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品数:327 被引量:5,184H指数:38
相关作者:汪晓凤李晓庆胡亚琳郭晓珊杨丹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6篇期刊文章
  • 3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1篇文化科学
  • 18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篇哲学宗教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理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社会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2篇教育
  • 81篇教学
  • 38篇教师
  • 35篇学科
  • 32篇大数据
  • 29篇人工智能
  • 20篇课堂
  • 19篇课程
  • 18篇知识
  • 17篇个性化
  • 16篇互联网
  • 15篇学科能力
  • 15篇互联
  • 14篇精准
  • 13篇信息技术
  • 12篇学习环境
  • 12篇知识图
  • 12篇教育信息
  • 11篇知识图谱
  • 10篇未来教育

机构

  • 32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1篇首都师范大学
  • 9篇北京外国语大...
  • 9篇北京市房山区...
  • 6篇北京邮电大学
  • 5篇北京市海淀区...
  • 4篇教育部
  • 4篇西南大学
  • 4篇北京市通州区...
  • 3篇北京教育学院
  • 3篇北京联合大学
  • 2篇宁波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山西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浙江工业大学
  • 2篇天津外国语大...
  • 2篇人民教育出版...
  • 2篇北京市第四中...

作者

  • 32篇余胜泉
  • 14篇何克抗
  • 14篇李葆萍
  • 8篇陈玲
  • 8篇王磊
  • 6篇李青
  • 5篇蔡苏
  • 5篇李晓东
  • 4篇马宁
  • 4篇王阿习
  • 4篇王琦
  • 4篇陈颖
  • 4篇谢晓雨
  • 3篇何声清
  • 3篇罗莹
  • 3篇郭衎
  • 3篇曹一鸣
  • 3篇江丰光
  • 2篇綦春霞
  • 2篇谭红叶

传媒

  • 36篇中国电化教育
  • 31篇电化教育研究
  • 23篇开放教育研究
  • 20篇中小学数字化...
  • 16篇现代教育技术
  • 15篇中小学信息技...
  • 9篇中国远程教育
  • 9篇现代远程教育...
  • 8篇化学教育(中...
  • 7篇远程教育杂志
  • 7篇数字教育
  • 5篇中国教育科学...
  • 5篇中国教育信息...
  • 5篇人工智能
  • 4篇中国教师
  • 4篇北京教育(高...
  • 4篇中国考试
  • 4篇教育学报
  • 3篇教育研究
  • 3篇中国德育

年份

  • 15篇2024
  • 26篇2023
  • 33篇2022
  • 44篇2021
  • 37篇2020
  • 50篇2019
  • 50篇2018
  • 52篇2017
  • 14篇2016
3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被引量:4
2017年
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
李晓东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工作规范性文件
育人视角下的学生心理需求自动诊断系统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问题行为通常是由于需求不满足导致的,如何准确诊断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育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育人问题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需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然而,当前的中小学教师难以全面掌握这些专业知识,不利于对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进行精确诊断,影响了育人问题解决的效率。针对此问题,文章从学生心理需求研究的现状出发,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影响学生心理需求诊断的相关因素,然后利用人工智能领域的随机森林分类模型,设计研发心理需求自动诊断系统,智能诊断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实际心理需求。通过对学生心理需求的自动诊断,实现了对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干预。
徐琪陈鹏鹤卢宇
关键词:育人心理需求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以“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为例
2024年
“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项目契合《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精神,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有助于促进基础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公平与质量等教育难点问题的解决。
冀林林崔芳陈玲王婕
关键词:教育公共服务个性化基础教育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6年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王济军李晓庆郭晓珊
关键词:教育变革智慧教育
基于人工智能的育人助理系统——“AI好老师”的体系结构与功能被引量:50
2019年
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教育应以育人为本。然而,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重智轻德观念使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时,常因不了解问题背后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知识与规律而无从下手,或只是粗暴地教训或干预,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人工智能技术在结构化表征育人知识及知识间的关联、个性化知识推理上优势明显。本研究力图构建0-18岁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典型问题的知识图谱及其解决案例知识库,构建个性化育人助理系统——AI好老师,以期利用技术力量助力破解育人难题。AI好老师具有育人问题情境化解决、育人知识个性化辅导、育人知识结构化组织、育人知识协同进化、育人案例智能化推理等特征,可以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得力助手、家长教育孩子的专业导师和学生自我诊断的贴心顾问,从而实现人机结合的高效育人。
余胜泉彭燕卢宇
关键词:人工智能育人知识图谱
智能点阵工具支撑下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以“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为例
2024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应利用数字化、多媒体、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学习模式和学习资源[1]。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实验教学仍存在不足,如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对实验步骤理解不准确、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评价方式单一,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王振宏李晓庆汪丹徐扬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教学效果实验教学
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育被引量:24
2019年
要想落实广大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培育的“途径”问题;二是培育的“关键”问题。第一个根本性问题的答案,显然就是要实施STEM的理念与模式。第二个根本性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如何落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了让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素养,必须从培育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入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若不尽快予以批判及清除,将会成为广大青少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极大障碍。“横纵思维”是专门应对复杂问题的,与科学的发明和技术的创新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要先掌握“复杂性理论”才能理解“横纵思维”的内涵,所以在进行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时,可先从其他五个更基本的要素入手。
何克抗
关键词:STEM创造性思维
数据驱动的课堂观察活动多元分析与改进研究被引量:8
2022年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活动具有跨越时空、支持大规模协同等优势,已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活动。但是,其在应用中存在突出问题,如难以从大量非结构化的多源反馈数据中及时发现教师集体共识信息,难以精确诊断与改进教学问题,难以实现教师同伴之间互助学习。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依据观察学习理论与学习分析技术,构建了包含课堂观察活动全过程数据采集、多元分析、可视化反馈报告、社会知识网络自动推荐、精准改进等要素的课堂观察多元分析与改进模型,并开发了支撑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实现了对教师教学知识技能、观察参与行为与情感状态的及时诊断,能够推动课堂观察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与精准改进转变,实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协同发展。
王阿习余胜泉余胜泉
关键词:数据驱动课堂观察
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转型与发展
2020年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已成为驱动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利用大数据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推进"互联网+教育",弥补教育短板,已成为必然趋势。以区域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推动区域教育转型与发展,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郭冬红李晓庆任居娥
关键词:基础教育领域优质均衡发展大数据互联网时代
新高考选考科目保障机制的作用:从沪浙改革试点出发被引量:5
2019年
为应对物理选考人数下降,适应国家相关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浙江省和上海市在高考试点改革中分别制定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文章结合当前物理学科选考情况,探讨了不同选科学生数量和选科成绩分布下,保障机制对学生选科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选考的人数,但对其最终效果则应审慎期待。新高考背景下,稳定学生报考意愿,保障高考选考政策顺利进行,需要统筹设计,多种措施组合发力。
崔伟孙晓园李葆萍
关键词:新高考选考科目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