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秀娟

作品数:8 被引量:19H指数:4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有机锡
  • 4篇组织学
  • 3篇解剖学
  • 3篇解剖学和组织...
  • 2篇腹足
  • 2篇腹足类
  • 1篇雄性
  • 1篇有机锡化合物
  • 1篇芋螺
  • 1篇织纹螺
  • 1篇生物监测
  • 1篇生殖
  • 1篇输精管
  • 1篇前鳃亚纲
  • 1篇种群
  • 1篇疣荔枝螺
  • 1篇未成熟
  • 1篇锡化合物
  • 1篇荔枝螺
  • 1篇化合物

机构

  • 7篇汕头大学
  • 6篇暨南大学
  • 3篇汕头市中心医...

作者

  • 8篇于秀娟
  • 7篇朱四喜
  • 7篇黄长江
  • 3篇沈金辉
  • 3篇施华宏
  • 1篇董巧香
  • 1篇张瑜斌
  • 1篇杜虹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台湾海峡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桶形芋螺和菖蒲芋螺的性畸变被引量:4
2005年
2 0 0 1年 9月和 2 0 0 3年 8月在广东湛江的硇洲岛和 2 0 0 3年 6月在广东阳江的闸坡渔港采集桶形芋螺 (Conus betulinus)和菖蒲芋螺 (Conus vexillum) ,发现两个海区的芋螺雌性个体均发生性畸变 ,性畸变率均为 10 0 % ,但雌 /雄性比仍大于 1.0。两种芋螺的畸变阶段和类型多 ,桶形芋螺有 S3b、S3c、 S4 、S*4 、S5b、S5c,而菖蒲芋螺有 S1 c、S3b、S4 、S*4 、S6 b。 2 0 0 3年 6月在阳江采集的桶形芋螺畸变程度最高 ,种群 RPSI为 5 3.8% ,VDSI高达 4 .9,雌性不育率达 4 4 .0 %。 2 0 0 1年 9月在硇洲岛外海深水区采集的菖蒲芋螺的种群 RPSI虽然只有 14 .7% ,但性畸率为 10 0 % ,VDSI也达 4 .1%。由此可见 ,两种芋螺对有机锡污染均比较敏感 ,而且有个体大、易采集、性畸变率高、畸变阶段跨度大、畸变类型多、畸变特征易于鉴别等特点 ,是中国东南沿海低潮线和潮下带有机锡污染生物监测的理想指示种。如与潮间带有机锡污染指示种疣荔枝螺 (Thaisclavigera)结合起来 ,便可相互补充 。
朱四喜董巧香沈金辉于秀娟杜虹黄长江
关键词:有机锡
三种前鳃亚纲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有机锡污染可以导致海产腹足类雌性个体产生性畸变现象。本文报道了阿文绶贝(Mauritia arabica)、褐棘螺(Chicoreus brunneus)和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三种前鳃亚纲腹足类正常雄性个体和性畸变个体雄性生殖器官的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不同种间雄性个体的输精管和阴茎的结构存在开放和封闭两种类型,封闭型是由开放型进化而来。虽然性畸变个体的雄性生殖器官与正常雄性个体的在组织结构上无明显差异,但性畸变个体的雄性生殖器官并不完整,无法行使生殖功能。由于内分泌扰乱物质对人和动物影响的相似性,使得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于秀娟黄长江朱四喜陈夕明
关键词:前鳃亚纲腹足类组织学
褐棘螺和亚洲棘螺的性畸变及雌性不育被引量:1
2004年
2002年3月和10月分别在广东省惠州港和南澳岛采集褐棘螺(Chicoreusbrunneus)和亚洲棘螺(C.asianus)。解剖观察发现这2个采样点2种棘螺的雌性个体都发生了性畸变现象。惠州港的棘螺已畸变到雌性个体不育的地步,这表明由于有机锡污染引起的性畸变现象对棘螺的生殖已造成严重的影响,并有可能导致棘螺的区域性灭绝。
施华宏黄长江于秀娟朱四喜
关键词:有机锡
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以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研究了有机锡污染生物指示种———疣荔枝螺的正常雄、雌和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果表明 ,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器官外 ,还有输精管或阴茎。当性畸变程度严重时 ,性畸变不育个体的卵囊腺组织出现破损 ,并具有不规则块状的不育卵囊和未排出的正常卵囊。虽然性畸变个体的雄性器官具有表现出雄性功能的潜能 ,但由于缺少精巢或完整的前列腺 ,不可能发展成为具有雄性功能的个体 ,这与性逆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有机锡污染引起的性畸变已对疣荔枝螺种群生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深化此类负面生态效应的研究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于秀娟黄长江朱四喜沈金辉董巧香于秀娟
关键词:疣荔枝螺解剖学组织学有机锡
性畸变对腹足类生殖和种群的影响被引量:5
2004年
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的三丁基锡能引起腹足类产生性畸变现象。在性畸变过程中 ,雌性个体会由于生殖孔口被前列腺取代或被输精管阻塞、贮精囊或卵囊腺开裂、卵囊腺内部被阻塞以及卵巢转化为精巢等多种原因而丧失生殖能力 ,甚至死亡。并由此引起雌、雄性比和幼、成年个体比的降低 ,导致种群衰退。有浮游幼体的种类可以通过外来种群的成功迁入使种群得以维持 ,而无浮游幼体的种类 ,由于幼体迁移能力差而最终导致种群的区域性灭绝。性畸变这种典型的功能效应对其他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生态效应研究有启示作用。
施华宏于秀娟朱四喜黄长江
关键词:腹足类生殖种群
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有机锡化合物,尤其是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海洋杀生剂,但对非靶目标生物也具严重的毒害作用。其中,TBT能导致雌雄异体的腹足类雌性个体产生...
于秀娟
关键词:有机锡化合物生物监测解剖学组织学
文献传递
三种织纹螺性畸变的发展过程与雄性结构效应被引量:2
2004年
从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对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的大范围调查过程中 ,在广东省汕头港、湛江港和厦门港分别采集到西格织纹螺 (Nassariussiquijorensis)、胆形织纹螺(Nassariusthersites)和节织纹螺 (Nassariushepaticus)等3个种 ,解剖观察发现3种织纹螺的雌性个体都发生了性畸变现象。根据织纹螺性畸变的发展过程 ,对目前的性畸变发展划分体系作了新的修改和补充。通过对比性畸变个体与正常雄性个体的特征 。
施华宏黄长江于秀娟朱四喜张瑜斌
方斑东风螺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以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方斑东风螺未成熟和成熟的正常雌、雄个体以及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构.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器官外,还有输精管或阴茎.在正常雄性输精管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再现了系统发育的过程,而且在性畸变个体输精管的形成过程和发育过程中组织学结构特征的变化与正常雄性输精管的个体发育过程的相似.性畸变雌体的性腺发育受阻.目前,性畸变现象仅存在于成熟个体,但这并不表明未成熟个体中不会发生性畸变现象.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方斑东风螺因有机锡污染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不利,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于秀娟朱四喜沈金辉陈旭明黄长江
关键词:未成熟解剖学输精管个体发育过程雄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