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作品数:28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冬梅李俊红李慧侯佳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视网膜
  • 11篇网膜
  • 6篇斜视
  • 6篇黄斑
  • 5篇视网膜穿孔
  • 5篇细胞
  • 5篇穿孔
  • 4篇断层扫描
  • 3篇蛋白
  • 3篇上皮
  • 3篇手术
  • 3篇内障
  • 3篇青光
  • 3篇青光眼
  • 3篇脉络膜
  • 3篇晶状体
  • 3篇黄斑孔
  • 3篇白内障
  • 2篇蛋白酶
  • 2篇动眼肌

机构

  • 27篇山西医科大学
  • 7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眼科医...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4篇冯雪亮
  • 2篇郁昕
  • 2篇刘亚妮
  • 2篇邢晓英
  • 1篇王晋芬
  • 1篇姜峰
  • 1篇张馨心
  • 1篇王海莲
  • 1篇雷在枝
  • 1篇刘冬梅
  • 1篇李冰
  • 1篇张东昌
  • 1篇张红
  • 1篇张丽军
  • 1篇常敏
  • 1篇李慧
  • 1篇谢芳
  • 1篇贾亚丁
  • 1篇郑晓汾
  • 1篇原莉莉

传媒

  • 6篇中华眼科杂志
  • 6篇中华眼外伤职...
  • 3篇国际眼科纵览
  • 3篇中华眼视光学...
  • 2篇中华眼科医学...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特发性黄斑孔患者椭圆体带缺损直径与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相关性研究
2022年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孔(IMH)患者椭圆体带缺损直径与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连续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IMH 20例(20只眼), 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术。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变化, 根据OCT及OCTA检查结果分析手术后视力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黄斑外层视网膜血流面积及脉络膜血流面积的相关性。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黄斑孔均闭合;与术前比较, 视力明显提高, 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面积增大, 椭圆体带缺损直径缩小(F=9.02、16.17、4.18、50.90, 均P<0.001);手术前后视力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均呈正相关(r=0.08、0.08, 均P<0.001);术前脉络膜血流面积与外层视网膜血流面积呈正相关(r=0.59, P=0.007), 术前脉络膜血流面积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呈负相关(r=-0.49, P=0.027)。结论玻璃体切除治疗IMH可有效促进黄斑孔闭合, 手术前脉络膜血流面积与外层视网膜血流面积呈正相关, 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呈负相关。
王文娟李静崔彤张潇丹周国宏
关键词:视网膜穿孔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脉络膜
基层医院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体会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行白内障品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8眼)。男6例(6眼),女9例(12眼)。年龄55~75岁,平均(65.53±6.38)岁。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眼压的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眼压:术前眼压平均为(24.1±4.4)mmHg,术后眼压平均为(12.6±2.7)mmHg(1mmHg=0.133kPa)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虹膜炎症反应和视觉紊乱。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解除瞳孑L阻滞、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临床疗效佳,并发症少且容易处理,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乔乾库范玉平冯雪亮郁昕李国斌
关键词:青光眼闭角型急性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晶状体
多焦视网膜电图观察特发性黄斑孔手术效果的临床研究
2022年
目的评价以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观察特发性黄斑孔(IMH)手术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单眼IMH患者25例(25眼),患眼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充填术为IMH组。同时纳入患者对侧眼25例为对侧眼组,正常人群中随机选取30例为正常眼组。测量三组患者术前、术后mfERG的参数,评估黄斑区的视网膜功能;并比较黄斑孔直径大小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关系以及视力与mfERG的相关性。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与正常组相比,IMH组的延迟时间(第一环除外)较长,所有环的振幅密度均降低(均P<0.05)。术后1、3及6个月,IMH组的第2环和第5环延迟时间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均P<0.05),第1、3、4及5环的振幅密度均显著增加。术后6个月mfERG的平均延迟时间与logMAR视力呈负相关性(r=-0.89,P=0.043)。黄斑孔术前mfERG的第二、三环及第四环的延迟时间(r=0.46,-0.61,0.47;P=0.043,0.004,0.037)及术后6个月第三环的延迟时间与黄斑孔大小具有相关性(r=-0.50,P=0.029)。结论特发性黄斑孔术后,患眼mfERG的振幅密度及延迟时间改变表明视网膜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对侧眼所有环的延迟时间都显著延迟。
李静王文娟孙斌张潇丹崔彤周国宏
重视继发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2023年
继发性外斜视分为知觉性外斜视、连续性外斜视及复发性外斜视,其手术方式分为一次、二次及以上手术.知觉性外斜视者多一眼视力不佳常采用一次手术,小中斜视度者可行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大斜视度者可行联合斜肌减弱术.连续性外斜视及复发性外斜视的二次手术取决于首次手术方式,单侧或双侧外直肌后徙者可行单侧或双侧内直肌缩短;单侧或双侧内直肌缩短者可行单侧或双侧外直肌后徙,单侧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者可行对侧眼同样的术式.单侧外直肌后徙和内直肌前徙术成功率高.内直肌移位术和切除瘢痕组织术等新方法有效.术中将内直肌前移至原附着点前1 mm处的改进方法更为安全.眶外侧切开的新型手术入路能够处理困难病例,术前磁共振的应用、切除瘢痕组织行病理学检验、术中对肌肉注射药物有助于手术方式的设计.
曾璐莎李俊红
关键词:继发性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眼外科手术
210例斜视手术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临床上把由于眼球位置或运动异常所引起的双眼视轴分离称为斜视[1]。斜视是眼科的常见疾病,在非洲和亚洲人群中发病率为0.6%,据统计,我国斜视的患病率为3%[2],全国斜视病人的数量相当可观。斜视不但影响个人形象及儿童的生长发育,对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斜视手术是目前治疗斜视的主要干预方法,成功率50%~90%。如何提高斜视手术病人的生活质量,能够让其健康的走向社会,也是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旨在了解斜视手术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斜视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经验。
邢晓英姜峰刘亚妮王海莲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斜视手术手术病人生活质量常见疾病
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翻转术前后OCTA相关参数变化及其对视网膜敏感度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翻转术前后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相关参数变化及其对视网膜敏感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眼科医院诊断为IMH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术的30例(3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均行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并使用微视野计测量视网膜敏感度(RS)、OCTA测量视网膜厚度(RT)及浅毛细血管丛(SCP)和深毛细血管丛(DCP)视网膜血管密度(VD)。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IMH患者30例(30只眼),其中男性3例(3只眼),女性27例(27只眼);年龄为(62.5±3.0)岁,随访时间为(96.3±1.3)d,术后裂孔闭合率为100%。患者术后1、3、6个月黄斑区RT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21,P<0.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上方黄斑区RT[分别为(381±20)、(340±52)、(338±25)和(322±2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SCP层上方黄斑区(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48.20%±1.03%、47.61%±2.11%、46.22%±0.63%和48.11%±1.55%)与下方黄斑区(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47.88%±1.22%、46.10%±1.36%、46.28%±1.14%和48.06%±1.31%)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1,P=0.601)。上方黄斑区DCP层VD在术后1、3、6个月(分别为54.26%±1.08%、58.92%±1.31%、47.82%±1.12%)均较术前(45.28%±1.06%)增高(均P<0.001)。与术前相比,下方黄斑区VD在术后1个月增高(P<0.001)。患者术后1、3、6个月黄斑区RS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01,P<0.001)。下方黄斑区RS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25.28±1.24)和(28.31±1.06)dB]均较术前增高(均P<0.001),而上方黄斑区仅在术后6个月时[(25.08±0.12)dB]增高(P<0.001)。患者术后6个月上方黄斑区RS与术前无相关性(r=0.40,P=0.071),但与术后1个月和3个月�
高燕李静王文娟张潇丹王晶晶原莉莉周国宏
关键词:视网膜穿孔视网膜血管视敏度
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双眼屈光差值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立体视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研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屈光差值的变化趋势和立体视的发展变化.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有完整病历资料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和总结.根据初始双眼屈光差值分为低度屈光差异组(双眼SE差≤1.0 D)、中度屈光差异组(1.0 D<双眼SE差<2.5 D)和高度屈光差异组(双眼SE差≥2.5 D);根据初始视力情况分为双眼视力相等组和弱视组.对初始视力与初始屈光差值的关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始屈光差值随戴镜治疗时间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分析,对初始屈光差值与末次立体视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在平均(6.8±2.8)年后,末次随访时87例(82.1%)屈光差值为低度,14例(13.2%)为中度,5例(4.7%)为高度.①不同视力组别间屈光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7,P<0.05);②不同的屈光差异组间的末次立体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85,P<0.01);③戴镜后,随着年龄的增加3组屈光差值均有下降的趋势(F=142.913,P<0.01).结论 初始就诊时,调节性内斜视伴远视性屈光差异者,初始屈光差值越大,初始弱视眼视力越差,末次随访时获得的立体视越差.随戴镜时间增加,双眼屈光差值逐渐趋减.
郁昕冯雪亮张馨心贾楠
关键词:内斜视调节性深度知觉儿童
眼外肌转位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2023年
不同类型斜视尤其特殊类型斜视的病情复杂,常规斜视矫正手术多无法达到矫正大度数斜视或改善眼球运动功能的目的,需要应用眼外肌转位手术,包括邻近眼外肌和跨眼外肌转位手术。随着个性化手术发展,眼外肌转位手术的术式不断改良,各具适应证和优缺点。本文汇总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进展,就不同类型眼外肌转位手术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特点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和合理开展眼外肌转位手术治疗斜视提供参考。
许皓月李俊红
关键词:斜视动眼肌眼外科手术
不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准确性观察
2024年
目的比较4种不同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22年8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75例(75眼)。所有患者使用4种不同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Hoffer Q、Barrett UniversalⅡ、Kane及PEARL-DGS)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度数,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镜下前房角分离术。术后3个月进行屈光检查,再行主觉验光。比较4种公式的绝对预测误差(APE),预测误差(PE)在±0.25 D、±0.50 D、±0.75 D、±1.00 D内所占的百分比及分析术前生物参数和术后眼压与4种公式PE的相关性。结果Hoffer Q、Barrett UniversalⅡ、Kane及PEARL-DGS 4种公式的APE分别为0.25(0.10,0.55)、0.27(0.14,0.49)、0.26(0.12,0.39)、0.27(0.09,0.48)D,与0.50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7、4.72、4.13、4.04,均P=0.001);4种公式PE在±0.25 D(χ^(2)=0.25,P=0.969)、±0.50 D(χ^(2)=2.43,P=0.487)、±0.75 D(χ^(2)=3.64,P=0.303)、±1.00 D(χ^(2)=1.61,P=0.657)、>±1.00 D(χ^(2)=1.61,P=0.657)内的百分比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晶状体厚度与Hoffer Q公式的PE和BarrettⅡ公式的PE呈独立负相关(B=-0.19,t=-2.50,P=0.015;B=-0.19,t=-2.71,P=0.008),前房深度与Kane公式的PE呈独立正相关(B=0.29,t=2.23,P=0.029),术前术后眼压变化和术前各项生物参数与PEARL-DGS公式的PE无相关关系(F=1.09,P=0.38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中Kane及PEARL-DGS的准确性高于计算公式Barrett UniversalⅡ及Hoffer Q公式,其中PEARL-DGS最优。
张文韬赵军梅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计量学
特发性黄斑孔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与视力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孔(IMH)患者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OCT确诊的IMH者30例(30只眼)为IMH组,其对侧眼30例(30只眼)为对照组。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的视网膜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脉络膜血流参数及视网膜厚度。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黄斑区域的所有参数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IMH组患者术后黄斑孔均已闭合,FAZ面积术后1个月(0.22±0.09)mm^(2)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0.26±0.17)mm^(2)与术后3个月(0.25±0.18)mm^(2)相比稍扩大,但是总体明显小于术前(P=0.031)。IMH组术后1个月SCP和DCP的FAZ面积为(0.29±0.11)mm^(2)和(0.39±0.14)m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45±0.14)mm^(2)和(0.63±0.22)mm^(2)(均P<0.001)。FAZ面积与术后BCVA无相关性(r=0.23,P=0.461),但与术后视网膜敏感度(RS)呈负相关(SCP:r=-0.66,P=0.011;DCP:r=-0.63,P=0.023)。在黄斑中心区,IMH组和对照组的黄斑中央区脉络膜血流面积、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CP和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MH患者黄斑孔的发生与FAZ面积及SCP血管密度相关,FAZ与术后RS呈负相关。OCTA可以定量评估IMH手术后血管和形态的变化。
高燕李静王文娟张潇丹王晶晶原莉莉周国宏
关键词:视网膜穿孔视网膜中央凹局部血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