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宽 作品数:29 被引量:433 H指数:13 供职机构: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安徽省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活动效果评价 被引量:23 2000年 为了评价安徽省麻疹疫苗 (MV)初始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 ,于 1997、1998、1999年在所辖 17个地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麻疹血清学监测和费用 -效益分析等 ,对MV初始强化免疫活动进行了评价。安徽省麻疹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在强化免疫前为 7 94/10万 ,对 1~ 6岁儿童开展MV强化免疫后 ,1999年麻疹发病率为 1 36 /10万 ,降低了 82 87% ;1~ 6岁儿童麻疹发病构成 ,强化免疫前为 39 89% ,强化免疫后为 2 5 90 % ,大大减少了 5岁以下儿童的麻疹发病 ;强化免疫后 ,1~ 6岁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10 0 %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从强化免疫前的 1:16 45增长到强化免疫后的 1:44 92 ,抗体≥ 4倍以上增长率为 36 33%。开展MV强化免疫费用 -效益比值为 1:3 36~ 1:4 70。开展MV初始化强化免疫是加速麻疹控制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余文周 张莲芝 何维宽 周淑洁 沈永刚 戴振威关键词:麻疹疫苗 强化免疫 安徽省1991~1999年麻疹发病年龄分析 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通过对9年来安徽省麻疹发病年龄变化的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加速麻疹控制和调整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991-1999年麻疹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用ELISA法检测麻疹血清IgM和血凝抑制实验方法检测麻疹血清IgG抗体。结果 5-9岁组儿童麻疹发病构成占第一位,0~14岁儿童麻疹发病占81.91%-90.46%,麻疹发病年龄组后移,以学龄儿童为主,≥15岁人群1991年构成为9.44%,1999年为18.06%,强化免疫前暴发病例以5~9岁为主,1999年后以10~14岁为主。强化免疫前麻疹IgG抗体GMT为16.79±3.10,强化免疫后GMT、为44.77±2.25。结论 安徽省麻疹发病属于小年龄组模式,为加速麻疹控制,应进一步落实第二剂次MV的免疫,适时开展后续式MV强化免疫,以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戴振威 余文周 张莲芝 何维宽 周淑洁 沈永刚关键词:麻疹 年龄因素 安徽省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戴振威 刘丹青 沈永刚 陈晓琴 赵月萍 张莲芝 余文周 刘宏杰 何维宽 曹敏 丁一新 李方军 邱彦 奚长春 刘霞 1990年该省建立了脊灰疫情快速专报系统及旬报制度,1991年又按照卫生部的要求,使该系统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该系统使用统一的病例诊断标准,对脊灰疑似病例进行监测,还开展了零病例报告以及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监测等。...关键词:关键词:脊髓灰质炎 监测系统 免疫监测 疫情报告 安徽省2000~2001年麻疹爆发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3 2002年 为探讨安徽省麻疹爆发的原因 ,将麻疹控制在较低水平 ,采用 1∶2匹配的病例对照方法研究麻疹疫苗 (MV)的效力。 2 0 0 0~ 2 0 0 1年安徽省麻疹爆发病例数平均占病例总数的 6 2 % ,爆发病例主要集中在 7~ 14岁儿童 ,其构成占 70 %以上。调查 15 6例麻疹 ,30 9名对照 ,MV的效力为 6 8% (95 %可信区间为 5 0 %~ 86 % )。发生麻疹爆发到报告疫情时间为 6~ 4 9d。中小学生中MV效力较低和疫情报告不及时是发生麻疹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 1次MV接种工作。 余文周 吴跃飞 郭银华 何维宽 周淑洁 戴振威关键词:麻疹 疫苗效力 安徽省农村0~3岁儿童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调查 被引量:4 1995年 1993年9月,在18个县随机抽取1755名0~3岁儿童,开展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调查,以指导今后全省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结果:1、2、3型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和阳性率分别为:524.80和96.98%,323.59和96.01%,436.50和96.18%。各县的抗体水平都比较高。各年龄组和不同性别的GMT和阳性率的差异不显著,服苗次数间差异十分显著。被查儿童平均服苗4次,在一定服苗次数范围内,服苗次数与CMT成正比。全程服苗的儿童阳性率达到95%以上。个别乡村存在免疫薄弱现象。结果说明全省农村地区儿童的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较高。 沈永刚 赵月萍 刘丹青 陈晓琴 戴振威 丁一新 何维宽 刘宏杰 余文周 张莲芝关键词:脊髓灰质炎 抗体 儿童 安徽省加速麻疹控制前后健康人群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9 2004年 为评价开展麻疹疫苗 (MV)强化免疫等加速麻疹控制措施的效果 ,分别在加速麻疹控制前后随机选择 11个县和 8个县开展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用血凝抑制 (HI)试验检测麻疹抗体。结果表明 :加速麻疹控制后 1~2 9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由加速麻疹控制前的 92 96 %上升到 96 5 8%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倒数 (GMRT)由18 11上升到 2 5 18;加速麻疹控制前 ,3~ 14岁人群麻疹抗体的GMRT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加速麻疹控制后 ,除3岁和≥ 15岁人群外 ,其余年龄组人群的GMRT均显著高于加速麻疹控制前 ,但 3岁GMRT仍最低 ;男女性别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RT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加速麻疹控制前后 ,均有部分县GMRT处于较低水平。开展MV强化免疫和加强MV的复种能迅速提高相应人群的抗体水平 ,是有效控制麻疹的措施 ,建议在 1 5~ 3岁儿童中增加接种 1剂MV ,加强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监测 ,预防薄弱地区和薄弱人群中麻疹爆发。 余文周 周淑洁 何维宽关键词:麻疹疫苗 MV 流行病学 强化免疫 血凝抑制抗体 华东地区人群麻疹免疫状况调查 被引量:23 2001年 为了解华东地区山东、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7个省、市城乡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免疫状况 ,于1998~ 1999年 7个省、市各任选 1个城市采集城乡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的血标本 ,按统一方案检测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结果显示 :①本次共调查华东地区 7个省、市城乡不同年龄 34 83人 ,麻疹HI抗体阳性率为 92 10 % ,几何平均滴度 (GMT)为 1∶12 2 4;② 7个省、市人群麻疹HI抗体阳性率为 87 95 %~ 98 92 % ,阳性抗体GMT为 1∶7 6 7~ 1∶2 8 0 5 ,但 7个省、市各年龄组人群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③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为 89 11%~ 94 90 % ,但同一年龄组人群 7个省、市之间阳性率存在差异 ;④城市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 88 30 %~ 97 89% ,农村人群波动为 86 5 2 %~ 10 0 0 0 % ,在某些城市和农村抗体阳性率最低的是 2~ 4岁儿童 ;⑤城市和农村各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均在 90 %上下 ,但 7个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认为华东地区麻疹免疫预防工作是扎实的 ,7个省、市城乡均较平衡 ,近年麻疹不可能出现大的流行 ,但仍存在局部暴发的隐患。 王树巧 吴霆 谢广中 周顺德 陆培善 王常银 蔡志坤 王复 张金芳 何维宽关键词:麻疹 免疫状况 血凝抑制抗体 阳性率 安徽省“八五”期间计划免疫工作审评报告 1997年 戴振威 沈永刚 张莲芝 曹敏 刘丹青 赵月萍 何维宽 陈晓琴 丁一新 齐建国关键词:计划免疫 安徽省1999~2000年麻疹疑似病例监测状况分析 被引量:22 2001年 为了解安徽省麻疹监测系统的运转状况 ,对 1999~ 2 0 0 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1999年和2 0 0 0年麻疹监测系统分别报告疑似麻疹 888例和 2 0 99例 ,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分别高出 5 46 %和 5 0 36 % ;92 17%和 98 35 %的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后能及时调查 ;血清标本的采集率为 6 9 14%和 6 3 46 % ;但不能及时报告病例 ,不能及时运送标本和反馈检测结果。 2 0 0 0年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比 1999年均有所提高 ,但一些监测指标仍未达到要求。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是进一步提高麻疹监测质量的关键 ;提供至少 2剂次麻疹疫苗的接种 。 余文周 何维宽 周淑洁 张莲芝 戴振威关键词:麻疹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 安徽省1999~2011年风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1999~2011年流行的风疹病毒基因型别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风疹提供分子流行病学基线数据。方法使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Cell)或Vero/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Cell Transfected to Express the Human Singaling Lymphacyte Actiration Molecule(SLAM)],从1999~2011年疑似风疹病例采集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风疹病毒,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分离到的风疹病毒进行E1基因的1107个核苷酸片段扩增,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从采集的145份疑似风疹病例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到72株风疹病毒(分布在10个设区的市),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靶基因序列(739个核苷酸片段)的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显示,72株风疹病毒分属三个基因型:1E(62株)、1F(8株)和2B(2株)。lF基因型风疹病毒分离于1999年和2000年,2B基因型风疹病毒仅在2000年分离到,之后未再检测到这两个基因型风疹病毒。1E基因型风疹病毒于2001年在安徽省首次检测到,随后陆续在7个市监测到,安徽省2001~2011年流行的I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基因亲缘性关系树上存在多个不同的分支。72株风疹病毒大部分核苷酸的突变为无义突变,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除8株在个别重要位点发生变异外,其余毒株的重要位点均未发生改变。结论安徽省在2001/2002年发生了风疹病毒1E与1F的基因型更替,近年风疹的流行是由IE基因型风疹病毒的多个传播链引起的,且不同传播链的1E基因型风疹病毒在各市持续传播。 周淑洁 朱贞 陈霞 何维宽 余文周 唐继海 苏颖 柴瑜 刘丹青 沈永刚 许文波 任军关键词:风疹病毒 基因型 分子流行病学