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作品数:255 被引量:968H指数:16
- 相关作者:廖强王启兴余刚王菊龚煜汉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凉山彝族自治州2016-2018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和趋势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凉山州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和趋势,为当地制定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之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子系统中的病毒性肝炎报告卡片信息进行了收集,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18年,凉山州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中,男性病例构成比分别为68.65%、66.63%及65.79%,均高于女性病例的31.35%、33.37%及34.21%;病例以青壮年为主,但年龄<15岁和年龄≥55岁病例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3年来凉山州病毒性肝炎整体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1.73/10万、137.93/10万及132.93/10万,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第三为甲型病毒性肝炎;2016-2018年,凉山州男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分别为177.32/10万、180.20/10万及171.47/10万,均高于女性的84.28/10万、93.93/10万及92.81/10万;3年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群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0.25/10万、183.79/10万及174.43/10万,均高于安宁河流域地区的83.25/10万、91.67/10万及89.81/10万。结论凉山州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均水平,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
- 罗进廖强邓云琼朱天宇陈傲兰边绍勇吉克春农
- 关键词:肝炎病毒
- 凉山州HIV/AIDS病人综合管理的经验和效果被引量:7
- 2013年
-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开展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防治工作存在较多的客观制约因素,如大部分居民生活在山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造成了工作人员在提供随访、干预、治疗等服务时面临较多的困难。
- 尹碧波文毅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综合管理
- 2004年凉山州性病艾滋病综合监测结果分析
- 2005年
- 韩越华龚煜汉马名驹马兆瑾肖林
-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凉山州艾滋病感染者治疗依从性相关的潜在优势领域的定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比较凉山州有脱失经历(包括既往脱失或目前脱失)的艾滋病患者及治疗成功的典型病例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经历和自我管理现状,挖掘与依从性相关的成功因素和潜能,为提升凉山州脱失和依从性差的患者的个案治疗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6月在凉山州4个艾滋病疫情重点县(昭觉县、布拖县、越西县、美姑县)选取有脱失经历的感染者40人及治疗成功的病例23人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感染和治疗相关情况、被告知与配偶告知、脱失经历及相关个人家庭情况等,以不再发现新观点为访谈结束标志。应用Nvivo 12 plus整理访谈文本,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编码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共提炼一级主题6个(患者的自主性和个人能力;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社区资源、医疗体系为“绿洲”;身心状态的影响;学习、发展、改变的可能;同伴接触),二级主题30个。治疗成功及尚未成功的感染者在二级主题的编码分布比例上存在差异,后者更多的表现出副作用明显,跟医生关系一般,不重视或不习惯服药,领药不便或流程繁琐,支持体系薄弱等特征。结论与治疗成功者相比,治疗未成功者表现出的特征在得到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后很有可能转化为优势。基于优势视角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案管理策略有助于全面评估感染者的优势和潜力,通过有效的医患沟通、信任关系和加强支持体系,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治疗依从性和身心体验。
- 王秋实曾亚莉卓玛拉措王菊何丽黄玉玲何芳唐雪峰
- 关键词:艾滋病随访管理治疗依从性
- 2011—2015年四川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1新发感染率及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16
- 2019年
- 对2011—2015年四川省9个市(州)艾滋病监测哨点的男男性行为人群(MSM)开展新发感染检测,估算该人群HIV-1的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2011—2015年四川省MSMHIV-1新发感染率为5.16%(95%CI:4.65%~5.66%)。根据《中国艾滋病流行水平分类标准(试行)》将9个市(州)分为一类(即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0.1%及以上,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达到500例及以上)和二类(即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0.03%~0.100%,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达到100~500例),二类地区新发感染率为4.24%(95%CI:3.72%~4.76%)。四川省2011—2015年MSMHIV-1新发感染率较高,并存在疫情向二类地区蔓延的可能。
- 杨洪叶黎苏玲刘杨肖琳胡莹魏东兵袁丹周更生刘红露余佳梁姝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1流行病学男男性行为人群
- 四川省西昌市汉族和彝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西昌市汉族居民和彝族居民代谢综合征(MS)患病情况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分层整群抽样,于2007-2008年对西昌市2 130例汉族和1 306例彝族成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西昌市彝族成人MS粗患病率为11.9%,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0.8%;汉族MS粗患病率为8.3%,年龄标化患病率为7.2%,MS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彝族男性MS、血脂紊乱、肥胖和高血糖患病率均高于汉族男性。彝族人群2种以上代谢异常患病率高于汉族。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S与民族、年龄、性别、体力劳动强度、文化程度、饮酒量以及高血压或糖尿病家族史有密切关系。结论西昌市彝族居民的MS患病率高于汉族,尤其是彝族男性MS患病率最高。年龄、性别、体力劳动强度、文化程度、饮酒量,家族史是MS重要的危险因素。
- 王淳秀卫大英王斌张建华潘利马名驹薛芳余涛单广良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种族关系
- 四川省宁南县2018-2019年台湾蠛蠓种群密度调查分析
- 2022年
- 目的调查宁南县台湾蠛蠓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方法采用人诱法,选择3种生境(城区、郊区、农村)的部分区域作为监测地点,固定监测时间段,监测人员暴露双腿诱叮,记录台湾蠛蠓刺叮数据,计算刺叮指数。收集宁南县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宁南县台湾蠛蠓日密度变化,1 d中呈现2个活动高峰,即12:00和16:00,密度为62.0和64.0只(/人·15 min);2018-2019年台湾蠛蠓季节消长,1-5月未监测到,从6月下旬开始出现,9月出现第1个高峰,10月下旬到达最高峰,11月急速下降,12月未监测到,2018和2019年的6-11月平均密度总指数分别为85.6和52.4只(/人·15 min);不同生境台湾蠛蠓密度[只(/人·15 min)],农村为183.9,郊区为117.7,城区为20.0;灌木丛植被型为90.9,草坪植被型为52.4;平坝地形灌木丛为18.4,浅丘陵山坡地形灌木丛为5.8。结论初步掌握了宁南县台湾蠛蠓种群日密度变化、季节消长规律和不同生境密度情况,为台湾蠛蠓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韩世康刘宇王松林陈建平邓勇汪培章罗发美虞以新钱微萍
- 关键词:生境
- 四川省凉山州2008-2013年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8
- 2015年
-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2008-2013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探讨其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为制订艾滋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选取凉山州2008-2013年期间诊断的艾滋病患者,收集其基本人口学及感染、发病、治疗、死亡等相关信息,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8 321例艾滋病患者确诊艾滋病年龄范围18 - 87.5岁,平均(34.2±9.8)岁,死亡3 021例,接受抗病毒治疗(ART)患者3 721例.研究对象总病死率由2008年的43.9/100人年下降到2013年的20.7/100人年,治疗组病死率由2008年的27.3/100人年下降到2013年的5.1/100人年,未治疗组病死率维持在45.0/100人年至50.8/100人年;治疗比例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5.8%上升到2013年的54.5%.所有艾滋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1个月,其中未治疗组为18.4个月;所有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与治疗、确诊艾滋病年龄以及感染HIV途径有关(P<0.05),未接受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治疗者的5.78倍,但与性别、民族无关(P>0.05);治疗组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与性别、确诊艾滋病时年龄、民族、感染HIV途径、确诊艾滋病时CD4+T细胞计数、治疗基线CD4+T细胞计数和基线贫血有关(P<0.05);未治疗组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主要与确诊艾滋病年龄有关(P<0.05),与其余因素无关(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治疗时机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治疗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提示加强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与监测、及早发现和确证艾滋病患者、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是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延长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途径。
- 邓玲刘中夫张石则豆智慧王启兴马烨龚煜汉余刚王菊俞海亮苗逢雨
- 关键词:艾滋病病死率抗病毒治疗回顾性队列研究
- 2020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HIV/AIDS流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 2022年
- 目的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例(HIV/AIDS)流动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纳入凉山州2020年有随访记录的28772例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流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流动的相关因素,绘制HIV/AIDS流入地的疫情地图。结果28772例HIV/AIDS中,2020年发生流动的占20.89%(6010/287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AIDS流动的促进因素包括15~24岁年龄组(相比于0~14岁年龄组,OR=2.74,95%CI:2.04~3.69)、彝族(相比于汉族,OR=2.44,95%CI:2.19~2.72)、初中文化程度(相比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1.25,95%CI:1.14~1.38)、未婚(相比于已婚,OR=1.29,95%CI:1.20~1.39)、职业为商业服务(相比于农民,OR=1.96,95%CI:1.31~2.92)、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相比于抗病毒治疗时间>3年,OR=1.42,95%CI:1.26~1.61)、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500个/µl(相比于CD4<200个/µl,OR=1.15,95%CI:1.03~1.29)。地理分布结果显示,2020年HIV/AIDS在四川省内流入地以西昌市(13.26%,797/6010)和成都市(10.12%,608/6010)为主,在四川省外流入地以广东省(18.19%,1093/6010)和浙江省(7.67%,461/6010)为主。在凉山州内流动、四川省内及凉山州外流动、四川省外流动的分别占27.67%(1663/6010)、15.34%(922/6010)和56.99%(3425/6010)。结论应关注凉山州HIV/AIDS的流动特征,根据HIV/AIDS特征进行人群分类管理,在HIV/AIDS流动时,及时获取HIV/AIDS工作和居住地发生变化的信息,做好流动HIV/AIDS的转介和管理工作,减少该人群的失访和干预难度。
- 沙马补都余彬杨淑娟莫洛伍牛莫罗阿荣孙秀霞冯传腾王梓航能格阿几李天露王忠红王菊冯晓英余刚吉克春农Jike Chunnong
- 关键词:病例管理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HIV感染单阳家庭阴性配偶干预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评价强化干预措施对HIV感染单阳家庭(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干预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将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7个乡镇按照单阳家庭配偶间传播状况匹配分为常规干预组和强化干预组,该乡镇内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到常规干预组和强化干预组,开展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第6个月分别开展基线调查和随访,对2组单阳家庭夫妻双方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评价强化干预效果。结果基线调查899户单阳家庭(强化干预组393户和常规干预组506户),随访806户(强化干预组349户和常规干预组457户)。与常规干预措施相比,强化干预措施未能提高阴性配偶对每个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P>0.05),但能够提高其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β=1.40,P=0.008);与常规干预措施相比,强化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单阳家庭配偶间性行为频次(β=-0.73,P=0.021),提高安全套坚持使用率(β=0.19,P=0.007),但并未降低阴性配偶HIV抗体阳转率(β=-0.61,OR=0.55,95%CI:0.18~1.66,P=0.294)。结论强化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艾滋病认知水平,促进其采取安全性行为措施,但未能降低阴性配偶的HIV抗体阳转率。需要进一步增加干预措施实施以及随访的时长来客观评价强化干预的效果。
- 时路李咸志杨文杨一挥冯燎吉克尔沙张建华栾荣生
- 关键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