 2篇吴琳

传媒

  • 12篇世界经济与政...
  • 12篇外交评论(外...
  • 8篇中国-东盟研...
  • 7篇世界知识
  • 5篇当代世界
  • 4篇国际论坛
  • 4篇中国人口·资...
  • 4篇瞭望
  • 4篇国际问题研究
  • 3篇世界经济与政...
  • 3篇东南亚研究
  • 3篇当代韩国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东北亚论坛
  • 2篇美国研究
  • 2篇日本学刊
  • 2篇太平洋学报
  • 2篇中国报道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国际安全研究

年份

  • 3篇2024
  • 8篇2023
  • 4篇2022
  • 15篇2021
  • 10篇2020
  • 10篇2019
  • 15篇2018
  • 18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盟预防性外交的规范塑造:内涵、策略与实践被引量:2
2017年
缘起于联合国、广泛扩散和运用于全球各大区域的预防性外交规范,在东盟的主动塑造之下逐渐被亚太地区国家所认知和接受,已成为管控地区冲突、推动地区预防性安全文化形成的重要的理念和政策支柱。东盟作为一个弱小行为体的联盟,如何在地区预防性外交的规范塑造中发挥着独特而主导的作用,是我们观察东盟未来的关键切入点。东盟通过重构预防性外交内涵、构建泛地区机制、在机制中确立起"东盟方式"与预防性外交的规范联系以及强化东盟规范实践的先行作用等策略手段,初步实现了对预防性外交的规范塑造。然而,弱东盟的基本特性毫无疑问是东盟持续主导预防性外交规范塑造进程的重要阻碍,导致东盟的预防性外交具有很强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其集中体现是规范实践的情境依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盟作为预防性外交规范塑造者和实践者的合法性地位。未来,随着东盟共同体程度的提高,它有可能更加积极地谋求在地区预防性外交规范构建上的主导作用,但受制于"弱东盟"特性和地区大国的规范竞争,由东盟主导塑造的预防性外交内涵、机制和实践将面临挑战。
吴琳
关键词:预防性外交东盟方式
气候危机、碳中和与国际气候机制演进被引量:6
2022年
对于国际气候机制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与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实现自我强化,作者根据认知效应、网状效应和建制效应三种影响因素分析了国际气候机制的演变。首先,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产生了认知效应,一定程度上延迟了气候机制从规则制度设计转向履约行动的进程。随着疫情的发展,国际社会意识到未来气候危机将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这种全球反思营造出有助于提升气候雄心的全球政治氛围,催化气候行动。其次,各大国纷纷将碳中和目标作为气候治理的合法性工具,构建了庞大的碳中和目标网络,给一些气候雄心不足的国家施加了巨大压力。积极的大国气候外交为国际谈判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最后,认知效应与网状效应相结合一起放大了建制效应,推动国际气候谈判突破困境。新达成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和《沙姆沙依赫实施计划》均是强化国际气候机制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巴黎协定》渐进性的特点,并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新的制度安排。
董亮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国际气候谈判
中日韩灾害管理合作:机制现状、发展前景与政策建议
中日韩三国所处的东北亚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受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三国遭遇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都在增加.本文旨在梳理中日韩灾害管理合作现状及机制建设,讨论现有问题和挑战...
魏玲
关键词:政府机构灾害管理
东亚安全秩序变迁与中国的地区战略选择
2024年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从美国强化日美同盟,牢牢掌握地区安全主导权的霸权秩序;转变为美国联盟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允许东亚地区合作兼容发展的复合秩序;再到2017年以来美国联盟体系转型且不断冲击东亚地区安全合作,从而形成竞争秩序。中国是东亚安全秩序变迁的直接推动者,通过管理中美关系,推动国际权力和平转移,重建地区国家政治信任,以新经济关系促进新安全关系,以及和平解决争端,塑造地区安全的多边治理框架,中国逐渐从权力、关系和治理三个维度建构自身的地区角色和地区战略。为了防止竞争性安全秩序进一步向对抗和冲突方向演变,中国应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为首要目标,在保持自身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并聚焦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拓展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和路径,为推动东亚地区从竞争性秩序向包容性秩序的变迁而创造条件、积蓄能量。
吴琳
关键词:东亚地区合作
东盟共同体建设困局与观念交锋被引量:3
2017年
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宣布成立,东盟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进程均取得重大进展。然而,东盟共同体成立,并不等于建成,东盟共同体建设困局逐渐凸现出来。东盟国家间价值观与规范差异很大,东盟安全机制难以开展实质性合作,东盟自贸区的诸多利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东盟身份认同的构建仍然任重道远。东盟共同体建设困局的背后是观念的交锋。东盟共同体是东亚历史上首次成立的次区域共同体,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准确理解东盟共同体的困局与观念特征,对把握地区格局演变和秩序塑造,具有重要战略和政策意义。
韩志立
关键词:东盟共同体东盟方式身份认同
东盟对中美竞争的认知与应对被引量:16
2021年
东盟国家认为中美竞争加剧破坏东盟赖以存续的地区与国际环境,给其带来巨大挑战。东盟坚持“不选边站”,实施大国平衡战略,通过提升凝聚力和韧性、维护东盟中心地位、拓展伙伴关系网络、促进地区包容性和务实合作的方式消解中美竞争带来的风险。面对新型的大国竞争态势,东盟试图在中美间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然而,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及中美对东盟政策走向与东盟内部挑战叠加将为东盟应对增添诸多变数。对此,中国应坚定维护东盟中心地位,拓宽与东盟的共识,加大务实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杨悦
关键词:中国-东盟关系
东盟学者眼中的“一带一路”被引量:2
2019年
前不久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举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情况,比如五年来的合作成效、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未来建设的方向与重点是什么、如何提升与东盟合作的质量并使之可持续等,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一带一路”项目组特邀请来自东盟九国(文莱除外)的学者从双边及多边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未来合作的方向与具体实施建议。
杨悦李福建
关键词:一带一路经济特区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下“人的安全”及其治理被引量:7
2018年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构建免于恐惧和暴力的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性发展,包括消除贫困、饥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该议程的主体内容体现了联合国所倡导的"人的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各种威胁的相互关联性,人的安全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这种治理观要求广泛借助联合国系统,并且顾及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范围内各级公私部门行为体的特点和资源,拓展一种由各种利益攸关方组成的综合框架,其内容涉及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反恐、移民等重要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议题。其中,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南北差距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的重要动因。上述安全议程同时体现了各种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关联性。因此,建构全球"人的安全"治理机制需以联合国为核心,并形成多层治理、建构广泛的国际伙伴关系,以实现联合国所倡议的全球可持续和平愿景。
董亮
关键词:气候变化
透明度原则的制度化及其影响:以全球气候治理为例被引量:9
2018年
透明度原则作为国际组织规范兴起于20世纪,并广泛融入国际议程,嵌入诸多国际制度之中。透明度被视为划分国际责任、提升国际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政策工具。透明度制度化的功能包括信息提供、行动授权、改进制度设计、进行国别比较,并对履约不力的国家施加压力或制裁等内容。透明度原则与可问责原则的结合共同构成治理的合法性,这种以信息披露为内核的全球治理方式受到广泛推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它不仅成为支撑《巴黎协定》的核心机制,而且成为建构与执行后续规则的基础,也将有助于提升非政府组织的全球参与度。透明度原则的制度化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驱动因素,能够积极推动全球进程朝"自下而上"模式转型。同时,透明度的制度化过程也存在被过度议程化与政治化的可能,其实际作用有被夸大的倾向,并就此引发一系列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的潜在问题。
董亮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城市与全球议程:北京与首尔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在国际关系及一些跨学科研究中,次国家行为体(如城市)参与全球事务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次国家行为体在很多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城市治理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城市在2030年议程中的任务,包括消除贫困、推动经济增长、改善环境、完善城市规划和布局、提供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城市化等。在此背景下,北京与首尔面临着参与国际议程的重要机遇。通过比较北京与首尔发现,两个城市均将参与2030年议程视为完善自身城市治理的方式,但两个城市在推动全球议程和塑造城市形象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后续的内化与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均有待进一步强化。
董亮
关键词:首尔全球治理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