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
- 作品数:41 被引量:157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洪娣沙颖豪仇霞芬吴敏易克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北京医学奖励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老年B细胞淋巴瘤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010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初发的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33例与中青年患者30例,采用类CHOP或类RCHOP的3周方案进行治疗,至少6个疗程,对两组的疗效及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疗效比较,两组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糖耐量受损、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和乙肝病毒激活,均高于中青年组。结论最优化的CHOP或RCHOP个体化治疗方案,来提高老年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治疗耐受性。
- 唐曦张洪娣曾晓颖陈玺王静文
-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老年疗效
- MicroRNA-182在判断淋巴细胞肿瘤患者糖皮质激素耐药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肿瘤患者miR-182表达与糖皮质激素耐药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运用RTPCR方法检测淋巴瘤患者(68例,骨髓标本20例,血浆标本4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4例,骨髓标本14例,血浆标本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例,血浆3例),非淋巴系统疾病患者(18例,骨髓8例,血浆10例)miR-182的表达。结果:难治的淋巴细胞肿瘤患者的miR-182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初治患者(P<0.05)。初治淋巴细胞肿瘤患者的miR-182的表达量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患者的miR-182的表达,随糖皮质激素用量增加而增高(P<0.01)。当骨髓淋巴细胞miR-182表达为10.09,诊断淋巴肿瘤细胞糖皮质激素耐药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8.2%;血浆miR-182为1.393,诊断淋巴肿瘤细胞糖皮质耐药的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51.3%。结论:发生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淋巴细胞肿瘤的miR-182表达明显上调。miR-182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应用于淋巴细胞肿瘤糖皮质激素耐药的诊断。
- 胡英伟程诗宇谢彦晖
- 关键词:淋巴瘤糖皮质激素耐药实时荧光定量PCR
-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6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总结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继发因素、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10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初诊的18岁以上PRCA患者进行随访,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与药物减量速度等进行疗效、生存的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67例PRCA患者,其中继发性PRCA占44.8%(30/67),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为胸腺瘤(10例)和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PRCA患者总缓解率(ORR)为85.7%,3年总体生存(OS)率为(74.3±7.5)%。单用环孢素A治疗缓解率稍高于单用激素或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90.0%(36/40)对75.0%(12/16),P=0.147]。环孢素A治疗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3~6个月后,每次减量25 mg/d,减量间隔≥1个月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长于减量间隔<1个月组[未达到对15(95%CI 7~23)个月,P<0.001]。有62.5%(10/16)患者复发后按初始治疗方案或增加剂量再次治疗仍有效。结论PRCA可发生于多种疾病,缓解率与生存率高,单用环孢素A治疗效果好,起效且稳定后需缓慢减量以降低复发率。
- 王倩马洁娴李邦华王小钦胡琦张梦雪
- 关键词: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环孢素A
- 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诱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提高对利妥昔单抗诱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诱发ATL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ATLS确诊后,立即暂缓化疗,补液、碱化尿液,但患者肾功能持续恶化,后经血液透析,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2周后患者再次接受R-CHOP方案化疗,未再发生ATLS.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淋巴瘤完全缓解.结论 在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时需警惕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及时诊治可使患者获得较好预后.
- 董方元徐瑜吴敏沙颖豪谢彦晖
- 关键词:肿瘤溶解综合征利妥昔单抗
- 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2012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84例MM患者,年龄49~89岁,平均(65.6±9.6)岁,中位发病年龄65.5岁。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n=60)和非老年组(<60岁,n=24),回顾性分析2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遗传学特征;对完成≥2个化疗疗程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组在免疫分型、D-S分期及骨质破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Ca^(2+)水平低于非老年组(P<0.001),红细胞沉降率高于非老年组(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其余实验室检查、骨髓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20年10月30日,完成≥2个化疗疗程的7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2.5个月。老年组5年生存率为63.46%(33/52),非老年组为80.95%(17/2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9,P=0.247)。老年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49.0个月(95%CT:0.92~5.07),非老年组因死亡病例较少,无法统计中位OS,2组中位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62,P=0.141)。结论老年MM患者IgG型较为多见,易发生骨质破坏,初诊时多处于疾病晚期。
- 钱文斯沈琳谢彦晖
- 关键词:老年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预后
-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22例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ggressive NK cell leukemia, ANKL)是一种罕见且极具侵袭性的NK细胞恶性肿瘤, 发病率占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0.1%左右[1]。ANKL具有早期诊断困难、发病率极低、临床进程快、治疗效果差及病死率高等特点。关于ANKL的临床研究较少, 大部分为病例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2例ANK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 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 钱文斯沈琳乌丽盼·甫拉提吴敏马洁娴陈萍萍徐瑜谢彦晖
- 关键词:病例报道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预后分析NK细胞恶性肿瘤
- 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初步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恶性程度、临床分期、最大肿瘤直径、结外受累部位数、有无B症状、LDH、β2微球蛋白、疗效及肿瘤进展时间(TTP)等。应用SAS8.2统计软件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0)、ECOG评分(P=0.032)、临床分期(P=0.033)、最大肿瘤直径(P=0.028)、结外受累部位数(P=0.000)、血清乳酸脱氢酶(LDH,P=0.041)和疗效(P=0.000)是影响TTP的单个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46)、临床分期(P=0.035)、最大肿瘤直径(P=0.021)、结外受累部位数(P=0.007)和疗效(P=0.000)影响TTP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COG评分、临床分期、最大肿瘤直径、结外受累部位数、疗效等许多临床病理因素影响着患者的预后。
- 李开春易克曾晓颖唐曦陈玺王静文施展
- 关键词:预后
- 吃好喝好,为何老人还是发生了贫血
- 2023年
- 老年人机体功能本身较差,且伴随着各类慢性疾病,极易发生贫血。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老年人贫血吗?老年人贫血有哪些类型?老年人贫血该怎么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 陈萍萍谢彦晖
- 关键词:老年人贫血机体功能慢性疾病
- 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比较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发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33例和中青年患者30例,接受3周类CHOP或类R-CHOP方案化疗至少6个周期。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是否侵犯结外器官、有无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临床分期、体力状况评分、经年龄校正的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化疗和局部放疗情况。至少随访18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的体力状况评分(P<0.000 1)、经年龄校正的IPI(P=0.002)以及化疗联合局部放疗(P=0.00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是否侵犯结外器官、有无B症状、LDH和临床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和中青年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力状况评分与生存时间相关(P=0.047),而性别、年龄、临床分期、LDH和有无结外器官累及均与生存时间无相关性。结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除体力状况评分、IPI和治疗方案以外,其他临床特征均相似。体力状况评分是淋巴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
- 唐曦曾晓颖张洪娣陈玺王静文
- 关键词:老年人存活率分析预后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进展
- 2011年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macroglobulinemia)是一种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因首先被瑞典学者Waldenstrom发现,故又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macroglobulinemia,WM)。其特点是淋巴样浆细胞浸润骨髓及髓外组织,并合成及分泌单克隆性IgM,从而引起一系列特殊的临床表现。本病起病缓慢,早期仅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一般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贫血、出血、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高粘滞综合征、周围感觉、
- 胡允平徐瑜
- 关键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高粘滞综合征B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